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政策上路滿兩個月 未來續辦可能性高

適逢雨天,等車人潮撐著傘退進騎樓躲雨。(圖/謝昕宸攝)

 自8月12日起,為因應指南路交通壅塞及學生安全問題,萬興里里長詹晉鑒偕同政大學生會試辦為期三個月的公車站牌調整政策,至今已施行兩個月。對於政策目前實施成效,學生會會長白家嘉認為指南路的壅塞問題確實有被改善。

 文山區指南路由於路徑狹窄,加上設有密集的公車站牌,長期為交通壅塞所苦,萬興里里長詹晉鑒說:「像是全家前的政大站,每次在尖峰時刻都會塞滿,造成人行道上來往民眾的困擾。」此外,指南路上的車站距離本來就違法,站距低於《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三十七條中所規範的500公尺。學生會會長白家嘉還提到:「有時候公車會擋在路中間,大家在穿越馬路時,如果後面有摩托車鑽出是會反應不及的。」

 詹晉鑒認為目前為止的結果確實有達到當初預期中改善的程度。「其實在我上任前就對這個部分有所規劃了,」他進一步說明「所以也花了一年半在處理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在『政大一』興建新的遮雨公車亭以取代『政大』等等。事實上有這些規劃之後,指南路的交通問題也降低很多了。」

 平時搭乘公車通勤的社會二曹馨云則坦承,雖然仍希望有政大站方便攔車,不過她可以因理解安全因素考量而拆除,但曹也提出疑問:「比較靠近橋的『新光路口』不是反而容易擁擠嗎?」因此,她個人較傾向取消「新光路口」站牌。而同樣是通勤生的政治二王緯騏認為,門前交通的問題確實有被改善,「但靠近麥側的『政大』站是造成政大門前擁擠的主因,這個問題可能就沒解決到。」

 針對各方意見,詹晉鑒回應:「其實跟拿『政大』跟『新光路口』相比,『新光路口』有容納人站的騎樓,但在全家前的『政大』就沒有這個空間,人一多就沒地方走了。」另外,儘管有很多人表示違停才是真正該解決的道路問題,但他表示由於指南路路寬11公尺,即便兩邊都有違停車輛,事實上還是有通行的空間。「另一方面的問題是,警員取締的人力有限,這部分也不是可以說解決就解決的。」

 目前政策試辦已邁入第二個月,白家嘉說,學生會為了解學生意見及後續反應,已釋出問卷調查,未來是否再做更動或繼續實施將參考問卷結果,而詹晉鑒則進一步表示若無其他意外,會續辦此項政策。

新光路口站牌前徘徊著大量等車的同學。(圖/謝昕宸攝)

 

記者/王昱翔、吳致亨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