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生異議不斷 校方回應其考量
公車班次不足、停車環境與規定、汽機車進入校園的限制⋯⋯種種交通問題都造成學生的不便,也引來許多質疑的聲音。站在風口浪尖,校方的回應為何?又有哪些相關政策規劃呢?
尖峰時刻公車班距不受限 未來研擬調整下課時間
《學聲》問卷中逾八成的批評,直指校內公車相關規劃,首當其衝的便是班次安排,「(但)多人、多車,就要多錢,」對此,總務長秘書林啓聖點出核心問題,「那同學都覺得一塊錢(搭車費用)不能再漲了。」坦言基於經費考量,公車只能維持目前的排班。
「但事實上開的班次比這個(時刻表定班次)多。」林啓聖補充:「在尖峰上下課時段,車子只要一到就開,不受於班距限制,會維持到離峰才恢復正常班次。」期望透過彈性調整,紓緩趕課人潮。
另外,學生會權益部也提出因應措施,「我們現在就是往調整下課時間出發。」權益部部長吳致亨表示,希望在一天中的一到兩個時段,延長下課時間至15到20 分鐘,讓趕課學生有更多的緩衝時間。目前權益部正與教務處商談,未來也預計發問卷調查學生的需求。
山路重鋪改善顛簸路段 環山監視器預計開學完工
班次問題以外,公車駛過山路時的崎嶇難行,也讓學生不堪其擾。針對山路坑洞不平,校務會議代表徐東宏表明,目前已在規劃改善渡賢橋到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以下簡稱研創中心)的路面狀況,「現在已經開工程標(案)了,事實上實作的效果會再跟大家報告。」
徐東宏解釋,校園內許多路段需先進行地基重構,方能重鋪柏油路面,雖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但仍會要求校方優先處理自強宿舍路段,保障學生權益。駐警隊長蕭敬義也透露,總務處營繕組已從去年底起評選廠商,力求在今年暑假前建設完成。
除了柏油路的坑洞導致車子行駛困難,山下校區的人行道磁磚不平也是眾多學生抱怨的問題之一。吳致亨表示,權益部已爭取到總務處營繕組的承諾,「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他們會馬上派人來處理。」

「因為那邊有點上坡,倒車要踩點油門,我踩太深就下去了。」
吳致亨也點出,路燈等停車環境問題亦屬營繕組業務範疇,惟需學生反應以獲改善,「比較多是他們沒有注意到,需要我們去提醒。」至於監視器不足衍生的安全疑慮,蕭敬義表示校方已編列預算,「開學前會完成,大概有八支左右的攝影機,環山山道學生停車區所有的角度都有照到。」強調學生可以放心停車。

達賢停車場紓緩車位需求 使用者分級制有望改變
然而,解決環境問題後,學生對於停車場數量及位置規劃的不滿仍待平息。汽車方面,問卷中多希望開放山下停車格,不過蕭敬義表示,目前該區僅堪讓教職員停放,學生若有觀察到空位,「那是因為行政大樓整修啊,行政單位分散到山上校區去了,所以山下車位就空了。」蕭敬義解釋,開學後行政大樓歸位,山下又將恢復「滿車」景況。
到了夜間,山下停車格則多開放給在職專班學生,「學生(在職專班)有兩三千人,不可能山下會有空位,所以車位無法提供給大學部同學下來停。」蕭敬義補充,由於在職專班大多是商業人士回來進修,牽涉到捐款事宜,校方討論後才決定讓在職專班的學生於夜間課程停車。
車位不足,進一步影響到「解除停車區身份限制」的可能,「因為同學人數比較多,沒有辦法達到一定相對的公平,所以沒有這個數量的話(指山下停車位),我們就暫時不開放。」林啓聖解釋校方考量。徐東宏則補充,下學期圖書館後方會施工成雙向道,因此少三、四十個停車位,在山下停車格數量漸少的情況下,開放學生停車難上加難。
「真的有一個轉機的話,要等到達賢圖書館(的停車場)開放。」徐東宏指出,達賢停車場未來預計提供150個停車位,或將分散校內龐大車流量,進一步討論對學生開放山下停車區的可能。蕭敬義也透露,該區收費標準已在討論當中,目前預計於三月份正式營運。
機車部分,學生同樣期待停車區能解除使用者類別限制,蕭敬義對此釋疑,「使用者分流」為多年前經數場公聽會投票的結果,旨在體諒無法抽到宿舍、需花大量通勤時間的學生,也是多數意見所向。「希望大家發揮同學愛,你們有抽到宿舍的,就搭校內公車或是步行到山下來,山下郵局附近留給通勤的學生使用。」
經駐警隊資料統計,郵局及抽水站處停車格約1300至1400個,而該區每年申請數約為1400到1500輛,巔峰時更有高達2000名通勤師生。「(但)他(學生)有時候沒課不會來。所以還夠用。」可蕭敬義無奈坦言,實際車位供需情況緊張,難再開放其他使用者,只盼達賢停車場未來開放的570個機車停車格,能夠紓解學生需求。
汽機車入校方式引議 最終維持原規定
而關於汽車入校方式規劃,林啓聖表示因正門為行人主要出入口,未來若非必要,將一律禁止車輛從正門進出,教職員若有需求會導流至東側門,但學生車輛維持後山出入,「因為還是要分流,全部從東側門會造成大塞車。」林啓聖回覆。蘇修賢則質疑:「東側門直直的就可以到山上停車的地方,也不會卡啊!」對校方說法表示不解。
「如果開放大門,學生只要看到山下有車位,他直接就會停到山下停車格,不會乖乖地到山上去停,就會造成違停。」蕭敬義指出校方另一項擔憂,陳怡文也理解相關的考量,「(但)其實可以跟學生講好駐警隊會開單。」
對此蕭敬義舉出數據反駁,「從開學到現在我已經吊銷八張停車證了,還有大概三十幾張已經違停兩次,再一次要吊銷。」他認為如今的控管都已造成嚴重違停,遑論開放正門進出。但他也提及,校方考量學生需求,已彈性開放學生車輛晚間十點至早上七點可從正門出入。
然而在機車入校的可能性上,校方態度始終堅定,「學校的交通安全委員會認為,不宜那麼快開放機車到校園行駛。」蕭敬義引用教育部數據指出,死亡車禍次數最高為機車族,又以大學生居多,學生的人身安全,成為校方最大的顧慮。
面對新興外送平台的機車,校方則彈性允許入校,本意在尊重學生用餐需求,但開放至今投訴不斷,「我已經警告他們,再有人反映你們騎車太快就不准進入校園。」蕭敬義語帶激動地強調,未來也會請學務處住宿組透過舍胞大會討論相關問題。
「我們都認為行人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對山下車流這部分非常小心。」總務長顏玉明語重心長地表示:「滿久以前,有學生在幹道上和車輛發生事故。特別是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走在人行道上,如果再開放機車進來⋯⋯」言下之意,政大校園暫無開放機車入校之可能。

車速過快致安全疑慮 校方承諾盡快加強宣導
校方在安全性上的擔憂,從校內汽車行駛狀況可見一斑,不少學生反應校內汽車車速過快,學生S更直言:「雖然在校園裡開車要慢是一個基本常識,但感覺很多人不知道。」她希望學校能經由宣導改善此狀況。
蕭敬義表示,目前已設置許多安全措施,比如地上限速、緩速坡,未來也會參考學生意見,加強限速宣導。面對人車問題,身為開車族的孫晨哲則建議「人跟車盡量分開一點」,希望汽車能在一定限度內行駛,「(這樣)對大家都有好。」
校園交通尚待改善 「無車願景」或成解方?
在難解的人車問題面前,「人車分流」似乎成為學生的心聲。事實上,校長郭明政上任之後,也決定以此為目標推行「無車願景」,嘗試解決校園中的交通困境。

「無車願景」打造安全校園 新計畫盼兼顧人車權益
「校長希望整個山下是給行人更友善、安全的空間,所以盡量減少車子進入校園去影響大家的通行。」林啓聖轉述郭明政推行相關政策的目的。簡單來說,「無車願景」就是希望減少校內車輛行駛,藉此保障用路人的安全,同時擴大行人活動範圍,不再受限於人行道。
具體而言,「無車願景」分為短期及長期計畫,短期如達賢圖書館停車位設置,長期則會在山下網球場新建立體停車場,將在「無車願景」下難以進入校園的汽車引導至校外停放,屬於政策規劃下的配套措施。除此之外,校內如大勇樓前停車格也預計取消,提供學生安全的活動空間。
另外,為了行人安全,行車動線也有所更動,因正門為行人主要出入口,校方希望清空正門車流,減低安全疑慮,「未來車輛原則上都走東側門,從那邊到濟賢橋和堤防會再做一個新的動線。」林啓聖解釋,也會配合動線,將堤防處改為雙向車道以便上下山,兼顧人車權益。
面對交通新政策 學生持多元意見
「如果無車校園實現,讓行人有舒適的空間,我覺得這理想還不錯。」吳致亨肯認政策目的,但他也對可行性持保留態度:「政大很大,到山上有需求存在,所以相關配套是不能退讓的。」他強調,未來會從交通需求著手,檢視「無車願景」的可行程度。
孫晨哲則質疑:「如果停車場有車位不足的問題,然後其他地方車位還被砍掉那當然不行,這是在規劃上要考量進去的。」學生S更表示:「這(校內交通安全)是開車(者)的問題。」主張校內行人安全取決於車輛是否遵守規則,而非數量多寡。
交通難題漸露曙光 校方仍需重視學生聲音
從《學聲》的問卷中,可看出校園交通政策各項規劃,讓學生深感不滿。所幸校方已分別從公車、機車、汽車等面向著手,推行相關解決措施——公車班次將於尖峰時刻加強運轉;校方也對山路、監視器等環境問題給出明確解決方向;達賢圖書館正式營運後,停車需求亦有望紓緩。
然而,校園交通問題與學生息息相關,相關政策走向仍應考量學生需求,未來在無車願景的規劃下,學生車輛進出校園以及停放山下停車格仍不可行,相關權益如何保障,是校方將來的一大課題。校方應聽取學生不同意見,方能做出妥善的配套措施,打造兼顧人車需求的交通環境。
記者/林立雅、徐平、黃韋筑、邱亭珊
編輯/陳思妤
攝影/林亭
特別銘謝/邱海鳴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