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擠在指南路二段的人行道上緩慢行進,或走到人行道的馬路才得以通行,與高速通過的車輛擦肩?又是否在穿越政大附近無號誌斑馬線時,遇上車輛從身旁呼嘯而過?
回顧Dcard校板和政大交流板紀錄,討論行人交通困境、呼籲改革的貼文往往引發熱烈迴響,顯示校園周邊的行人安全疑慮存在長久,改善行人交通環境刻不容緩。

行人路權未落實 指南路周圍行人困境盤點
行人是用路人中最弱勢的族群,因此產生「行人路權」的法律概念,使行人享有優先的通行、道路使用權利。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03條明文規定,汽車駕駛人在行經行人穿越道前,應減速慢行,遇有行人穿越時,均應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然而,在政大周邊,人車爭道的現象仍屢見不鮮,顯見行人路權並未落實。
曾有學生代表反映,政大一北向公車站的候車動線不良,機車會從指南路二段119巷竄出、衝入候車人潮,且一旁的水泥車阻也會阻擋行人上下車,使行人得站在車道候車,駐警隊隊長蕭敬義經常觀察到此二現象,並認為相當危險。

指南路二段人行道過窄的現象,隨著反對人行道拓寬的時任萬興里里長參選議員,再度成為Dcard校板與政大交流版的討論熱點。對此,蕭敬義認為,雖然因為行走於人行道旁馬路而發生事故的人不多,但意外風險仍高,曾有同學被機車的手把拐到而受傷。
「之前經過麥側(西側門)門口的斑馬線上,差一點點就被一個外送員騎車撞到。」一則Dcard校板貼文於今年九月寫道。發文者認為,指南路的違停汽機車明顯影響學生行人安全。除了路口未裝設紅綠燈、違停汽機車阻擋行人視線,蕭敬義認為,「政大站」公車站牌過於靠近西側門,當公車停等時,會成為行人、後方超車車輛的視線阻礙,此時若對向車道有臨、違停車輛,超車駕駛的視野會更為縮小、產生死角,加劇行人穿越馬路的危險程度,「學生過(西側門)馬路被機車碰撞到受傷的情形,近十年起碼有四、五件以上。」
此外,該路口機車與對向車道車輛相撞的車禍案件,每年最少發生兩三起,蕭敬義指出:「還好都是小擦撞,如果是重大車禍,紅綠燈早就裝起來了,可是我們需要主張:不能等到發生重大案件,你才要來裝設啊!」
針對臨、違停問題,蕭敬義表示指南派出所近期有加強取締,他也曾提案指南路雙邊畫紅線,但因為里民、店家陳情,而改為部分路段塗黃線,之後,他再次於會勘中建議,限制臨停時段,以避免尖峰時間車輛停放,也未被採納,「確實有時候會面臨一些人情壓力,可是為了整體的安全,將來捷運站進來時,還是要做整體周邊的環境安全評估,否則我認為將來肇事機會會越來越高。」蕭敬義指出。

本文將聚焦在上述的三個現象:西側門路口缺乏紅綠燈、指南路人行道狹窄、政大一北向公車站動線設置不當,探討政大周邊行人路權未竟之處。
寸金地段「行路難」 師生重新審視交通議題
西側門路口缺乏紅綠燈
其實,西側門是否增設紅綠燈,一直是受人討論的議題。早在2018年與今年六月時,學生會就已進行會勘,並請台北市交通管制處辦理交通評估。六月時,學生會成功聯繫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辦公室,與同仁進行會勘。政大學生會長何傑恩表示,會勘期間除了學生代表、議員辦公室同仁和台北市政府相關局處外,校方也積極參與,西側門設置紅綠燈成為各方共識,但這兩次交通評估卻都以「不符合標準」結案。
根據會勘結果,西側門若要設置紅綠燈,需依照法規第226條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為準則,且該路段每小時需符合汽車交通量與行人穿越數在平均日中同時達8小時以上、附近200公尺內無行人立體穿越設施或其他行車管制號誌等要求。何傑恩說明,即使人流出入占大宗的西側門路段,汽車交通量和行人穿越數在尖峰時段得以達標,仍會因東西側皆已設置紅綠燈而不符法規,無法增設紅綠燈保障行人用路安全。
「現在需面對現實問題是,一方面因交通評估不符標準而不得設立紅綠燈成既定事實,另一方面是紅綠燈到底該設在哪裡。」他補充道,由於附近地主與校方關係不睦,並不願將多餘空間交付政大供學生使用紅綠燈。而學生會目前決定以折衷方式處理此案,無論是設法徵用多餘空間,或是從學校一側拉桿設置紅綠燈皆是當下的權宜之計。
2018年和今年會勘都因西側門的兩側設有紅綠燈而不符現行的「不公平」法規,「這件事很明顯是可以做一些討論和檢討的。」何傑恩表示,未來學生會將避免受到特殊標準限制並針對法規下手,後續也會與交通管理專業的總務長蔡育新、法律系老師做細部討論。此外,「若確定要設號誌,尖峰時段必須運作,來保持同學大量穿越的安全性。」他說明,待法規面商榷符合規範後,會將此案交由專業人士再次審慎評估。
就現階段改善而言,蔡育新提出增設減速丘、於斑馬線施作較醒目的綠底塗漆等兩項方案。但他也擔心減速丘的設置,在機車時速過快時,會增加騎士的摔車風險。此外,他說明,斑馬線的綠底塗漆會降低摩擦係數,得再增作防滑鋪面,且斑馬線路面並非政大所有,需經北市府同意才可進行工程。而此鋪面由於造價高、市面仍不普及等因素,市府可能顧慮若同意施作,將導致他校紛紛要求跟進,因此不願批准。
指南路人行道狹窄
2016年,政大校方曾向時任北市議員厲耿桂芳陳情,反應指南路二段人行道過於窄小的問題,於是她提出了「拓寬人行道0.5公尺」的構想。同年10月15日,台北市新建工程處(下稱新工處)到場會勘,卻遭時任萬興里里長詹晉鑒以拓寬將惡化交通狀況為由,號召里民到場抗議。最終,新工處允諾里民,不會在未取得共識前貿然動工,以平息風波。
拓寬議題轉瞬間已逾六年光陰,指南路二段道路規劃的議題討論並未就此停歇,它不僅僅侷限於行政層面的構思,也被帶入實務課堂討論多年。然而,實務上面臨的種種阻礙,讓蔡育新直言:「很多方案都有想過,但實在有太多因子限制住,最後都發現沒有辦法改變。」
過去學生會也一再討論人行道拓寬議題。在路幅不到10公尺的條件限制下,拓寬僅有兩種選擇:其一,向內拓寬必須與車道借地;其二,向外需面臨都市更新及公設保留地協議價購的困難。 對此,何傑恩表示,這比起設交通號誌難度來得高。

學生會已開始重新檢視拓寬議題,並與校方進行多方晤談。何傑恩認為,目前能夠緩解人行道壅塞的方法,除了將指南路改為單行道,並取消部分站點、減少大眾運輸進入該路段外,即是依照都市更新法規,將波波恰恰、萊爾富一側的「公設保留地」收回,與商家進行換地。
不過何傑恩也坦言,商家願不願意接受仍是關鍵,「這對他們來說並非回本買賣,如果今天商家同意,接下來將有好幾年時間無法做生意。」他認為,即使捷運站旁重新規劃校方的大樓並交由商家進駐,仍需有行政人員前來居中協調做後續換地、補償溝通。拓寬難度居高不下,對此,蔡育新更無奈回應,公設保留地「校方基本上20年內都收不回來,等到20年後才有機會開始討論。」
政大一公車站動線設置不當
去年,時任權益部次長的何傑恩曾與當時的副會長黃彥儒共同著手此案,並請總務處確認車阻是否屬於校方財產。經確認後,學生會可藉由通過會議提案來規畫後續行動,再將指示遞交總務處,由其決議車阻的移置或拆除事宜。而該案也在本次總務會議提案並進行審理。
政大一公車站因車阻設置不當,導致停等區與道路之間缺乏行走空間,學生只能站在YouBike和欄杆中間的非公車候車區段,待公車抵達後再移動步伐,道路安全疑慮備受挑戰。何傑恩提到,目前提議是將學生站立處的欄杆拆除,並取消該區水泥車阻的設計,以增加該站點行進順暢度。
原先車阻設計可限制騎士的行進路線,拆除後將不易引導機車通行,造成新的安全風險。為了讓行人用路方便,又能有效引導機車通行,何傑恩認為,無論是從基礎建設改善,像是明確畫設公車候車站,或使用較為密集的柱狀車阻,讓機車無法行進,而人可以安心行走,都是「智慧」解方,一切也關乎學校願意花多少經費與心思處置該地。

「現在問題是,不確定交通維持計畫是否涵蓋這個區域的變動,如果學校還做等於是亂花錢。」針對即將啟動的Y1站(註)工程,何傑恩表示,其後續興建工程會提出「交通維持計畫」,以防周遭地區陷入交通黑暗期,確保人車動線安全。不過,待Y1站工程開始之際,政大一公車站與車阻用地涵括於交通維持計畫與否,目前仍不得而知。
註:即將啟動的環狀線南環段工程,將由文湖線「動物園站」做為起始點、新店線「大坪林站」為終點,採地下方式行經規劃設置的Y1至Y5等六處站點。其中,鄰近政大的Y1站位於新光路二段道路用地下道,沿途經過政大校內四維道等地。
距用路安全理想尚遙遠 重重阻礙下猶有改變希望
政大周圍的重大用路安全議題,因實務上的重重阻礙與顧慮,最終多被暫緩、擱置,從一開始主動尋求解方試圖改善,到最後被動式的等待觀望,政大師生的用路安全不斷與現實妥協,多年懸而未決的安全隱患,仍是威脅師生用路安全的潛在未爆彈。
政大西側門受法規限制無法設置紅綠燈,為維護行人穿越馬路的安全、提升汽機車臨經路口的警覺性,或許仍可從增設反光告示,抑或者爭取更顯眼的斑馬線綠色塗漆著手。另外,指南路二段的人行道拓寬,向外將面臨都更、徵收問題,向內借車道拓寬也須居民同意才可施作,唯有凝聚在地共識,指南路二段人行道才有拓寬的可能。
蔡育新表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指南路在多年沉澱後,已是最佳解了。」指南路的用路安全推動舉步維艱。「雖目前最佳解不是完美解,但好像找不到更好的方案了,或者是只能變動一點點。」他接著說。理想中人行道很寬有路樹、等車很舒服……當前要在政大周邊實現這般願景,還需突破許多關卡。
用路安全不僅需要校方積極地介入處理與推動,行人用路權優先的倡議是未來值得關注與實踐的重要議題,政大周邊用路安全的改善提升雖面臨種種阻礙,但民眾對於「用路平權」、「行人路權」的意識抬頭仍很可能成為扭轉劣勢的關鍵因素。也許有那麼一天,政大師生們終能漫步於寬廣的人行道、從容且放心地通過側門路口、站上平緩的腹地候車……擦碰、躲閃、跨越不再是政大周邊頻繁上演的危險情節。

記者/王柏翰、呂喬榆、姚希亮、李元熙
攝影/楊翔棋
編輯/黃永翔、洪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