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因等不到車而感到困擾?騎車、開車的你,是否曾因無法從正門入校備感麻煩?校園交通問題不計其數,學生紛紛於《學聲校園交通問題大調查》問卷中抱怨不便之處,如山路顛簸、停車位不足等問題。校園交通與學生息息相關,校方也彙整學生意見,推行各項改善政策和規劃,期望打造一個理想的交通環境。
公車、汽機車諸多不便 引發學生怨聲載道
根據總務處網站資料,政大校園地形崎嶇,校地更有約八成面積位於山坡地帶,起伏的地勢,催生大量的交通需求。然而,校內交通環境卻不甚理想,第30期《學聲校園交通問題大調查》問卷的119份有效樣本中,就分別有高達86.6%、50.4%,以及48.7%的學生認為校方在「公車」、「汽車」與「機車」方面,有許多交通問題尚待解決。

公車班次安排不佳 山路顛簸學生有感
「二路只有20分和40分,沒有趕上40分那班就要等40分鐘,」常有搭車需求的阿語一S(化名)無奈表示:「不管什麼時候回山上都滿麻煩的。」若要在整點時下山,也因沒有班次停靠宿舍,「所以常常只能早一點或晚一點出去,我覺得這是比較不方便的。」S 抱怨道。
面對漫長的山路,「公車」成為學生的交通首選,但每每大排長龍的等車隊伍,卻反應出班次數量的供不應求,《學聲》發放的問卷調查中,就有高達82%的學生對於「班次不足」的現象深深有感。

校方對於公車安排的缺漏,從時刻表的設計也可見端倪,約有53%的學生指出「公車時刻安排不利課間趕堂」。社工所碩一譚善輝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上一班的公車時間剛好卡到我要上課的時間」,對此,他建議擴大公車體積,使公車能承載更多人。
除了人為規劃,地理環境也大幅影響乘車感受,政大崎嶇的山路,成為71%學生搭乘公車的惡夢,「每次都抖動抖動,然後就會想吐,有暈車的狀況。」譚善輝談起自己的經驗,深感不滿。企管一陳怡文則希望學校能重鋪道路,或填補坑洞地段,以避免安全問題,「(否則)會被震到跳起來,可能容易跌倒。」
汽車入校諸多不便 開車族難關重重
顛簸路面造成的安全疑慮,對開車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大困擾,「某一些緩速坡高得太誇張,高到稍微2、30的速度就會傷到底盤,車子容易刮傷。」廣告五孫晨哲解釋,校方為因應坡地險峻而設置的緩速坡,卻會變相危及學生的財產及安全,讓超過五成的學生都反應「山區路段崎嶇,易損傷車體」。

綜觀山區交通建設,也有高達70%的學生表示「環境不佳」,傳院一蘇修賢就指出:「路兩邊都有水溝,而且比輪胎還大,晚上有些路燈不一定會亮,就會掉下去。」認為學校應在水溝處加設警示。地政四孫柏權更語帶強調,就算車體損傷,也難以追究責任歸屬,「因為沒有任何監視器、沒有任何舉證的方法,最後都是自認倒楣。」
越過重重山路抵達停車場後,「開車族」的挑戰還沒結束,「因為學生只能停在環山道以上,如果在綜院上課,走路幾乎橫跨整個校園。」陳怡文指出,偌大的校地,讓學生自備的交通工具無法發揮便利性,「停車位離教室或宿舍太遠」因此成為校內65%學生的共同心聲。
「晚上7點以後車很少,車子沒那麼多可以試著開放(山下)。」蘇修賢認為,若要為教師保留離正門較近的山下停車位,可以在離峰時段開放學生使用,達成雙贏局面。陳怡文則提供不同的考量:「有時社團或系上活動,會練到很晚,可能過了午夜,那時整個校園都滿暗,我車子如果停在很上面,還要一個人走一大段上去,真的很累、很可怕。」
孫晨哲進一步質疑,就算停車場開放時間能依時段分流,「但不能從前門進來,我其實想很久都不知道為什麼學校要這麼做。」不解的語氣中帶著憤然,「繞山路也是時間、從萬壽橋到後面也要時間,而且開山路耗的油多,也會有油錢的問題。」對於禁止學生汽車從正門進出的規定,有80%的學生認為十分不方便。
「早上走恆光橋其實非常危險,」孫晨哲補充,後山恆光街有巷子短、違停嚴重以及上課時段行人密集等問題,因此對於開車技術不純熟的學生而言,會造成安全疑慮,「有次我後視鏡差點K到一台車,但是其實是他違停的問題。」孫晨哲以自己的驚險經驗為例。

機車停車場規劃不周 是否開放入校惹議
在汽車進出方式備受討論的同時,交通工具入校的相關規劃,卻始終將「機車」排除在外,讓高達84.5%的學生感到不滿,傳院一楊平宇表示校方允許外送平台的機車進入,卻禁止學生機車之舉很不合理,「而且五期很遠啊,公車又很難等。」他說明自己想在校內騎乘機車的原因。

然而,陳怡文則持不同的看法,她表示若開放機車入校,必定會造成與行人間的衝突,加上政大校園多為上下坡,機車行駛間的車速、急煞問題會危及用路人的安全,「還有亂停的問題,光用想的就覺得很亂很危險。」她表示。
為了解決學生對機車停放狀況的疑慮,校內機車停車場目前依「使用者身份別」規劃為三類——正門郵局地段的停車格供通勤者使用、莊敬外舍附近會以該區住宿生為主,自強舍區學生則導流至後山停車場。
對於校方的分流設計,蘇修賢卻認為成效不彰,「(正門)停個幾百輛就沒了,因為大家都往那裡停。」經常額滿的正門停車格,讓36%的學生都感到供不應求。楊平宇也表示機車停車區經常有許多空位,不需要規定使用者類別,「像達賢圖書館那邊的停車格都超空,但我不能停,因為(使用者)身分別。」
另一方面,蘇修賢也補充,若選擇停在車位充足的後門,反而更加不便,因為需要額外花時間等公車、走路上山,問卷中就有62.1%的學生對此表示「停車位離教室或宿舍太遠」。
人行道易滑倒 車速過快危及學生安全
除了各種交通工具常見的問題,問卷中也不乏對校內人行道的抱怨,「山下人行道磚塊鬆動」、「人行道不好走容易滑倒」、「人行道崎嶇不平,容易濕滑」,句句都表達出學生們的不滿。
「人走在上面也不是沒有問題,因為它(人行道)有生很多青苔。」孫晨哲憶起上次在大勇樓前面滑倒的經歷,「是整個跌下去,那一次我兩秒三秒都站不起來,」他氣憤地說,「跌得我屁股都爛掉。」
此外,也有學生反應校內汽車行駛過快,「車速明明限定20卻時常開超快,路人過馬路十分危險」、「速限規定標誌不夠清楚,汽車普遍車速過快」,學生們有感於車速問題,紛紛於問卷中發表看法。
「我覺得校園內最主要的用路人是學生,應該是車要去注意學生,而不是學生閃避車。」學生S不滿地說。公行二侯言采也坦言,經過羅馬廣場前的車道時,心中常有「差點被撞」的擔憂,「不管是駕駛還是學生行人,雙方都要注意。」

待續:交通問題漫「山」遍野 (下)
記者/林立雅、徐平、黃韋筑、邱亭珊
編輯/陳思妤
攝影/林亭
特別銘謝/邱海鳴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