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面入侵——校園浪犬氾濫 去留仍待師生共識

 交流版上,學生遭浪犬襲擊的事件時有所聞,去年七月甚至傳出校貓「胖虎」遭浪犬攻擊致死的消息,層出不窮的浪犬攻擊事件常年困擾著本校師生。過去,政大師生曾抱有與浪犬共存的期待,近年卻已轉為期望根除之態度,然而浪犬問題究竟應如何處理?是否有辦法徹底根絕?歸根結柢,政大希望怎麼與浪犬相處?

惡犬仗人勢 複雜難解的政大浪犬議題

 回顧2016年,第14期《政大學聲》曾以〈校園流浪狗:心聲·新生〉為題徵稿,邀請政大學生書寫與校園浪犬的相處故事,並彙編成校犬日誌出版。「人犬共榮」曾是過去的美好校園圖像,但隨著較溫馴且親人的浪犬年紀漸長、一隻隻的離開校園,留存下來的惡犬「狗仗人勢」愈發囂張,自2018年起浪犬傷人事件頻傳,已成威脅師生校園安全的嚴重隱患。

 針對校園內流浪犬問題,總務處訂有《校園內發現犬隻處理流程》,在發現犬隻常聚地後,校方除通知動保處外,也會根據地形進行圍捕或增設驅趕設備、噴灑忌避劑。另外,負責處理校內犬隻問題的總務處環安組補充,若觀察到較溫馴、未結紮且長期滯留於校內的浪犬,會主動和尊生社及動保團體合作圍捕,施以TNVR(誘捕、絕育、施打疫苗、放回原地)。近年曾接受TNVR的4隻浪犬,在動保團體及校方的協助下皆成功被領養,並未再回到校園。

 然而,校方最主要面臨的挑戰,在於捕捉浪犬的過程。校方在調查狗群出沒地點、釐清肇事事件、比對傷人犬隻上需要作業時間,也需聯繫動保處人員請求配合,兩方雖互動密切,但一來一往間,犬隻往往已離開原先設定的捉捕地點。

 此外,犬隻時常聚集的政大堤外運動場地形開闊,又大大增添捕捉難度。「我們還在河堤上還沒走下堤陂,牠就已經從棒球場發現我們,並往河堤逃跑了。」環安組組長林慶泓表示,校方難以在河堤拉出一條有效的捕捉線圍捕犬隻,捕犬十分不易,特定人士餵養且具功擊性的兩隻帶頭犬隻仍未成功捉捕。林慶泓口中的特定人士,即是在政大校內放養犬隻、被學生冠上「狗后」一稱的李姓校友。

 據悉,李姓校友雖已被列為不適任飼主,不得再領養犬隻,但卻透過博取不知情民眾同情等方式延攬人頭飼主。人頭飼主以個人身分領養被動保單位收容的特定犬隻,再將其交由李姓校友,結果,曾一度成功抓捕的犬隻又被放養於校園。

 「在領養的流程中,動保處很難分辨領養人是否受人所託,將犬隻另作他用。」林慶泓表示,環安組已多次向動保處反應,不要再將抓捕到的犬隻開放認養。然而,「我們後來發現並沒有真的談成,動保處將犬隻交給動物之家後又開放認養。」政大學生會會長何傑恩指出,犬隻最後會交給動物之家收容,最終是否開放認養的決定權在於動物之家。

 根據總務處的浪犬傷人資料,近年浪犬傷人案例皆由李姓校友餵養的犬群所引起。因此,校方以違反《政大犬隻管理原則》為由禁止此人進入校園,但校園為開放式場域,李姓校友仍會潛入校園餵養犬群,即便受警方驅離仍舊會一再進入校園,防不勝防。林慶泓更進一步提到,李姓校友因不服行政處分,將政大告上法庭:「她會以學校無法證明狗群是她飼養的,主張那些狗不是她的,認定校方的行政處分沒有道理。」

 「單純處理狗的事情還好,但因為涉及到了此人,事情才變得很複雜。」林慶泓無奈補充:「動保處只能針對於狗,而針對人的部分,若她不願意讓社會局介入的話,社會局也只能給予關心。」政大層出不窮的浪犬襲擊事件,背後其實隱藏著「人」與「犬」的兩大難題,也導致浪犬問題在政大如此複雜難解。

處置對策「做中學」 中山大學可為借鏡

 校地開放、地理環境偏離市中心,野狗成群入校、有心人士擅自攜犬而入,都成為政大浪犬議題久久無法平息的主因之一。為檢視過去總務處對處置流浪犬的成效不彰,及再次討論新的應對方式,總務長蔡育新於今年3月9日召開「政大校園浪犬咬人」座談會,希望重整校方對於浪犬的應對措施。

 過程中,政大學生會與尊重生命社(下稱尊生社)共同與談,扮演著弭平犬隻議題的中繼橋梁。然而,師生共同協議出的校園浪犬應對方法儘管立意良善,卻也難保證實質上的「一勞永逸」,校園浪犬能因SOP的制定而有效杜絕且不再攻擊人嗎?李姓校友能否因校方的恩威並施而有所收斂?所有因犬隻入校引發的困境都成待解之謎。

 事實上,近期仍有政大學生在Dcard上反映李姓校友出沒於校園周圍,更有學生目睹她在校外不遠處的超市外圍與浪犬交流,這般情景在學生眼前周而復始的發生。或許,浪犬進入校園仍是進行式,校方人力有限之下,新應對方式的成效難以預估。正因如此,檢視校內現有的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勢在必行,另外,廣納、參考他校的案例作為借鏡,並在期間內不斷修正與精進其舉措,也將是可行的良方之一。

 《學聲》聯繫上過去長期關注校園流浪犬議題的大學動保社團連線,而負責回應的林副召集人對於校內資源整合及制定SOP有著更進一步的想像。在校園浪犬氾濫、犬隻數量多於校內職管人員的非常時刻下,SOP效率將被大大畫上問號,人力吃緊情形也讓林副召集人一再強調,「先有業務上的資源整合,再做一系列的管理」極其重要。

 她表示,浪犬議題絕非總務處唯一待處理的業務,當各項業務壓力集於一身時,校方將難以掌握並處理浪犬。校方除了針對犬隻成立專案小組、以共識會方式與學生會、尊生社等關注議題的學生參與討論外,她也認為,替現行計畫制定短、中、長程目標,或是與民間團體等校外人士攜手合作,亦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

 林副召集人以浪犬問題同樣氾濫的國立中山大學為例分享:「(中山)一開始校區裡就有1、200隻狗,在學生常出沒的地方也會看到10、20隻狗成群出沒。」地處高雄的中山大學倚靠山間,浪犬襲擊問題尤為嚴重,如今卻已制定出完整應對策略緩解當務。林副召集人指出,當事態嚴重性大至校方與師生間共同意識到處理犬隻的必要,校方就願意編列預算與經費,並組織大量人力處理。

 此外,林副召集人也提及,中山有許多教授關注犬隻議題,並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曾邀請關懷生命協會專案主任替修課學生講授動保知識,亦帶領同樣關心議題的學生前往狗舍打掃做志工,與犬隻拍照建立形象,增加犬隻被認養的機會。而中山對收容管理也因缺乏經驗,便與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抑或是當地犬隻收容團體合作,邀請民間團隊以顧問形式,協助指導校園犬隻、犬舍的治理。

 目前,中山由領導人每天帶頭學習保定器等捕犬器材,捕捉後立即送往絕育,校方更在偏僻校區建立犬舍,將絕育的浪犬進行性情分類、安置,而非全數野放,造成犬隻入校的反覆發生。儘管政大要比照中山建置犬舍並非一蹴可幾,仍能從前例中汲取可執行的成功經驗,無論是擴充專案人員、捕捉犬隻的學習與實踐,抑或是生命教育的導入、犬隻識別及分類,皆能結合、強化現行的方法規劃。

驅離還是共存?犬隻應對需凝聚集體共識

 《動物公民》一書中提及,動物與人類都具有感知能力,因此動物理應享有基本權利,如同人類享有基本人權一般。不過,若是動物有攻擊人類之行為,人類即有權以不傷害動物的方式將其移除,並不違反動物權,而「校內零浪犬」也是政大、乃至其他大專院校應對浪犬問題的主流做法。

 但林副召集人認為,驅離跟倚靠收容所並非應對浪犬的單一方式。政大校園做為無法完全禁止浪犬進出的開放式環境,探討「人犬共存」是必經議題:「我們還沒有辦法活在沒有動物的空間,更何況學校是開放式空間,必須與這些動物共存,如何管理他們顯得很重要。」

 不只林副召集人強調人犬共存的重要性,尊生社社長彭顯容也相信「驅離」並非唯一解方,但迫於李姓校友的惡意飼養,只能作罷。彭顯容表示,隨著校內性格溫和的犬隻死亡、被收養,剩下的犬隻大多由李姓校友收養,而牠們多半都有追趕人、咬傷人的不良紀錄,就算使用對犬隻友善的TNVR措施,也難一改牠們原先性格,隱憂仍然潛在。

 如同林副召集人所說,對事件的「集體共識與掌握程度」是處理犬隻議題的核心。從過去到現在,政大總務處、學生會、尊生社三方對於校內犬隻議題不斷地達成共識,如建立犬隻通報平台、禁止違規豢養犬隻人士入校等等,卻也不斷地經歷滾動修正,以及面臨「防不勝防」所造成的成效不彰。

 而同樣令彭顯容所擔憂的是,當李姓校友持續以官司、法規漏洞與校方周旋,校方卻礙於其特殊身分,無法透過法規裁罰有效限制對方行動,都再次印證犬隻防不勝防的問題所在。所有在校方、師生共識下產生的方法皆顯得至關重要,面對無策以對的「人為」,卻又無足輕重。

 如今,經由三方於共識會議建立的浪狗處置SOP、新應對方針,包括效法中山於校內腹地建設狗舍、動保處捕犬、駐警隊巡查等,抑或是對特定人士祭出行政命令、檢舉開罰,都是校方與學生基於共識而制定的對策。校方的有所為是「有目共睹」,且為了找到弭平之道而長期投入心思,但面對著長久以來的特定人士有意為之,又或者是源源不絕的犬隻入校風險,林副召集人所建議的校內外資源整合、規劃短、中、長期計畫,持續檢視並評估處理能力等應對方式有其參考價值。

 師生對於校園犬隻問題有著一致的共識,也持續產生新的規範與之抗衡,但仍需面對人犬共存爭議與人為的長期惡意介入等實質問題。或許,校園犬隻於新方法制定下獲得緩解,又或許,在面臨四起的衍生課題時,政大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記者/陳芊妤、王柏翰、姚希亮、江昇
編輯/洪振嘉
攝影/余柏毅、林昱辰、孫武廷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