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的葉乃菁,目前於打字人創意有限公司(或稱打字人工作室)從事編劇工作,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入圍今年金馬最佳男主角、女配角獎的懸疑片《罪後真相》、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等。本期人物專題邀請到編劇葉乃菁,從她的求學經歷、職場生涯切入,分享她在編劇路上的故事、創作靈感和經驗。

從歷史到編劇 邁向夢想的一步一腳印
「我還記得《史薈》是一本很厚的刊物。」葉乃菁笑著形容當年手拿《史薈》的感受。《史薈》是政大歷史系的系刊,每期規劃一個主題,並尋找相關領域的師生進行一系列歷史專題報導。葉乃菁在大一時加入《史薈》,大三開始接任主編,在編纂《史薈》的過程中,她得以維持文字寫作的手感,也逐漸累積歷史專業知識。
「大三時觀察到大家都開始對未來感到焦慮。當時就在想,自己也許可以往編劇這條路走。」於是,當時葉乃菁毅然選擇透過政大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合作的修課系統,每週固定一天通勤到北藝大戲劇系,學習編劇知識。跨校修課途中,葉乃菁也在北藝大同學的介紹下,開始到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打工,協助影展巡迴放映,並陸續接觸到許多影視業的前輩。
從政大歷史系畢業後,葉乃菁決定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為目標,朝向影視編劇的夢想前進。
2010 年,葉乃菁參加三立電視台特別以編劇培養為主軸的「三立敘事工場」,回想起過往,葉乃菁笑著形容當時的感受,「這個工作坊像是一種編劇的星光大道,從剛開始的 100 多人中不斷篩選,每天就是不斷寫故事、與老師討論。」雖然過程高壓緊湊,卻也令她得以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原創作品,即便這些故事最後皆落入三立所有。
葉乃菁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後,隨即接到電話,獲得進入三立工作的機會,因此她決定從台藝大電影所休學。然而不到一星期,由於三立內部的高層人事變化,她不得不輾轉進入前三立副總經理蘇麗媚成立的夢田文創。進入夢田後,葉乃菁首先進駐偶像劇《醉後決定愛上你》的劇組,充當導演和編劇間的聯繫橋梁。
「當時偶像劇的生態常是邊寫邊拍。我在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知道導演、演員怎麼看劇本,以及如何即時溝通,也快速認識拍攝。同時也累積很多緣分,像是在拍《醉後》時認識當時還未成名的《角頭-浪流連》導演(姜瑞智)。」葉乃菁在《醉後決定愛上你》劇組中,短時間內摸清劇組的運作模式,並逐漸累積實作經驗和緣分。
不過,三立偶像劇當時的運作模式較為商業化,劇本須依循固定模板撰寫,工作節奏也較制式和高壓,因此離職率相對也高。就在此時,紀錄片《阿罩霧風雲》劇組來訪,邀請葉乃菁擔任電影編劇。

汲取肥沃養分 持續在編劇之路茁壯前行
緣分來敲門 當史料與電影相遇
在葉乃菁加入《史薈》期間,曾參與一期以「霧峰林家」為主題的報導,深入調查林家人的食、衣、住、行、育、樂,而這期刊物剛好在多年後被《阿罩霧風雲》劇組發現。「他們當時很驚訝,居然有人唸電影也懂歷史。」葉乃菁分享劇組前來洽談時的反應。
葉乃菁解釋,導演認為比起自己大量蒐集資料,直接讓熟悉該段歷史的編劇撰寫劇本較為合適,拜此所賜,《阿罩霧風雲》也成為葉乃菁生涯第一部登上院線的電影劇本。「當時在做系刊時也沒有想到這麼遠,不知道原來多年後這能成為一個契機,甚至是拿到這個案子的原因。」她笑說,「一切其實都是緣分。」
隻身前往異地 國際視野的開拓與激盪
2014 年,葉乃菁決定前往北京,在不同的環境中挑戰自己。恰好當時正逢北京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期,「我當時就想著,那邊(北京)也許有更多機會寫不一樣的題材。」葉乃菁分享自身決定前往北京的原因。
「在那裡,隨時都有人要跟你聊故事。」葉乃菁提及在北京時,每天都可能與不同的影視公司聊故事。不同於台灣單純只有工作上的交接,她提到北京習慣先認識你這個人,再聊編劇內容。「當時每天都在交流,每個人也都很大方,而我也不怕抄襲,因為這是我們了解彼此的管道。」葉乃菁在北京累積下許多台灣不會有的故事,也逐漸讓自己的故事風格、人生有了新走向。
以軟科幻為主軸的劇本《記仇》的靈感便是在這般環境下萌芽。「我記得當時有間電影公司找我聊,說他們想要一個劇本:在一個房間裡,然後只有一個演員的故事。」葉乃菁笑著分享當時一間北京電影公司談故事和劇本的過程。
對於電影公司提出的這個設定,回家後她腦中迸出一個想法:從第一視角出發,有一個人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房間內,但他動不了。於是他往四周看,發現牆上在播放著他的「回憶」。最後將鏡頭拉遠,觀眾才會發現這個人只剩一顆放在桌子上的頭,他的記憶其實正在被投影到牆上。雖然這個想法與《記仇》實際的劇本內容有所差異,卻可說是它重要的靈感來源。
「先打開可能性,跳出框架才能有所突破。」在談劇本的習慣上,依葉乃菁的觀察,北京更傾向於先有想法,之後再去談預算、成本等問題。且由於當時處於北京影視業的高峰期,因此也吸引來自華語圈,乃至於好萊塢、韓國的編劇們前來北京。於是在那般大環境下,葉乃菁得以聆聽、暢談並創作出更多的好故事。
落葉歸根 從單打獨鬥到互助信任
經過前些年的淬鍊,葉乃菁從北京飛回台灣,成為打字人工作室的一員,開始「賣故事」。打字人工作室主要由一群年紀相仿的編劇、製片組成,編劇可以自己掌握劇本的版權,這套工作模式加深編劇間的信任基礎,讓他們即使寫作不順利也能夠互相幫助,並延長職涯壽命。
2016 年,葉乃菁與程偉豪導演合作,並以劇本《記仇》獲金馬創投兩項大獎,同時也是葉乃菁在打字人工作室賣出的第一部劇本,不過由於製作成本龐大,《記仇》至今仍未開拍。爾後,葉乃菁以《罪後真相》獲得上海電影節創投會議「萬達特別關注項目獎」,隨後也與執導過《沉默的真相》,擅長處理犯罪心理題材的陳奕甫導演合作。經過一波三折,《罪後真相》成功在今年(2022)於全台上映,並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女配角獎。

橫跨多元題材 以世界觀為創作起點
從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愛情文藝片《只要一分鐘》到懸疑劇情片《罪後真相》,只要葉乃菁覺得是值得嘗試的機會,她就會投身其中,因此,她的創作題材範圍既寬廣且多元。
曾經有人問過葉乃菁,她的創作是以人物角色為重,還是以情節為重?她回答:「每個編劇會有自己的喜好,但我是個滿喜歡建構跟討論世界觀的編劇,我想講怎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放入怎麼樣的人物跟情節。」就像在《罪後真相》的世界中,並不存在標準的真相,當事人選擇相信什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什麼模樣。於是,葉乃菁便在劇本中放了兩個角色,恰好相信著完全相反的真相,透過兩人截然不同的旅程,來凸顯《罪後真相》的世界觀。
葉乃菁經常在跟他人對話的過程中,讓劇本故事慢慢成形。她笑說,當自己聽到很不可行或不完整的故事時,就會想辦法將其補充完整,並延伸出另一種樣貌;有時合作方所提出的條件,也會讓故事出現她沒料想到的變化。除了與廠商、製片公司溝通自己的創作構思外,葉乃菁也會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設法從對方身上問出些故事來,「聊故事已經變成工作跟生活中的一部分。」
葉乃菁進一步談到,田野調查是她喜歡編劇工作的原因之一,她可藉著撰寫劇本的機會,接觸到一般人不曾經歷的職業與場域,例如她就曾找過電視名嘴聊天、進過監獄調查,以及看過解剖內容等等,「若不是打著編劇的名號,其實也不太可能隨便進去別人的工作場域,還問一堆亂七八糟的問題。」葉乃菁半開玩笑地說。她把田野調查當作增廣見聞與滿足好奇心的過程,甚至有時也會倒果為因地,刻意接下特別的案子,讓工作帶她去一些不平常的地方。

受編劇前輩啟發 重新思考創作對於觀眾的意義
「張家魯是我很崇拜的編劇。」
張家魯是台灣最早去北京發展的編劇之一,曾創作《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知名作品。葉乃菁提到她很喜歡張家魯的創作,也認為張家魯說過的很多話,對她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啟發。
葉乃菁說,她在北京工作期間,曾將自己寫的原創故事給張家魯看過。張家魯看完後表示,做一個很創新、獵奇或刺激的故事很容易,但他認為一個編劇更需要重視:要讓觀眾看完作品後,帶著怎麼樣的思考與感受離開?「他可能是看到當時的我有太多憤怒了,就問我真的要讓觀眾帶著這股憤怒離開嗎?」這讓她重新思考,作品除了她的個人宣洩外,還得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反思。
線上串流盛行的當代,編劇作品很容易被保存與再次閱覽,張家魯的提醒讓她對故事有更長遠的考慮,並更注重作品對於觀眾的意義與帶來的影響。葉乃菁認為他的提醒很受用,而張家魯也是她一直很尊重的編劇。
對於想從事編劇工作的學生,葉乃菁想說…
「只要是相關的機會都要去嘗試,不管是哪種案子,政府部門的工商廣告腳本也好、學校課堂的報告作業也好,想要當編劇的話都要去爭取跟嘗試,冥冥之中做的這些事情都會有回報的。」
葉乃菁認為,在踏入編劇領域前,必須先探詢自己內心的聲音,「首先要問問自己對這件事的喜愛在什麼程度。」畢竟要完成一個劇本,需要一定程度的意志力,如果對編劇工作熱情不足,在過程中就會碰上許多困難與憂鬱。她表示,即便學生真對影視領域有熱忱,能嘗試的工作也不見得只有編劇,但不管從事哪種工作,她都建議要先確認自己對這件事的喜愛程度,才能在自己選擇的路上繼續地走下去。

後記
採訪結束後,我們到葉乃菁的工作室進行拍攝,葉乃菁介紹著她的工作空間與習慣,也繼續聊著其他我們好奇的話題。離開工作室前,葉乃菁站在玄關處一整片青綠色人工草皮上跟我們說再見,並笑笑地說:「去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記者/陳書安、張聖芝、江昇
攝影/余柏毅
編輯/周昀苹、洪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