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生活中的「靈感」調劑師——葛大為從歌詞創作中觀察都市百態

 走進「好多音樂」工作室,室內陳列著旗下歌手與製作人共同獲得的金曲獎座。隨著燈光強烈折射,金澄閃透的獎座中,映照出的是一位身穿牛仔外套、戴黑框眼鏡、留搓鬍子與俐落髮型的都會男子,並且以一口飽富沉穩內斂,極具磁性的低沉嗓音敬邀記者入座——他是今年的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入圍者葛大為。

 過去就讀政大廣電系的葛大為,在學期間便踏進滾石唱片企劃部擔任實習,直至現在成為金曲獎的「寵兒」。前年,他以田馥甄的〈無人知曉〉順利摘下最佳作詞人;去年以魏如萱的〈查有此人〉入圍,今年則再以洪佩瑜的〈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連續獲得角逐金曲獎的門票。

 其實連續三年競爭最佳作詞人獎、看似於近幾年嶄露頭角的葛大為,早在更久之前就已在作詞領域中擁有一席之地。舉凡張惠妹、蔡健雅的歌曲作詞,甚至今年金曲獎最佳華語女歌手6位入圍者中,葛大為即參與了4位入圍者的專輯歌曲作詞。

 隨著金曲獎落幕,新科歌后A-Lin首度抱得獎座殊榮,她真摯地緊握16年來,每次入圍所擬下的得獎感言,並在舞台上致謝於共同參與製作的葛大為。他的創作功底與經歷,儼然因為金曲盛事的入圍與得獎肯定而有目共睹。

 不過很難想像的是,葛大為的外在形象與其音樂創作風格時而相輔相成,時而又盡展可愛、衝突的一面。他可以在創作思路中保有理性、都會愛情的感性層次,私底下則又透過他的觀察來認識自我與世界。「我常在思考,如果我是(豬排店)吃不完的高麗菜絲,我希望自己被丟掉嗎?」葛大為在用餐時偶然產生令人會心一笑的自我對話,其實不只是紀錄觀點,更是他透過「想」來激發靈感的一瞬。而記者將探訪葛大為的內心世界,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他所「想」的音樂領域和學生時期。

溝通下的靈感交織 合作交流所譜出的曲曲新章

 入圍第34屆金曲獎的音樂作品百花齊放,而葛大為的作詞入圍作品則與沉寂多年的歌手洪佩瑜首度合作,將歌曲〈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打造為時下熱門的流行音樂。一個作詞人要能夠與歌手建立好的合作關係,除了要時時保有對文字的敏感度,也需要透過縝密的合作溝通,達到創作者與歌手對詞曲的共識。

 「我常說靈感就像中藥鋪掌櫃在抓藥,靈感如同各種藥方,我幫歌手調配出適合現階段的作品。」葛大為玩味地將自我靈感與歌手的合作形容成掌櫃抓藥,他舉例道,〈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的Demo在完成後就被放置於自己的藥材鋪中,日日期盼人來「取貨」。不過他也坦言,這首歌推了多年都未能順利找到歌的主人,直到最近,洪佩瑜和她的專輯製作人陳建騏,彷彿嗅聞到隱藏歌曲中,那份「曖昧、浪漫卻又有一點冷冽的都會情感」,才讓曾經塵封於櫃鋪中的歌曲有了自己的新家,更有了後繼的生命。

 像這樣歌手有需要,創作者便為其量身打造歌曲的製作過程,不只在歌曲〈不在一起就不會分開〉是如此,葛大為和其他歌手的合作也同樣地遵從這般程序。「作詞人與音樂人就像在服務歌手,有一個服務性質會印在腦裡。」這是企劃出身、服務為本的葛大為所信仰的創作初心。他表示,自己雖然會創作、有自我思想,但凡能根據歌手的需求來替創作修改與溝通更為核心。即便那個歌手對歌曲沒有特別的想法,「我仍能給你方向,讓你喜歡、可以帶著歌走。」

 葛大為重視溝通的過程,他總能以服務者的身分打造歌曲,但歌曲的成品則需獲得創作者、歌手的一致共識才算完整。「基本上我會去了解歌手對於歌曲的想像是什麼,跟我想像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一起討論。」即使葛大為在一聽到旋律時便有了對作詞的初步構思,他仍希望做出符合歌手生命經驗的作品。

 他認為,彼此對於一首歌曲在情緒、情境上的感受與描摹不盡相同。因此,「通常不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歌手想要我寫什麼、公司希望唱什麼,這些訴求加以結合,形成理性的過程,成為感性的創作。」這個過程讓葛大為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一路創作至今,「溝通這件事還是很重要,而且我從不抗拒。」

 陳奕迅曾在5年前以專輯《C’mon in~》成功奪下生涯中第三座金曲歌王,他在製作期間邀請葛大為合作專輯中的5首快歌。無論是表達男子鐵漢柔情的〈海膽〉,或想像著男人瀟灑地開著敞篷車、遠離喧囂的〈放〉,多元意象的交織呈現,以及與「歌王」的跨界合作,不免讓葛大為備感壓力,但也讓他更堅信溝通與量身打造歌曲的重要。

 「我去錄音室探班時,陳奕迅都會跟我說他對歌詞的想像是什麼。」葛大為回憶起這段合作往事,至今仍感嘆道「天啊!他可是陳奕迅耶!」他總會客氣地問葛大為,「字詞應該怎樣念比較好」,或是「如果更動一個字會不會改變詞的意思」。互相尊重的互動歷程讓葛大為珍惜起自己寫出的每句歌詞,同時也將合作視為無上的創作準則。

日常碎片釀造創作靈感 從筆墨間淬鍊共鳴

 除了和陳奕迅有過快歌的合作經驗,葛大為在與各類歌手交涉過程中,也透過無數次的討論、觀察以及書寫,進而迸發出多元風格的音樂作品。無論是抒情、倡議或是電音等類型迥異的歌曲邀約,他總是來者不拒,更未曾輕易設限自己的創作風格。

 其實,會有這般敢於挑戰、多方嘗試類型創作的初心,全因葛大為擔任企劃職務的身分使然。他努力完成「行銷」一位歌手的使命,也從不排斥「較具商業價值」的合作邀約。葛大為基於企劃考量所具備的流行特質,以及集於一身的理性、文學底蘊,兩者看似大相逕庭的理念,卻在其全方位的創作中交融體現。走進咖啡廳並拾起紙筆,他可以從雅俗共賞的〈無人知曉〉寫向詭譎怪誕的〈以上皆非〉,而當創作時遇到生疏的音樂類型,他也能因為挑戰而感到興奮,總認為:「只要有人來找我就很開心,因為音樂的本質都一樣。」

 比起關注聽眾的反應,葛大為認為歌手的意念以及撫慰人心的敘事方式,更是他創作的本質。他將生活紀錄視為創作不可或缺的養分,日常中視覺、嗅覺、觸覺的細微體驗,都能被他收進筆記本中,成為書寫時的素材。也因此,儘管葛大為寫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歌詞,他卻不認為這是憑空想像而來,只是從過去的資料庫中提取記憶,剛好掀起了當代人的共鳴。

 豎起耳朵去聽人的聲音、打開感官感受溫度與濕度,「我覺得寫歌的觀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寫詞的時候,葛大為喜歡待在咖啡廳裡,或者在通勤的時刻,借重感官吸收得來的素材,觀察人們時而荒謬、時而八卦的談話和行為細節。

 然而葛大為也苦笑道,創作的過程常常不耗時,卻會耗費掉他全部的心神,他以劉若英的〈各自安好〉為例:「我越寫越深,不是用字深,而是很壓抑、內斂的難過,我記得寫完這首歌後,我直接在家昏睡了三天。」他形容那樣的疲憊感就像是身體裡很深沈的感受被掏空,放進了歌詞裡。為了將感受歸零、重新接收外界的刺激,葛大為的人生少不了旅行,而始終不變的是,他從未停止觀察的雙眼,以及信手捻來的日常紀錄。

音樂融入青春流轉 「妙麗型」學生轉身歌詞魔法師

 從1998年至今,葛大為已為華語樂壇貢獻了25年的時光與創作,對他來說,寫歌詞就像是在當時空旅人,書寫的當下,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歌詞未來的際遇。「有時候無意間聽到有人在唱自己的歌、電台裡播放我寫的歌,也會覺得好溫暖。」葛大為期待成為一名能療癒他人與自我的陪伴者,不過學生時期的他也曾想過走教職路,是因為曾擔任政大廣電系系學會會長,在籌辦演唱會的過程中結識了滾石唱片的員工,大三那年便順勢選擇了滾石作為實習單位,與華語樂壇結下了緣分,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葛大為逐漸看清眼前的方向,找到心之所向。

 葛大為形容學生時期的自己,身上展現出的特質頗似電影《哈利波特》中的角色「妙麗」。上課時,葛大為習慣坐在教室前排,也總與老師們保有良好關係。他笑著自嘲道,同學們常請「妙麗型」的他負責與老師聊天、拖延上課時間,他們便能趁空閒坐在後排吃早餐。如此和師生關係緊密、典型的「乖學生」形象,深深烙印在葛大為的記憶中。

 與妙麗同樣不斷地渴求新知,葛大為一直是個認真且喜歡接觸多元事物的學生。除了廣電系本系必選修,他曾修習過許多外系如企管、經濟、教育等課程,甚至在畢業時才發現自己竟比別人多修了 40 學分。他說,自己原先傾向於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也沒料到大三時會在滾石實習上班,甚至到現在會寫歌詞。

 具備樂於學習和接納不同事物的特質,實習的經驗結合學校理論讓葛大為的創作產生突破,大學時期,葛大為曾在片場看到導演採用「跳接」的手法,看到這一幕的他不禁疑惑,以往在系上學習電視製作時,老師總是強調影片要順著剪輯,不可以有跳接處,如今這位導演怎麼就違反了規則呢?

 導演告訴葛大為,創作者需要先掌握基本能力和規則後,才能做出顛覆。導演的一番話讓葛大為明白,紮實的基本功也很重要。這套想法也被應用到葛大為的作詞上,也因此,他總是能將影像的概念結合書寫,為歌詞增添細膩的畫面感。

 回顧過往,葛大為並不後悔踏入音樂圈。「我真的很喜歡聽音樂,甚至小時候買唱片時,一定會去翻專輯裡看企劃是誰、思考為什麼歌好聽或不好聽。」他自小就對音樂抱有極大熱忱,也正因為對這個行業熱愛有加,葛大為才願意留下來貢獻、持續創作。葛大為並未將音樂視為「生財工具」,現在的他只專注於自己所愛的創作工作,再加上學生時期的摸索與嘗試,這些經驗內化成他的創作特質,奠定持續朝向音樂作詞的道路,並對一切多餘的擔憂在所不惜。

穿越時光的筆觸 回歸初心成為創作必修課

 褪下參加金曲典禮的一襲質感西裝,時光倒回學生時期還略帶稚氣、青澀的葛大為。他在現有的成就面前,不忘與過去的自我進行對話,那些看似平凡的課堂合作、師生交流抑或是共屬必修課程的業界實習,都穿針引線地成為他不可或缺的養分,更持續滋養葛大為的創作思維。「不用功利角度看待所認識之人」、「習慣思考」是政大學生很好的習慣,這是葛大為在政大時的發現,也是他對政大學生的印象。而面對仍擺盪、不安的社會,葛大為將期許送給對創作與書寫懷有熱情的人,他認為,自在地享受觀察並書寫,才是催生出創作的核心。

 「我的世界就像小孩一樣,能有學著感受、學著受傷的心,所以我覺得幼稚是很珍貴的hashtag。」葛大為在想如何用hashtag形容自己時,不假思索地拋出「幼稚」作為有關於他的最佳註解。包括葛大為自己在內,他所認知的創作者都不乏保有孩童般的幼稚,才能對事物感到好奇,並在接觸萬物的瞬間感到悸動。不如世俗的大人,總是過於在意現實與功利層面,而錯失事件中的小故事,以及和事物相連接的機會,進而使創作失去了感動自己甚至他人的機會。

 在華語音樂殿堂的金曲盛事邁入第34個年頭,台灣的音樂發展逐漸從實體唱片走向數位串流,時代與形式或許在劇變著,但葛大為卻依然在樂壇中屹立不搖,「即使我寫東西市場沒人想要,但我喜歡寫,它會就此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葛大為認為創作不限於形式,或者是否被看見,而是尋夢的過程中,能保持初心、重視創作與生活的連結,在專注所愛的同時,懷抱持續寫作的企圖。

記者/程心、溫柔、姚希亮、陳書安、呂喬榆、王華琳
編輯/洪振嘉
攝影/余柏毅、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