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一趟出乎意料的旅行嗎?「盲旅Blind Tour」團隊正推廣一種「未知」的旅行體驗,旅人藉由心理測驗及關鍵字選擇,讓盲旅為其挑選適合的行程,旅人事前不會知道內容,全依照出發當天領取的「盲旅包」指示行動,既省去規劃行程的麻煩,又帶有意外的驚喜,說走就走的精神吸引不少年輕族群。
盲旅原先是政大廣告系的畢業製作,但部分成員畢業後決定延續盲旅精神創業,今年九月正式成立公司。採訪當天,我們隨著指示來到台大水源校區,直行警衛室左轉,經過人類學系系館,找尋指示上的大草皮和圓形水池,終於抵達盲旅位在台大車庫的辦公室。執行長古佳玉見到我們,開玩笑地說:「會不會覺得我的指示有種在玩盲旅的感覺?」


七三理論 深度體驗在地議題
一趟盲旅當中藏有七顆糖以及三顆維他命,前者是旅行中好吃、好玩、好看的元素,後者則是盲旅希望讓旅人在過程中體會的在地議題。這套「七三理論」讓盲旅不僅是出遊,更是體驗文化與勇於挑戰的深度之旅。
古佳玉表示,找出七顆糖和三顆維他命的順序不一定,有些行程是先確定議題,再想辦法包裝它,例如檳榔和新住民等;而花蓮路線則是先找到美景,再思考加入什麼挑戰,「有時候議題性太重不太好,有點變成六四,但旅人可能希望的是八二。」

目前盲旅完成規畫的路線約15條,但在線上販賣的則維持三到五條,除了部分路線有季節性,所有路線也必須不斷調整、更新、甚至淘汰。古佳玉透露,有些合作對象較不穩定,或不了解他們想傳達的概念,都可能使行程的某個環節受影響,因此必須不斷地修訂內容。
開發過程當然並非總那麼順利,吃閉門羹、踩到「地雷」的狀況所在多有。他們多先透過網路查資料,再致電對方表明盲旅理念和合作意願,但失敗機率頗高,或資料上寫得相當吸引人,一到當地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古佳玉說:「盲旅之所以好玩,就是因為我們已經事前把雷都踩完了。」
路線探勘完成後,盲旅團隊隨即開會討論行程規劃及成本收益,確定可行後會招募試玩員試跑,並在途中紀錄需要改進之處,一切準備妥當後才會正式開賣。算一算,一條路線從開發到上架少說三個禮拜,若同時有多條路線待開發,就要更久,但正是因為耗時費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旅行業中,殺出一條血路。

尋覓key person 踏破鐵鞋在所不辭
由於盲旅團隊不會跟著旅人上路,旅人有沒有依照指示、有沒有準時抵達目的地、商談好的店家是否照計畫進行等,他們都難以即時掌控。
「我們就像是個雲端的角色,」古佳玉表示,「旅人打電話來罵我們,我們也只能趕快打電話跟店家說你應該怎樣或不該怎樣,但通常來不及,(旅人)當下的生氣或不開心沒辦法被解決。」
有鑑於此,找到一個在地的「key person」至關重要,他不僅得熟悉在地特色、有廣闊人脈、配合度高,還要有能力處理旅行途中的大小事。古佳玉透露,有一條至今沒有被客訴過的路線,就是因為有個非常「罩」的key person掌握一切,「像這種人,就是盲旅需要的夥伴!」
然而,要找到這個對的人得全靠緣分。主要負責開發路線的簡紹琪表示,找key person大概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從當地的地方組織著手,例如社區營造協會等,再請他們幫忙推薦人選。第二種是土法煉鋼,一家一家登門拜訪,例如有條檳榔路線,就是連續問到第六家檳榔攤才找到有意合作的店家。第三種則是原先的一般合作對象轉變而來。
簡紹琪說,之前曾在新竹發現一家頗具特色和規模的茶行,和店家說明來意後,對方表示合作成本高,盲旅這種小旅行公司恐負擔不起,最後空手而歸。過了數日她不死心,又再撥了通電話過去,對方要求過目路線企劃,不看則已,一看態度突然180度大轉變,不僅興致盎然,還主動協助規劃行程,最後成為盲旅的重要夥伴。
「秘訣就是30歲以下直接叫名字,30歲以上就叫哥哥姐姐,」簡紹琪開玩笑地說,「喔對了,不能叫大哥或大姐,這樣聽起來很老!」累積不少路線開發經驗的她,漸漸發展出一套「搏感情」秘訣,除了要保持活潑、投其所好,更重要的是「要很敢」,才能在短時間和在地人建立好關係。

從校園走入社會 一切從頭做中學
盲旅本只是廣告系的畢業製作,但古佳玉不甘心它隨著畢業告終,於是沒走上公關行銷這條路而選擇創業。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一直希望未來的工作可以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創造一個平台讓影響力被放大十倍、百倍、千倍,而盲旅的夢想就是讓更多人放下成見,重新體驗台灣在地議題。
從學校走進社會,古佳玉坦言很多事情都得從新學習,以前廣告系的訓練培養行銷企劃能力和美感,但對商業模式則全然陌生,會計、法律、稅務等更是一竅不通。公司草創至今,除了例行工作,團隊成員還得自己惡補觀光法規、財務報表等,常開會開個沒完。
「我那時覺得人生不想做兩件事,一是旅行社,二是公關公司,但好笑的是盲旅現在就很像這兩個東西加在一起。」正如她所言,團隊至今仍在討論「盲旅是什麼?」、「盲旅該往哪裡發展?」看似基本的問題,背後卻是理念和現實的拉扯。
「雖然我們叫做盲旅,但我們是在提供一種旅行,還是在提供一種玩法、一種體驗、還是一種態度?」這個問題或許暫時還沒有解答,但正是這種挑戰未知的精神,吸引一個又一個旅人,踏上創業這條不算好走的路。

背對逃離的旅行 是為了更認真生活
盲旅在每趟旅程的尾聲,都會寫一封信給參加的旅人,讓旅人一邊回想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一邊感受這趟旅程想傳達的意義,不少旅人表示看完後十分感動,覺得心中「暖暖的」。
「有些旅行是飲鴆止渴,玩回來之後只會更想出去,不會專心在你的生活,但我覺得盲旅有種力量,讓你玩回來之後可以讓人想更多,會更認真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有個理論說,每趟旅行都是一趟背對的逃離,想要離開些什麼東西。當你到了一個異地,你會在不經意的地方和自己產生連結,最後會帶著自己更好的想像回來。我們期待盲旅有這樣一種能量。」
採訪尾聲,我們問古佳玉心中是否設有停損點?她猶豫了一下說:「一年吧!給自己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盲旅團隊而言,能走多遠不清楚,但他們已經背起行囊,開始一趟目的地未知的旅程。
採訪/陳品丞、陳彩新、李慈媛
撰稿/陳品丞
攝影/黃庭暄
圖片/盲旅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