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風雩走廊時,你是否曾掩鼻快步通過垃圾滿溢的垃圾桶?用過餐點後,你是否會將廚餘、餐盒一併包起,直接當成一般垃圾丟棄?你是否曾站在資源回收區前,猶豫著手上的垃圾該丟進哪一類?
校園環境與師生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為了營造整潔的校園環境,不僅需要有專業的廢棄物處理規劃,使用者的環保意識更發揮關鍵的影響。政大校園的垃圾堆積問題是怎麼產生的呢?對於廢棄物的處理,校方有哪些因應措施?提升師生的環保意識,又會為校園環境帶來什麼改變?
垃圾爆滿原因多 處理流程大揭密
政大的垃圾處理分為一般可燃性的廢棄物,以及資源回收兩部分。一般廢棄物會由環保組承攬清運廠商處理,廠商清運時間為一日兩趟。下午,清潔人員會將早上打掃完畢後的垃圾搬運至各大樓的定點,等待垃圾車前來清運;晚上,垃圾車的清運時間則主要配合住宿學生的作息,環保組會和住宿組、清運廠商共同協調合適的清運時間。待收集完畢後,垃圾會送往市立環保局焚化爐進行後續處理。

然而,校園各處的垃圾桶裡,經常可見垃圾堆積如山的情況。對此,環保組林小姐說明:「學校滿多社團活動會在傍晚或假日舉行,另外特定時段像是聖誕市集、徵才博覽會等活動過後,垃圾量會比較大。但必須說垃圾量太驚人了,完全超出清潔人員負擔。」林小姐也指出,平時風雩走廊的公共垃圾桶,同樣會有爆滿的問題。

風雩走廊的垃圾堆積問題,和使用者濫用公共垃圾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原本環保組設置垃圾桶的目的,是提供學生隨手丟體積不大的垃圾;但環保組調閱監視器後發現,部分學生及校外人士會將家用垃圾棄於該處,導致垃圾量超出負荷,滿出來的垃圾也造成環境髒亂。
資源回收方面,正常來說,校方會在資源回收區置放四個回收桶。綜院部分區域的回收桶之所以不滿四個,是由於設置地點位在身障廁所前,狹窄的空間使得回收桶數量必須調整。回收物經過清潔人員分類後,先收集在特定地點,待一星期一次的資源回收車來時,再搬運上車。
不過,廠商並不處理未經清洗的資源回收物品,所以校方會鼓勵清潔人員另外將回收物挑出處理,避免直接將可回收物送至環保局焚化爐而受罰。實際上,平時清潔人員工作量繁重,難以額外負擔回收物清洗作業,導致未清洗的回收物往往被當作一般垃圾處理,因此,環保組希望學生能自主清洗回收物,再丟進回收桶。

此外,先前曾發生過學生未落實分類,將裝有氣體的噴霧罐丟至垃圾車,導致噴霧罐在垃圾車加壓的過程中突然爆裂,差點使清潔人員受傷的意外。林小姐表示,分類不確實除了會讓校方挨罰,「最糟情況是無法再請垃圾清運公司,學生得跟著外面垃圾車跑。」也就是改為臺北市政府的隨袋徵收制。所以,環保組也向師生加強宣導垃圾分類的重要。

克服困難重重的現狀 「減量」為根本手段
目前的政大校園,不僅面臨著垃圾超量的問題,資源回收也常未被妥善分類。Green24永續社社長鄭中誠提及,政大的資源回收存在著兩點問題,第一點是「分類不確實」,也就是各類資源回收未被確實分類;第二點則是「標示不清楚」,鄭中誠進一步解釋,校園中幾乎每一棟大樓的回收區,標示與分類都不一致,造成同學們在分類垃圾上的困難,也增加清潔人員的工作負擔。

此外,並非所有的可回收垃圾,回收廠商都願意處理。林小姐說明:「廠商可能礙於成本人力,部分可回收垃圾是拒收的。」紙容器、鋁箔包等回收物,由於不易清洗且價值較低,目前的回收廠商拒絕接收,只能與一般垃圾一同焚化。這方面涉及回收廠商的經營方針,除非更換廠商,否則問題難以解決。

政大第23屆學生會會長當選人何傑恩,日前提出了數項與實踐環境永續相關的政見。在改善校內資源回收處理方面,下屆學生會預計先從更新回收桶的標示著手,何傑恩對此解釋:「我們能夠改變的事情是,讓更多人知道原來現在的分類是這個樣子,然後去好好改善標示還有桶數。」希望能藉此改進垃圾分類不確實的情況。林小姐也補充,未來環保組將與學生會合作,全面更新、統一校內的回收標籤,再視學生需求進一步調整。
而在垃圾超量方面,其中一項解決方式為增加公用垃圾桶,但過多的公用垃圾桶,反倒會造成環保組的困擾。「在我到學校這兩年,有撤掉過幾個室外垃圾桶,理由主要是管理問題。」林小姐坦言,公用垃圾桶管理不易,且經常有校外人士到校丟棄家用垃圾,反而會讓垃圾堆積情況更加嚴重。目前,環保組只能以假日加派人力的方式,處理超量的垃圾。

若想緩解校內的垃圾堆積問題,垃圾源頭的減量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何傑恩舉去年聖誕市集時,學生會與政大杯特社的合作為例,說明垃圾減量的實踐途徑——當時,杯特社以可重複利用的循環杯,代替一次性飲料杯供遊客使用:「從市集裡大家所使用的杯具開始,就可以讓垃圾減量一些。」何傑恩期盼,這類使用循環食器的案例,將來能擴大到其他活動的一次性餐具上,藉此落實垃圾減量。
「垃圾減量要從我們源頭開始。我們如何從源頭開始,將我們的使用減少?除了從實際的地方改變我們的習慣之外,就是永續知識的深化。」何傑恩強調,從使用者開始減少垃圾量,是解決垃圾超量問題的根本手段,為此,就有需要教育大眾垃圾減量的重要性,讓環境永續的概念深植人心。

永續意識的承接 日常裡的環保實踐
根據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謂永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面向,分別為環境、社會和經濟。「所以像是『垃圾減量』、『物資循環』、『資源回收』這些概念和口號,其實都和保護環境息息相關。」Green24永續社副社長周鉦傑表示:「(整個生態)就是食物鏈關係,有一些塑膠或是金屬被丟到海裡,接著被魚吃掉,最後就會被我們吃掉。」由此可見,落實垃圾減量不僅能打造一個更合宜的居住環境,更能間接守護人類健康。
為了達成垃圾減量的目標,周鉦傑表示,個人可以從落實分類、不亂丟垃圾、減少外食和使用購物袋等日常習慣下手。此外,實踐「物資循環」也能幫助環境減少過多的垃圾,周鉦傑舉出實例說明:「像是我們小時候喝的羊奶呀,喝完就放到一個回收的地方,然後他們(回收公司)就來收走,做一些處理之後重新利用。」他補充,這在經濟學上可被視為「循環經濟」的應用,能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環境友善。
「我們的消費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投票,你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就是在支持它繼續進行下去,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選擇支持環保理念的產品。」周鉦傑接著舉飛利浦燈泡,作為循環經濟的實例。飛利浦公司販賣的是燈泡的使用權利、而非燈泡本身,同時透過模組化設計,讓產品即使損壞也能快速修復;如此一來,客戶就不會直接拋棄損壞的燈泡,而會移交給飛利浦修復,藉此便能穩定客源,並達到物資的循換與再造。
個人除了以消費支持企業的環保理念外,參加淨灘、淨山等活動,也是一種實踐環境友善的途徑。周鉦傑曾參與過不少淨灘活動:「撿完之後基本上下個禮拜又一樣。雖然之後又差不多,但對參與的人是有收穫的。」儘管他認為這類活動對環境的實質幫助有限,但卻有助於加深參與者的環保意識,而這對推廣環境永續而言,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所以,為提升政大校園環境品質及師生的環保意識,何傑恩表示,學生會預計在明年成立「永續小組」。除了持續實踐垃圾減量,並和政大新任校長溝通建立「永續校園」的可能以外,他也希望校方能開設永續相關的課程:「其實我們有很多的老師是有這方面(環境永續)的專業,像是創新國際學院的老師、或者財政系的林啟揚教授。」期盼透過完整的課程體系,深化政大師生內心的永續意識。

落實垃圾減量、改善校園環境,不僅需要學生會和校方兩者溝通協調,一同擬定相關策略,更有賴師生對環保概念的認同與支持,並積極以具體行動實踐垃圾減量,努力克服生活中的不便,才能共創更整潔的校園環境。

記者/王華琳、李元熙、劉沐恩、江昇
攝影/范氏玉欣、楊翔棋
編輯/洪振嘉、黃暐哲、黃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