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變從體驗開始~」 身心健康中心舉辦無障礙宣導暨體驗活動

25日,身心健康中心邀請伊甸基金會志工處活動中心主任朱曉威擔任講師,於百年樓舉辦「讓改變從體驗開始~文學院同儕陪伴支持攻略」體驗講座。朱曉威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讓同學瞭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適當的幫助。例如,透過多首歌曲的同時播放,使參與學生體會聽障人士配戴助聽設備後需面臨的巨大雜音;並請同學兩兩一組,輪流擔任視障人士及輔助員,從體驗中學習如何安全、正確地協助視障人士。

朱曉威以過去的聯考、師範院校、公職選舉,皆在規則中要求應試人員及被候選人,應為「身心健全」作為例子,顯示過去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歧視。他也邀請大家回想,在日常生活中遇見身心障礙人士的反應與態度。

「過去與現在的(身心障礙者)數量,以及佔社會總人數的比例是相等的。」朱曉威表示,過去因醫療技術不足,許多人因意外而成為身心障礙人士;現今則多因先天遺傳或後天疾病所造成。隨著社會邁向高齡化,因年紀增長而成為身心障礙人士的比例也逐漸上升。現今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輔助和支援雖逐步改善,卻仍有不足。

朱曉威解釋,隨著台灣將聯合國制定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國內法化,也引進了「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下稱ICF)。除了修正原法律條文中的不當用詞,也增訂相關輔助措施與福利政策。在ICF中「身心障礙」被重新界定:障礙者面對的不只是身體上的疾病及損傷,社會環境上帶來的影響也應被納入考量,才能使得軟、硬體輔助,更貼近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他補充,台灣對於身心障礙福利的認知,從過去的慈善觀點轉為醫療觀點,近年來更進一步以人權作為核心價值來制定制度。

「障礙,不是特定人的標籤,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面臨的生命歷程。」講座最後,朱曉威期望大家與身心障礙者平等共存,不再抱有歧視與偏見,並能適時提供適當協助。身為主辦方的資源教室社工師張文妮也鼓勵同學,成為身心障礙學生的助理員,為政大校園的身心障礙同學提供協助。

記者王華琳/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