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績過不了雙主修門檻啊!」、「我轉不出去……」苦讀十二年,上了大學卻還是學不了自己想學的,轉系或雙輔也處處碰壁,當無法擇己所愛、對於未來學用之間迷茫,究竟什麼制度才能夠幫助我們?
與其讀錯 不如延緩分流
近六成政大生覺得學非所愛
「錢是我們在花,時間是我們的生命,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原就讀政大韓文系的張芸禎,因連續兩次轉系未成,故今年雖為英文系四年級,但已是她在政大的第六年。
今年至美國斯克蘭頓大學( University of Scranton )交換的張芸禎認為,台灣的大學轉系條件太過嚴苛,在她交換的學校若想轉系,只要在下一學期直接選其他系的課程,並去相關單位登記即可,只有極少數的學院有特殊考試,「我身邊的朋友幾乎每個人都轉過系!」
根據《政大學聲》問卷「我想學我真正想學的!」,共607份有效填答中,有高達約58%的學生認為自己讀錯系,而在這當中,有約50%的學生希望能以「轉系」來扭轉當初選錯系的錯誤,其次則是想透過「雙主修」來改善,約有32%,然而其中成功率卻僅有約22%。
就讀中文三的王韻涵表示,本科系並非他的第一志願,只是因為指考分發才就讀的,高中時雖可以透過學校輔導室或學長姐分享,但仍無法對中文系有確切了解,因此她認為,「不分系的立意是好的,比較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想想論壇《學與業壯遊》專欄作家謝宇程分析,台灣學生認為自己讀錯系的比例如此高,就是因為沒有事先了解學系的機會。謝宇程說明,台灣的大學僅採計「國英數自社」五科,但英國大學入學考試「A Level」共有4、50門科目供選擇,由各系規定採計哪些科目,因此學生自高中就需自主選課,根據有興趣的科系提早摸索;美國在高中則是通才教育,因此大學採一至二年的延後分流,讓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先探索方向,再自由選擇主修。
臺大師培中心老師王秀槐也認為台灣的大學定位不明。她指出,教育系統分為美國及歐陸,但台灣的高中像是美國的通才教育,還來不及對於科系的選擇詳加考慮,大學就進入一入學便分系的英國模式,「每個都學一點卻四不像」。
無法對於科系充分了解,便是目前大學入學的一大弊病,因此有些學校為此實施「不分系」制度,延緩分流,藉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摸索興趣,對科系有較深入的了解後再做選擇。
根據問卷結果,學生最想要的修課制度是「全校大一大二不分系,之後再於校內自由選系」且無共同必修,共佔41%,其次是全校四年皆不分系,佔25%。

在美國,全校前段不分系幾乎是常態,讓學生能事先了解興趣所在。
「我原本不相信自己還能念理科。」畢業於美國西雅圖大學的陳佳君,即是因為延緩分流,從原本以商學院為第一志願的文組生,轉換跑道就讀生化(Biochemistry)學系。她強調,延緩分流讓她有機會再次思考人生的目標、跨出文組的界線,選擇真正想念的科系。
在西雅圖大學,前兩年需修讀三大類別的通識課,每一類各15學分,不同的科系會規定採計不同通識與成績標準,學生只要在大三前完成即可申請該學系,但她強調若是較熱門的科系,提出申請也不一定會上,因此也要將第二志願的通識課排進選課計劃裡。
除了讓原本志向模糊的學生有機會好好選擇,延緩分流也讓志向明確的學生,有更大的選課靈活度,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即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四年皆無任何灌檔課程,除了少數科系有規定預先修習的通識,學生大二時可自由選擇科系,不會有任何限制,甚至分流後,還有無條件轉系一次的機會。
台科大不分系二年級高偉家表示,自己在高中就已接觸資訊工程,非常確定將來想鑽研較偏門的「密碼學」,因此靈活的選課讓她更能專注在想精進的領域,「因為有許多基礎課程我高中就學過了,在大學我可以跳過,可以花更多心力在更專業的領域上。」高偉家指出,不分系另一層的意義,就是強迫學生思考,「畢竟課表一攤開就是白的,你就是要把它填滿。」
「不分系讓我有更多時間發現並離開原本以為自己喜歡的系,並找到真正喜歡也適合自己的系。」台科大不分系一年級學生陳炯廷說,自己原本進入不分系時,猶豫於工科與建築,一開始因無法同時應付兩門主修,在權衡之下選擇前者,大一上結束便清楚興趣不在這塊,便把所有課退掉,改選建築系的課,現在也下定決心繼續以建築設計為主修。
學院不分系 讓學生多摸索興趣
政大雖無全校不分系,但傳播學院自103學年度起開辦院內大一大二不分系,今年首屆大三分流結果出爐,224位學生都成功分流至自己的第一志願,被院方視為不分系成功的一大步。
傳院副院長陳儒修坦言,目前傳院不分系措施仍較半套,因院方評估學生尚未具有全面自由選擇的能力,故大一大二仍有六門必修課,讓學生對未來分流的三系有初步的認識及方向。他表示,理想中的傳院應是大一到大四皆不分系,更不需要必修課,將選課權全權交由學生自主決定,他更認為不分系其實不只傳院能做,社科院跟商學院應該都可以嘗試。
社科院長江明修同樣肯定以延緩分流緩解學生讀錯系的現象,他表示因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多元性,社科院近年也一直考慮規劃類似制度。文學院院長林啟屏則不排除發展延緩分流的可能性,但他認為文學院屬於基礎知識的學院,學系各自的核心概念較為穩定,不易代換。
延緩分流看似解決讀錯系的問題,實際上除了透過此制度,使學生有更多時間摸索自己的興趣外,也應輔以其他配套制度的實施,才能達成最佳的效果,如導師制、個人輔導等。
教務處註冊組組長王揚忠說,目前學校只有傳院實行大一大二不分系,因其學系間性質較相近,較容易整合,但因實行不久,仍需密切觀察成效,且實施不分系有執行上的困難,除了必須考慮整個學校的政策走向是否願意合流外,學系師資是否足夠也是先決條件。
傳院二,將進入廣電三的吳易珊表示,傳院不分系的制度的確有其好處,但其實不分系的學生都容易對現行制度有些不安與焦慮,例如過去三系併為一系,獲取的資源卻順勢減為原本的三分之一,未來恐發生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情況。王韻涵也表示,雖然不分系確實可以讓學生比較能找到興趣,但若大三才分流,可能有修習不完專業科目的壓力。
傳院第一屆分流後,為了因應三系學生人數的劇烈變動,傳院聘任新師資已跳脫單一系所的框架。陳儒修說:「我們不會專門徵聘所謂『新聞系』或『廣電系』師資,而是儘可能找跨領域,能帶領傳院整體發展的人才為主,如能教大數據分析、數位新聞學的老師,正好配合傳播大環境變遷,以及學生學習方向轉變。」
不分系透過延緩分流,讓原本志向明確的學生有多一次機會選擇,也讓對志向迷茫的學生有更多時間思考,讓學生脫離系的限制,追求自己的未來;但校方卻常質疑學生自主能力,或以師資不足為由,對不分系採觀望態度;然而,傳院已首開風氣,嘗試解決師資、分流等執行面上的問題,期盼政大有更多學院投入,將選擇權還給學生。

打破僵固課程的學程革命
跨域組合 發揮學科最大價值
在台灣,部分學校已透過不分系延緩分流,但有另一批人認為,大學若只透過系所每年開設不更新的罐頭課程,無法讓學生因應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且學生不應該被囿限於單一專長。
臺大師培中心王秀槐認為,應利用學程因應時代的跨領域需求,「現在系所分類就像一個蘿蔔一個坑,如何能讓這些坑連結起來是現在台灣大學教育應該注意的。」
學程與一般輔系、雙主修不同,是「專案型」的組合課程,特色是用較低成本,快速變化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課程。例如,隨著政府採購在社會中日益重要,校方可成立「全球政府採購學程」,而不用成立全球政府採購學系。政大亦自91學年度起,陸續成立38個學分學程。
政大音樂節舞台監製、傳程三張育珊的必修計畫書上寫著大大的「音樂產業行銷與策展」學程,難道政大有隱藏版的音樂系?原來,她修的是傳院的「自主學程」。
不論是系上固定的必修、抑或由多系共同組合的跨領域學程,都像是餐廳事先組合好的「套餐」,未必能滿足所有學生,因此傳院還保留了「實驗學程」,讓學生如吃自助餐一樣,自行選擇最符合需求的菜色。
實驗學程的前身,即是在不分系前,預先實行七年的傳播學士學位學程的「自主學程」(以下簡稱「傳程」。)傳程學生大一不分系,大二以後可決定分流至傳院內任一系,但若認為科系的必修安排仍然不符合自己的興趣,也可自行規劃必修清單,申請「自主學程」。
張育珊認為,自主學程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靈活」,她的必修清單上除了與音樂相關的傳院課程,還有商學院的行銷、管理課程,甚至還跨校至台大戲劇系修讀舞台設計課,每學期也都能視情況更動原訂的必修課,「這很適合已經有明確目標的人來讀。」
相較之下,比起校方事先組合的「套餐學程」,自主學程賦予學生最大的決定權,且適才適性,讓學生能在茫茫人海中獨闢蹊徑,創造個人特色。
然而張育珊認為,自主學程雖然好,但現況可能不適合全校自主學程化,因為必修全由學生安排,可能造成龐大行政壓力,因此應針對已有明確方向的學生開放。社科院院長江明修亦表示,比起校方規劃好的套餐學程,他更偏好學生自主性更高的「傳程」,但由於台灣中學前的教育使學生學習較為被動,仍有不少教授抱持疑慮,因此他認為套餐學程與自主學程雙軌並行是較可行的做法。
資源不足 跨域學程變三不管地帶?
然而在政大,學程的推行面臨許多困難。商學院院長唐揆以商學院開設的「全球政府採購學分學程」為例,「30多個人申請,畢業前真正讀完的卻只有1個!」
唐揆表示,跨領域學程需要不同系所支持,然目前行政資源皆編制在系所下,且真正修畢學程的學生過少,更降低系所投入資源的意願,使跨領域學程形同三不管地帶。
學分學程的課程大多由各系原有課程組合,且行政負擔大多由各系原來編制承擔,不會有專任教授、行政人員等,資源不足問題較為常見,而政大唯一的學士學位學程、且具專任師資的「數位內容學位學程」,也同樣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
目前正在修讀該學程的中文四塗家蓁表示,當初為了解程式語言、增進動畫或其他新媒體藝術等能力,所以選擇此學程,然她覺得因為畢竟不是一個系,能得到的資源有限。她指出,偶爾會有需要此技術卻沒有老師開課的狀況出現,「大部份都是學生從老師那裡聽到可用的技術,再自己想辦法生出來,google是大家的好朋友。」
資源不足,在謝宇程看來,原因即在於現在「科系」和「學位」綁死在一起,導致資源無效分配。他主張,校方應破除過去只有「系」才可以有學位的概念,以可快速組合、變化的「學位」學程主導開課,打破過去系所間資源互不流通、甚至造成嚴重競爭的僵化思維。
謝宇程表示,國外名校早已漸漸以學程來主導,如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系僅是行政與學術研究的單位,學程會跨越系的限制,且科系間的教授是多對多的網絡合作。他舉哈佛的物理化學生物學(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學程為例,哈佛並無此名稱的學系,該學程即是由多系教授共同開課。
他表示,台灣的學生申請大學時是申請「系」,如學生申請進中文系,除了轉系,就一定要修中文系開出的「中文系學程」畢業。輔大哲學系近日因轉系人數高達57人而引起爭議,謝宇程說:「我們要去思考的是,學生到底有多少純哲學學位的需求?」
他指出,若能將學位學程概念推廣普及,哲學系教授不只能投入哲學系學位,更可以與媒體、法律等課程合開其他學位學程,不僅讓教授發揮所長,也讓原來開課的資源和能量有更好的運用。
「台灣系所的認同感太強。」江明修認為,要打破系所的限制,現況下仍非易事,許多活動強化校友及學生對於自己系上的認同,若要廢掉系所,會掀起軒然大波,權衡之下,他認為不如學程與系所雙軌並行。
唐揆認為,理想中大學部仍可維持系所編制,主要處理行政事務,在課程上則可改由「院」來主導,如此就能推動院內跨領域學程。至於學院間的合作,唐揆認為校級單位需提供足夠誘因,訂立明確目標,如規定三年內需有多少學生完成該學程等。但他直言:「一味要求學校做短期劇烈的改變,只會難以推行,也造成學校和老師的辛苦。」
教務處註冊組長王揚忠則表示,學校大多推行學分學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學位學程」涉及系所增設,需經校內重重會議,再送交教育部審核,反之學分學程僅需教務會議核定,行政程序簡化許多。
王揚忠更指出,就算教育部通過學位學程設立,卻不會因此增加可招收的學生名額,必須要從各系所原有名額「挪動」,因此系所願不願意讓出名額來開學位學程,也成為重要問題。
點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網頁,在「重點業務規劃二」的頁面上,洋洋灑灑列著人才培育的主要措施,其中一項就是「推動跨領域學分及學位學程」,然而目前負責審核系所增設的大學招生及助學科卓意屏專員表示,目前僅能將學程可作為畢業單位納入法條,建立「學位學程」的法源依據,但並未針對跨領域學程有行政上的鼓勵措施,在《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關鍵績效指標》中,24項指標中也隻字未提跨領域學習。
而針對教務處回應教師員額與學生名額的困難,卓意屏亦表示,每間學校的教師員額或是學生名額,皆根據〈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訂定該校總量,校內具體的分配由校方自行決定,該總額已是教育部明訂的最低要求,不宜再降低標準。
隨著時代變遷,學生對跨領域學習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現今在校方、系所認同觀念強烈的狀況下,要釋出資源投入跨領域學程,難度頗高,而理應擬定政策、帶動大學教育轉變的教育部,僅是精神喊話,未有具體措施。要推動跨領域的學分、學位學程,首先要改革的,恐怕是校方與教育部的陳舊觀念。
記者╱薛惟中、胡景月、徐湘芸、李宜蓁
編輯╱陳予蘋、詹蕣瑗、吳婉寧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