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為誰開 強化學生競爭力?師生共擔政策成本 ——課程精實後續追蹤報導

 「我都大三了還搶不到核通!」、「我覺得外院必修課被刪減很荒謬。」⋯⋯諸如此類的聲浪不斷地向 105 學年度正式上路的「新制課程精實方案」襲來,在校方「漸進式三年完成」的規劃當中,至今也走完了二分之一的時間。究竟校方這一年半的推動,是否逐漸爭取到校內學生的認同,抑或發現了原先並未預期的困境?

「課被精實!」選課難如登天?

 「新制課程精實方案」(後簡稱課程精實)的核心價值為:強化學生學習、改善教師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上的時間分配,進而提升整體的教育品質以及學生的競爭力。對此,《政大學聲》近日向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包括選課難易、課程品質高低等項目。共計159份的有效問卷中,有40位學生在105學年度課程精實政策實行前入學;另119位學生則於105學年度以後入學。

 在問卷的回饋意見中,學生對課程精實計畫最大的反彈在於選課困難,有 81.1%的學生有難以選到課的感受。其中包含普遍選課的困難與政策轉型所產生的選課困擾。

課程數供不應求 學生無法擇其所愛

 課程精實限制教師授課時數,使開課數量大幅度減少,以全校學士班開課科目數來看,在課程精實政策實施以後,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課數相較 104 學年同期,減少了近 180堂。除了選到想要的課更困難外,也因教學評鑑優良的課程供不應求,引起學生極大反彈。

 教務處課務組編審陳世昌坦言:「選課可能就不會這麼順利啦,部分學生一開始會選不到課。」但他認為校方仍提供許多應變措施:「還是有很多加退選、加簽的管道,同學們要選到課,是要多費一些精神。」而就教務處分析的選課結果來看:總課程數減少,但課程開設上多放寬人數限制,因此學生總學分數變化不大,「學生最終還是會選到課。」陳世昌說。

 然課程精實是否降低學生能依個人偏好選到課程的機率?「這個部分我們沒有做調查。」陳世昌 回應。財管二黃同學(匿名)表示:「我們必須去搶一門我們也許沒那麼有興趣的核心通識,而且不一定能選到,就別提那些我們可能真正有興趣的通識課程了。」

 除此之外,部分商學院學生也遭遇特殊的狀況。如「中級會計學」為財管系上必修卻無灌檔,在課堂數少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拜託其他教師加簽,或是去上輔系班級的課並另繳學分費,「這是相當令人傻眼的事情。」財管二洪郁凱說。不少學 生反應類似情形屢見不鮮,已經造成選課的困擾。

修課計畫遭打亂 學生成陣痛期白老鼠?

 除了選課困難現象越來越普遍,體制轉型也為105學年前入學的學生帶來其他額外成本。地政三呂政孝反應,系上許多同學在大一即確定自身 的修課計畫,有些課程卻在精實後便不再開設,其中也包含提供資格考試的相關課程。「當然還是可以修其他能認證的學分,然後去考,但學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認為十分可惜。」他說。

 英文四劉映彣也分享,自己的室友於大四時降轉英文系三年級,原排定修習的群修科目「發音語音學」在精實後不再開設,系上助教便建議她,可以用另一堂「文學批評理論」取代該課程。但在該名學生準備選課時,卻又接到助教通知「文學批評理論」因師資分配不足,暫不開設,造成她的修課計畫一再被打亂。

 對於政策轉變造成的不便,陳世昌表示,決定開設哪些課程是由各系所自行規劃,若同學有疑慮,建議直接向系上反應,「可以透過系所去看看,是不是能請專任老師去開,或是聘兼任老師來開同樣的課。」

 

教學品質成效 求「精」求「實」?

 校方在課程精實的原則下,提供了幾項提升教學品質的方式,包含降低授課時數讓教師有充分時間備課、推動線上教學平台、鼓勵彈性授課以多元方式代替教室授課的傳統。儘管立意良善,但問卷顯示,樣本中有97.5%的學生沒有感受到課程內容變得更充實。

 另,透過右頁中的圖表資訊可以發現,在精實之後,政大學生對課程現況及精實方案的整體滿意度偏低。

 

製表人/吳卓玲

 

備課時間更充裕? 各系師反應不一

 陳世昌表示,降低教師授課時數與取消超支鐘點費,除了讓教師能有更多時間備課、充實課程外,更希望改變學生上課的文化,「校長當初推這個的目的,是說同學不要修這麼多課,而是要花很多時間學習每一門課。」然他也坦承,能否形成這樣的文化,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雖然新制無法讓教師取得額外收入,但課程刪減釋放了更多課餘的時間給教師。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儒修回憶,他剛回國在台藝大教書時,由於身兼太多門課,根本沒有時間更新教材,「只能拿舊的東西教。」對於限制開課以讓教師更充裕地備課的措施,陳儒修表示肯定。

 斯拉夫語文學系助教劉美莊則表示,系上教授的授課時數確實有較精實前減少,但多出來的時間卻不見得能拿來備課,「我們的老師也多了一些行政職要做,像是協助高教計畫(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撰寫,所以其實並未輕鬆多少。」

 陳幼慧則認為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學生選 擇學分數量下降、老師重新設計課程並嚴格看待——這樣的推動方向是對的,學習本身也該是這個樣子,」她樂觀地說:「如果這樣的文化出 來了,五至十年後政大會是很不一樣的學校。」

 由於《國立政治大學新制課程精實方案》中規定專任教授一學年的授課以時數 12 小時、開四門課為上限,也就是鼓勵教師開設三學分課程,「三學分的課比較多討論、自主學習的部分,會比較學得到東西。」傳院二陳韻如給予精實後課程內容肯定的評價。然教育二周冠甫則強烈表示:「我寧可上下學期各兩學分,也不要一學期修三學分。」他認為上課三個小時,無論是學生或教師長時間處在同一狀態下都容易疲乏、倦怠,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線上平台輔助教學? 生:使用率低

 在減少授課時數之餘,校方為了維持課程質量,以教育部推動的MOOCs(磨課師)線上課程平台作為輔助措施,解決英文、國文等基礎通識及部分專業課程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但根據問卷結果,僅 14.4%的學生頻繁使用磨課師,近八成五的學生極少使用或未使用過。

 陳韻如即是極少使用磨課師的學生之一,她認為若線上課程沒有給予學分,容易使人缺乏學習動力。對此,陳幼慧回應,因為教學品質難監控, 所以多數學校不願承認磨課師學分,「但採記學分仍有先例,未來政大也打算採記學分。」她目前正在推動「微學分」(在修習完磨課師課程後即可獲得零點幾而不足一的學分數),再搭配實際參與的活動與實作,湊成一學分。

 陳儒修對磨課師也抱持正面期望,認為部份理論課程使用磨課師讓學生可以補充額外知識,「如 果我未來有空,我也會去做。」而問卷數據顯示, 在105學年度以前入學的學生中,有37.5%的人未使用過或沒聽過磨課師,然在105學年度以後入學的學生中,未使用過或沒聽過磨課師的人僅18.2%,可見校方推廣線上課程有其成效,但若要在學生間全面擴展仍有賴校方進一步加強推動。

製表人/吳卓玲
彈性授課成配套 迄今多無感

 除了從授課資源著手外,「彈性課程方案」也為校方提升課程品質的重點之一,希望教師能安排更多元的學習方式,不一定要在教室面對面授課。陳世昌說,一學期課程中有二到三週時間由教師自行安排授課內容,如到外實習、參訪等。而目前的實行方式主要以系所提出教學課綱,通過校內課程委員會審查即可開課,主要運用在必、選修課程。

 「因為期中期末很難約人,但如果有剩三週可以直接在課堂上討論還不錯。」陳韻如對彈性課程內容的安排表示樂觀。法律三的顏偉翔也對減課三週的改變有感,「減課的成效大概在自己可自由運用安排的空閒時間增多吧。」他另指出,雖然國考相關課程在現階段較為重要,但若彈性課程增加實習機會,對法律系學生熟悉實務運作也有其助益。

 然部分系所原先已採取彈性授課,且彈性課程的推動僅屬鼓勵性質、非強制執行,更缺乏相關審查機制。因此,彈性課程在系所間推動成效不彰, 目前在大學部,僅有企管系與傳播學院申請彈性課程,其他院系並無前例,因此在問卷中仍有不少學生反應,他們沒有感受到課堂外學習機會的增加。

 「傳院很多課早就彈性授課了。」陳儒修表示, 除了基礎理論教學,傳院的課程大多會利用一至二周進行展演或是參訪,但目前僅一門「傳播敘事」課程已向校方申請彈性授課,陳儒修解釋:「那個概念對我們來講,已經習慣到不用申請。」可見彈性課程所希望改良的教學模式已漸漸在校園中普及。

大班教學成趨勢 資源卻慢半拍

 為解決課程精實間接造成學生「沒課選」的窘境,校方將課堂班級人數上限放寬。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包含政大大班教室的缺乏,以及大班 教學的適用性爭議。

 校方推動課程精實後,90人以上的大班開課數從104學年度的211門課上升至105年度的260門課。

 「我們不像台大,有那麼多幾百人的階梯教室,學校硬體設備大班教室不多。」陳世昌無奈表示,面對這種大班發展,除了部分學生對上課教 學品質不甚滿意,學校方面排課難度也因此大幅增加。

 「六十個人跟兩百個人在一班是沒有太大的差別,在討論上小班制可能會比較剛好,但平常上課兩者沒什麼差。」陳韻如表示。法碩一的易大 為則認為系所間大班授課成效不一,是課程精實的推動者欠缺考慮的部分。他舉例,民法總則、經濟學等課程可以大班教授,然社會系、中文系部分課程則需要透過閱讀文本建構基礎知識,小班制同學交互討論後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大班教學趨勢下,教師更難掌控班級人數、無法照顧所有學生是不爭的事實,地政三呂政孝指出,自從該系共同必修課改為大班教學後,「班級人數變得非常大,教室設計卻都是狹小壅擠,而且上課秩序變得非常糟糕。」

 對此,陳世昌作出回應:「我們有提供教學獎助生,就是幫老師支援、減輕教學上的負擔。教學發展中心也有教學助理(TA),提供支援給需要帶討論的課。」他表示,提供教學獎助生的經費的確是為了課程精實才核發,這是目前學校在大班教學之下的因應措施,讓教學獎助生在課堂上輔助學生學習,用以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困擾。

 

「院」聲載道—被忽略的系所差異

 「忽略系所差異」是課程精實造成學生與教師困 擾的重要因素。課程精實的政策要求各系所須刪減必修學分至畢業學分數的百分之四十(原為百分之五十),而這樣無差別的改制卻未考慮到院所之間性質不同,造成各院的適應情形有所差異。

傳、商院課程彈性高 政策衝擊較小

 「傳院大多的課程不太會變動,(會變動的)大多是兼任的課,或是一些比較不合時宜的。」陳儒修指出,傳播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專業,課程精實也有助於系所檢討自身課程規劃,很多知識已不能單純從課堂獲取。除了通識課經過調整外, 系上必、選修一向是三學分,也沒有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商學院多數系辦表示課程精實並沒有造成太大衝擊。會計系教授俞洪昭指出,商學院的教師原本學期平均開課時數即接近每週六小時,換算成學年後也接近精實政策中規範的每學年十二小時,故課程精實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另外,會計系的必修課程都跟考取會計師證照有關,「我們有維持現狀的必要性。」俞洪昭說明,因此會計系透過專簽方式,並未加入課程精實計畫。

 資管系助教謝欣伶表示,由於開課數有限,系上教師選擇不更動必修學分數,並減少選修課,而該措施主要針對研究所而非大學部,且多數學生沒有反應選不上的問題。資管系助教林雨儒也說:「校長建議大家選修課變少,去修外系的必修。」

 衝擊程度尚輕微的民族系助教張文思表示,因為系上多為兼任教師,但限制時數只侷限在專任老師身上,因此課程沒有太大變動。歷史系助教張曉寧則指出,歷史系優先保障系所課量,減授通識,因此系上課程僅略有下降。

 統計系主任薛慧敏提出,現今的教育目標更是鼓勵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創新創意。「所以系所已經不能如過去一樣僅幫學生規劃一套完整 課程。」她提出該系做法,「規劃安排數個修課歷程或學程(如數理財務學程、巨量資料分析學程),讓同學依據個人興趣選擇課程。」

外語學院重累積 教院搶認證課程

 並非每個系所都對課程精實政策適應良好,以外語學院為例,歐洲語文學系助教吳昭儀表示,因為課程精實,歐語系的必修課程從66學分驟降至52學分,且在師資調度上變得麻煩。而斯語系的必修課程雖然從原來的70學分降至51學分,但相較之下,斯語系的調度狀況則好一些,劉美莊說明:「在師資調度上,斯語系的比較好調,畢竟歐語(系)有三個組。」

 「像是作文課,原本是二、三年級都有上,現在只有二年級有,少了一年很明顯就不足。」吳昭儀提及系上師生的擔心,「系上同學通常是大三時會申請到外國大學交換,可是現在讓人擔心的是,課程數量能不能順利讓同學通過需要的外語檢定考。」

 吳昭儀以其他學校的語言專科為例,文藻大學西班牙文學系的課程數量就較我校歐語系的課程數量多出很多:「在資源上,人家是『系』,我們是『組』,這樣的落差也不免讓人擔心。」

 「我不懂為何要把語言這種需要不斷累積的課程精實掉,然後讓我們去多修系上選修跟系外必選修,」歐德二林夢祖對此感到不滿:「我們要修完44至48(學分)不是我們系上的課,必修被精實後也才52而已,(選修課)甚至已經佔了快一半的比例。」指出外院學生修習的本科與非本科學分比例失衡,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

 除此之外,為配合學校推行的「院核心課程」,下學期開始外語學院的所有科系將多出至少三學分的「院核心課程」,「而這個課程又會算進必修學分,等於說又會壓縮到系上原本的課程。」劉美莊無奈表示。

 在培養外語能力的過程中,接觸該語言的時間累積相當關鍵。面對必修課程刪減可能造成的困境,劉美莊指出,外語學院曾有學系向校長周行一提出專簽計畫,希望可以提高必修的開課數量,但是並沒有通過。

 而在教育學院,為了畢業或考教師證照,必須修習特定認證課程。在課程精實限制教師授課時數的狀況下,即便加開課程也只能算義務授課,無給薪的政策更影響到教師多開課的意願。但認證課程又是必要的,因此開課周期延遲成隔年、甚至更久。「像課程發展與設計,其實是開給大一的,但有很多大二大三大四搶著修。」周冠甫舉例,全系搶修但班級人數有限的情形下,學生的權益難免受到擠壓。

 「我想問題都看得到,」教育系主任郭昭佑回應,「有些課可能沒辦法每年開,要隔年或對年開。」他也指出,面對此困境,系上只能儘量確保基礎與教師認證課程的開設,「有些較具創造性的課就開不出來,目前我們就是以就業型導向、有認證資格的課為主。」

 從各系主任、助教的回應中,可看出各系努力在因應課程精實政策,但仍衍生諸多問題尚未被解決。各院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同、方式也各異, 該政策對部分系所教師在教學上造成許多困擾,學生也無所適從。

有「驚」無實? 盼制度因應調整

 課程精實所帶來的改變,如課堂調整為三學分後增加了課間討論的可能性、學分數下降而空出自學時間等,仍有正面影響,但並非廣受肯定。對於教學品質,學生的意見仍是以負面評價為主;院系必修課程的下修措施,也因未能針對系所特色進行適當調整,引來師生強烈反彈;而在課量供不應求的現況下,有限的師資使學生未能選到有興趣的課,同樣是飽受批評。種種的批評卻在現今的政策中看不到修正的企圖,更是加劇了學生對課程精實的不滿。

 陳儒修認為,課程精實是個系所檢討自身課程規劃的機會,「我真的很希望未來傳院都沒有必修課,直接選修到底,保持足夠的活力。」,他更強調,即使教材不斷更新,不能只依賴教師提供標準答案,他仍希望學生能保持跟外界的接觸。 陳幼慧則表示:「我認為它需要時間。當老師嚴格上課、學生嚴肅看待課程,當這兩者都改變了課程精實才算成功。」陳幼慧語帶期許:「給政大一個機會吧,去走出台灣的大學困境。」但課程精實是否能成為此機會,全校員生千千萬萬雙眼睛都持續在盯著。

記者/吳致亨、孫佾妘、陳貞蓁、彭勝緯
編輯/吳卓玲、詹蕣瑗、盧羿茹
攝影/江張源、謝昕宸
(本文刊載於《政大學聲》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