「天涯若比林」撥雲見青山 化外秘境近在咫尺

 在熙攘嘈雜的現代都市中,她靜靜地孕育豐饒的生命,也撫慰無數煩亂的心靈;常有豐沛水氣相伴的她,卻也使周遭鄰里為潮濕所困。然而,儘管人們怨言頻頻,她仍以那沉默的溫柔回應。她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山,和山緊密連結的政大人,卻似乎對山興味索然。《學聲》團隊實際走訪校園附近登山步道,以影像紀錄,為您帶回那近在咫尺,卻未曾發現的感動。

身在山中不識山 政大人的山林印象

(圖/許惟珊攝)

 山,在許多政大人心中,就像是背景音樂般的存在,平時雖生活於此,卻從不多加駐足。

 然而,政大與山、山與我們,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問起人們對政大的第一印象,應該有超過半數的回答都是:「在山上。」曲折的陡坡和無盡的階梯,儼然成為政大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寫照。頻繁的雨季,潮濕的空氣,一包又一包的克潮靈,不斷提醒我們山的存在。「政大就是偏僻」、「蟲子真的超多」、「坡好陡,下雨的時候很危險。」等學生間的怨言,不難想像,山在學生的眼中,似乎是個不受歡迎的惡鄰居。

(圖/許惟珊攝)

 「政大的先天條件很好,背山繞水。」在熱愛爬山的新聞系教授馮建三眼中,山,卻是政大的寶藏。清新的空氣、寧靜的氛圍、周遭的蟲鳴鳥叫,也是校園座落山區常被提起的優點;平時匆忙疾行過的某個轉角,也總會有個最佳觀景區,蘊藏一隅臺北市的美麗。山,也悄悄地以這種方式,潛藏在政大人的集體記憶中。

 回顧30年前的政大,在那個網路還不那麼發達的時代,登山活動是個有趣又富有挑戰性的休閒娛樂,但,對現今年輕世代而言,山卻是個相對少接觸的場所。身為政大登山隊學長的馮建三回憶起當年,難掩落寞地感嘆道:「以前登山社都是各個學校規模最大的社團,因當時休閒活動少,登山要求又不多,會走路就行。」但隨著各項娛樂及科技的蓬勃發展,年輕人離螢幕越來越近,卻離山林越來越遠。

 有別於現代對登山興致缺缺的年輕人,身為登山隊隊長的法律四楊振岳笑著表示自己是個「低山症」患者,「低山症」是登山隊成員間獨創的症狀,意指待在平地太久,就會很想上山的心理狀態,住在臺北的他,常常閒來無事就到附近的步道走走,「我覺得政大有山很好,不用很被城市的一切所拘束。」對楊振岳而言,學校附近的親山步道,似乎是他緊湊生活中的心靈調劑。

 而鄰近學校的步道中,便以指南宮步道及樟山寺步道最廣為人知。這次,在《學聲》團隊的實際造訪下,讓我們帶領您一同發掘隱身於彎道後、藏匿於斜坡上的那些,有別以往的山林印象。

乘上綠翼望盡塵囂 樟山寺步道

(圖/陳鈺中攝)

 樟山寺步道的路徑多半位在政大校園內,也有不少通往入口的捷徑隱藏在校園各個角落,這次我們選擇從百年樓後方的「行健道」上山。教授「有氧耐力」課程的體育老師王思宜,對樟山寺步道印象十分良好,「樟山寺林蔭很夠,不用怕曬到太陽,植物也很多元。」並將其納入課堂教材。正因為植被豐富,平時鮮少有直射陽光,步道兩旁攀附許多蕨類、苔蘚,配上深灰色的石階,四周彷彿被套上一層冷色調濾鏡,散發出一股獨特的神秘感。

 從行健道出發,大約經過15分鐘,便可抵達位於六期運動場附近的正式入口。在冷冽的一月中旬,入口處有一整片隨著寒風吹拂而搖擺的枯樹,帶領《學聲》團隊登山的馮建三教授見狀便和我們說:「你不要看他們現在這樣子,這些樹在二月多的時候,都會開出漂亮的櫻花。」

 順著入口一階階的樓梯持續向上,愈是登高、曬到陽光的面積也越趨擴大。到達山頂,樟山寺外頭鮮紅色的大樑柱對比周遭佈滿歲月痕跡的建材,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回頭望去,宛如站在巨人的肩上一般,將文山區盡收眼底,山傍著河、又與建物相鄰,陽光灑落,如一幅精緻的油畫映入眼簾,足以令人暫時忘去腦海中對山的負面記憶,感受未曾體會過的、山的全新樣貌。

 在山頂上,馮建三教授拿出了自己攜帶的茶杯,盛了滿滿一壺的熱茶,邀請我們共飲。那個下午,他說了很多故事,關於政大的、關於山的、關於茶的、關於廟的,他指著山的另一邊,那座雄偉輝煌的廟宇說道:「那就是指南宮。」

靜謐中的軒昂氣宇 指南宮步道

(圖/許惟珊攝)

 指南宮,在多數政大人眼中,可能只是公車和貓纜的其中一站,一個偏僻又遙遠的地名。《學聲》團隊在一個平淡無奇的黃昏,由登山隊成員帶領,一同前往那好似無關乎政大人日常,卻距政大步行僅十分鐘的指南宮步道。

 一抵達入口,抬頭便可望見牌樓上的三個大字:「指南山」,以及階階相連、無盡延伸,彷彿可以通往天空的階梯。這樣不起眼、受過風吹雨打的牌樓,巧妙地成為城市和山區的分界,上一秒,耳邊還充斥著車水馬龍的環境音、腳下踏著冷漠的柏油路,下一個瞬間,已步入屬於山區的層層階梯,身邊布滿綠葉、樹枝,山的氣味竄進口鼻,混合著濕溽的青草香氣。

 路途中,偶然瞥見身邊樹叢後有些動靜,緊接著一抹黑影掠過眼前,一隻小貓飛快竄出,且迅速隱沒於暮色中,在登山隊成員的講解下才知道,許多貓長期以此地為家,也能從身形判斷牠們和周邊居民的親近程度,已然成為這條步道的特色之一。

(圖/許惟珊、陳鈺中攝)

 到達指南宮時,天色已經全黑,最後一段弧形階梯,連接至夜幕中,在終點處顯得格外醒目的主角——凌霄寶殿,主殿中懸掛著一列列發光的紅色燈籠,兩旁地上的白色照明燈打亮前排拱門,中央的香爐在光線的交錯下,有如剪影般地呈現,難以捉模、深不可測的模樣,彷彿它悄然主宰了這座山的一切。

 廟中肅穆莊嚴的氣場,也讓指南宮成為遠近馳名的打坐地點,對修行經驗豐富的法律四鄭淞方而言,指南宮是他跟朋友一起來打坐的首選場所,「心理上會覺得這裡是有神的地方,神會給我們一些更清靜,更容易靜下來的能力。」又因廟宇坐落山中,也更顯現出此地的清幽及超然,這樣的遺世獨立,使人更能沉下心來。

 「唯有去感受自己跟大自然之間的連結,你才會了解,原來山的意義是這樣。」鄭淞方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似乎牽起了那縷山與人、人與山之間,隱晦不明卻又無所不在的紅線。

迴山而回山 重拾人與自然的純粹連結

(圖/陳鈺中攝)

 「山就是默默聽我們講話,不會囉嗦、不會回嘴,不會反駁我們,所以你要對它好一點。」馮建三語帶暖意,彷彿山是他熟稔多年的老友,在和山相處的過程中,他總能成為最初的自己。對鄭澔方來說,在山面前,他能過濾外界的喧囂,潛心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當你體認到你必須放下心中的雜念時,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方法。」

 而長期棲息於都市叢林中的我們,似乎早已習慣,將山視為排排建築物後的襯托背景。但在馮建三心中,接近山,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是動物啊,動物就要動,走路走到底就是山,你總不能走到海裡吧。」只要我們願意,透過山,方能找到人與自然純粹的連結與感動。

(圖/吳佩甄攝)

記者/花清荷、邱芮盈
編輯/江美樺、廖翊帆
攝影/陳鈺中、許惟珊、吳珮甄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