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手寫文字記錄所感、記錄生活。」本著這個精神,廣告四的林熙堯創辦粉絲專頁「手寫CY」,一字一句透過他獨樹一格的手寫字而有了溫度,更展現了對生活及社會的關懷與感受。隨後,大大小小的合作案如雪片般飛來,CY正用筆耕出屬於他的園地。
從「手寫CY」看見林熙堯
小小的書桌上搭起兩堆書牆,中間放著他的筆電,上方的四格書櫃,除去最上櫃擺滿紙袋及購物袋,餘下三格都塞滿各類書籍,前方擺著許多不同的專輯或是明信片。他坐在書桌前,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似文靜,隨手拿起一支黑色代針筆,微微傾身,自然而然地領著筆尖滑行於無印良品的再生紙上,墨水順暢地流出,字跡便成了一幅作品。
他是現就讀政治大學廣告系四年級的林熙堯,同時也是粉絲專頁「手寫CY」的創辦者(原名稱為 CY Handwriting)。或許你曾在網路上看過他的作品,如年初周子瑜事件時他曾寫過的「我始終對於當一個台灣人而感到驕傲」,此圖轉發數高達700次,被許多人更換成臉書封面照片。
林熙堯的手寫字別具特色,他抄歌詞、抄詩、抄名言,有時還呼應時事來個惡搞,吸引許多活動廠商前來洽談手寫合作,例如共生音樂節、花蓮彩虹嘉年華、政大金旋獎等等,都能見到他的字跡,苗博雅、湯舒雯、謝震廷等人也曾分享他的手寫作品,字型公司也找上門想為他建立一套手寫字體,至今專頁已累積1萬9000個讚,培養出不少粉絲。
然而,他一開始創設粉專的目的只是隨筆記事,從未想過會有今天這樣的成果。林熙堯說,去年六月朋友提議,既然他寫得一手好字,何不創一個專頁發文分享自己的字畫?他雖然一開始半推半就,但想想只是隨筆記事,CY因此在臉書上誕生。



屹立於手寫字風潮的林熙堯
「手寫只是個途徑,為了找一個出口,一個不會消失的出口。」對於林熙堯來說,手寫本身就是一道不會消失、一蹴可及的門。一切情緒、思想都因為被親筆寫下而得以釋放。
「起初經營粉專,就覺得像在寫一本日記。」林熙堯說,他每每坐在桌前,就可以信手取得愛用的代針筆,讓格外有感的文句隨著黑色筆墨流出,然後再掏出手機掃描原稿,上傳電子圖檔至粉專上,這些字便連同他的意念與情感,在網路世界安穩地「自成一格」。
近來手寫風潮興起,他認為手寫本身的魅力在於親自抄寫能使所想、所感更為深刻,字的美醜反而是其次。粉絲專頁「黃色書刊」曾說:「如果你的字太醜,即便是金玉良言,看起來也會沒有說服力。」林熙堯表示,儘管這很現實,但人人的手寫字本就各有其特色,自己也不曾刻意練字,更不希望寫字成為一件備感壓力的事。
面對一件件案子,林熙堯表明他不想把手寫當作賺錢工具,「我不是什麼案子都接,通常是自己有關注的議題或學生主辦之類的活動,才會答應合作。」林熙堯提及,曾經有出版社找他寫硬體字練習字帖,他立刻拒絕對方,「我還是不想讓自己的手寫字變得商業化,不想要最後搞得像寫業配文一樣。」
因此,像共生音樂節或彩虹嘉年華等活動邀請合作時,他多半會答應,此舉並非為了報酬,就僅僅是想付出己力,用些自己擅長的事──手寫,為理念出一份力。
又好比最近出版的書籍《貓味人生─101隻街貓自在的生活哲學》,在封面及內文中,也能看到他的字跡,尖端出版社編輯特地於他舉行真人版「以字易字」活動時,前來洽談合作事宜。林熙堯表示,之所以接這個案子,也是因為閱讀過內文,認為和自己的風格接近才同意。
儘管他的字受到不少肯定,林熙堯認為自己的粉專終有退燒的一天,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持續寫字,「所有的風潮都是一時的,我寫就只是因為習慣動手寫下來。」


「以字易字」 手寫不再僅限單向
林熙堯說,最近幾年網路上出現不少插畫粉專,舉辦以頭貼照換手繪圖的活動,於是他突發奇想,「既然如此,換手寫字又有何不可?」至今他已舉辦了五次「以字易字」的活動。
以字易字顧名思義,就是用自己的字交換CY的字,網友手寫一段文字上傳,內容類別不拘,而CY再自行選擇幾篇重新抄寫,並發布在其粉絲專頁上。這個活動一連舉辦了四次,參與人數一次比一次更多,後期甚至在政大創意實驗室舉辦了一次「真人版」以字易字。
「臉書並不是易字唯一的途徑,還有真人跟真人之間的那種。」林熙堯希望能藉此與這些看字或寫字的人互動,讓手寫不僅僅只是單向的,也能看見屬於每個人自己獨一無二的字形,甚至透過文字觸及某些人的故事。
真人版易字活動中,前來換字的人約有32位,甚至有人特地北上,只為了和他換字,還有一位學生因為在途中耽誤而未能及時到場,活動結束後在粉專上留言懊惱沒有把握機會,林熙堯見狀便馬上答應用寄信方式易字,那位同學終能如願以償。
在長達一小時不斷揮筆的過程中,林熙堯專注抄寫眼前的每一張手稿內文。雪片般飛來的字紙中,其中一位台灣大學法律系學生黃競文遞上的紙條卻讓他狐疑地擱下筆。他抬起頭來,對方說:「這是我的原住民名字。」
林熙堯當下深刻地感受到,這的確不僅僅是一個易字活動而已,同時也能從每個人身上看到各種不同故事與議題。相較於其他字句,這幾個手寫字或許無法一目了然它的意思,但它背後意味著一個人真實的自我認同。

從「之聲」看見生活中的CY
這裡是88.7,政大之聲。大家好,我是Anna。
我是Clarence。
燈光明亮的錄音室裡,林熙堯和節目搭檔、廣電四張普熏同坐麥克風前,一搭一唱地照著手上的稿子向廣播聽眾報榜,在播放音樂時短短的五分鐘「關麥」時間,兩人也藉機邊閒聊,邊討論如何在下段節目和聽眾多些互動。偶爾過程中系統出現點小差錯,只見兩人不慌不忙,游刃有餘地排除問題,默契甚佳,錄音中完全感覺不出語氣中有任何緊張情狀。
「錄音中」的紅燈熄滅,林熙堯與他的節目搭檔一同從錄音室走出來。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與認識的朋友一起受訪,他更顯自在。身為現任政大之聲實習電台工程部經理的他,雖然大四學分較少,仍要花許多時間打理電台事務。
除了平時閱讀各類書籍,與欣賞不同音樂、電影與戲劇的習慣外,電台更充實了他的生活。他曾擔任之聲記者,後來也主持「獨立觀點」節目,訪問苗博雅、馮光遠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探討社會議題,培養出對時事的敏感度。
「這些經驗,對我自己去重新思考與審視很多社會事件有所幫助,也從中獲得了許多養分。」林熙堯回憶,他曾為了採訪香港學運的代表人物黃之鋒,搭凌晨一點的客運到高雄,九點開始採訪,結束後再趕回台北整理資料,事後回想起來,他也忍不住笑說:「真的很瘋狂!」
三年的電台歲月,林熙堯跑過許多不同題材的新聞,也經手各種類型的節目,更與他的電台伙伴培養出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談起林熙堯,節目搭檔張普熏笑說:「一開始覺得這個人很靜,性格冷冷的,認識後儘管講話還是冷冷的,但其實會感受到他很熱情的一面。」一旁的林熙堯儘管無奈,卻無法反駁。
「我覺得熙堯他的新聞能力很好,他們無論是跑新聞、做採訪,或是對議題的關注度,都讓我覺得很佩服。」張普熏稱讚起他的夥伴一點也不害臊。說著說著,她打開行事曆,抽出一張紙,紙上是CY的手寫詩文,「有些他抄寫的句子,透過他的字會讓我更感同身受。」
張普熏說,她一直很喜歡CY的文字,與其他手寫粉專不同,他不會無病呻吟或只談一些情情愛愛,而能夠感受到CY的手寫中透露著對這個世界的關心,以及對真實生活感受的敏銳與細膩,「他的手寫字很有力量。」
訪談的過程中,林熙堯與張普熏不時互相打鬧,兩人還是之聲菜鳥時,就一起做過報榜節目,這學期因緣際會又再一同主持,更有聊不完的話題與回憶。
「因為很喜歡,所以想留下來。」林熙堯表示,自己看了許多實習生來來去去,但自己從中獲得很多,因此儘管忙碌,卻也樂在其中。對他來說,電台不只是個實習單位,更是孕育出CY的搖籃。

多元涉獵 源源不絕的手寫題材
舉凡各類詩文、歌詞,都可能是CY手寫的題材,他的書桌上散亂地擺放著各種不同書籍—三本厚厚的真人實事台灣史《百年追求》、法國導演楚浮偶然發掘、翻拍成電影的原著小說《夏日之戀》,詩集羅智成《夢中書房》、林婉瑜《那些閃電指向你》……。
「有時擠到書抽出一半就懶得拿出來,又把它塞回去。」林熙堯笑道,隨手拿出幾本櫃上的書,都可以與我們侃侃而談買這本書的動機和書中內容。他習慣當想要閱讀時才挑選中意的書翻閱,很少一次讀完,「畢竟很難找出一大段空檔讀書。」比起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然後丟在一旁再也不碰,他反而喜歡隨腦海中浮現的特定字句、章節,再去翻書回憶與回味。
除了詩、散文或一般小說,林熙堯也喜歡看電影,於是影評也在他的涉獵範圍,例如686影評集《看電影的人》。就音樂而言,他偏愛獨立音樂,還有另類搖滾,例如張懸、鄭宜農、董事長樂團、1976等等,都是他的鍾愛。
而每次問及是否有最喜歡的歌手、樂團、電影或作家,他總是突然靜默思考很久,似乎瞬間有大量音符、畫面與文字湧現腦海,猶疑數秒後,他最後只淡然地說:「其實我曾看過聽過的類型都很雜。」
或許正因為他廣泛閱讀、多元涉獵,所以他才能透過短短的幾段話、少少的幾個字就帶給人莫大的共鳴和省思,而這些手寫文都是他長期累積而成的思想結晶。


自在自適的文字水蒸氣
幾次訪談過程,每當林熙堯攤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開始提筆寫字時,他的眼神是專注的,手指更是安穩地帶著筆優游於紙上,不像用言語表達時隱約透露的不自在,或是無意的神情游移。
CY背後的林熙堯,在他自成一格的方寸之間,彷彿盤旋著滿滿的文字水蒸氣,當遇上了適切的題材或感受時,水蒸氣就會凝結成露珠,內聚著許多養分和精華,落在紙面上。手寫不僅傳達他不說出口或說不出口的話,也使那些短短的話以獨特的姿態,成為無法被時間抹滅的存在。

記者/徐湘芸、阮怡婷
編輯/陳予蘋、阮怡婷、黃翊庭
攝影/許閔淳、黃堃睿
圖片/林熙堯提供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