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馬明潭……」
公車是政大人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我們在這裡生活,卻不一定對這些地方與人們的故事瞭若指掌。其實,站牌處處隱藏著城市的發展歷程。它們展現過去與現在的生活軌跡,也給予我們探查在地的線索。
現在,和我們一起上車,讓視線隨車外的風景移轉,挖掘這些一直在我們身邊的大小故事!
貓空
源自二格山的野溪潺潺流經河谷時,在岩石上沖刷出少見的壺穴,像是小型的圓形泡腳池。根據壺穴旁的官方告示牌解釋,當地居民稱壺穴為「皺穴」,閩南語發音則為「了康」,翻為國字後即為「貓空」。
雖然貓空地名與壺穴有關,但每到假日,茶園、餐廳及纜車站前遊人如織,拜訪壺穴的遊客反而少之又少。但其實,通往壺穴的小天空步道入口就在茶推廣中心停車場旁,並不難到達。
小天空步道建於民國103年,是懸空的棧道,長不過150公尺,盡頭則有公車站及半圓形的觀景台,能將貓空美景盡收眼底。沿著小天空步道旁的指示牌向下步行約20分鐘,即可抵達壺穴畔。步上僅限一人通行的吊橋,橋面由粗大的繩索綁成,搖晃地走在其上,聽著潺潺流水、感受徐徐微風,頗為愜意。觀景台還設有許多水泥貓熊、貓咪托起的石椅,似乎是為了呼應「貓」空而設計,然而實際上石椅對面的壺穴,才是真正的淵源啊!
天恩宮
大多遊客都在貓空纜車站下車,天恩宮位於下一站,少有人訪,幾株稀疏的梅花樹在站牌前,與天恩宮對望。
香爐中,細煙冉冉上升襯托此地清幽;建築無雕梁畫棟,僅有簡單的紅色圓柱撐起道場;殿內沒有濃嗆線香味,神像慈祥地迎接有緣人。
這裡是一貫道的道場,相傳其於民國75年竣工時,挖地20尺仍尋無水源,為此信徒叩求上天,便在宮後探得源源不絕的泉水,為謹記上天恩惠,而將道場取為「天恩宮」。志工吳先生笑著說:「這邊沒自來水,現在水源都還是天恩泉的!」
一貫道盼勸人向善且安定民心,並無規定供奉哪位神明,一樓祭祀民間傳統神祇,如關聖帝君、彌勒佛及觀世音菩薩,二樓則是佛道儒三教聖人:孔子、老子及釋迦牟尼。
貓空地區觀光興起後,天恩宮並不像擁有極佳視野的樟山寺吸引遊客駐足,也不像歷史悠久的指南宮一樣出名,再加上店家集中在纜車旁,天恩宮常被遺忘。但吳先生和氣地說:「一貫道較低調,不會強求別人,但還是歡迎有緣人!」
指南宮
建於光緒16年的指南宮,不只名氣大,規模也十分龐大,不像天恩宮、樟山寺以單一建物的型式隱身在山間小路旁,融合儒、釋、道三教的指南宮,光是主殿就有三座,廟區範圍更遍及整座山區。
指南宮主神呂洞賓是橫跨三教的神祇:道教中是八仙之一、儒教中屬五文昌帝君之一、釋教則稱其「文尼真佛」。「情侶不能去指南宮,會被拆散!」這是民間對指南宮最大的誤解。傳聞呂洞賓多情,曾追求觀音、媽祖及何仙姑,也調戲過名妓白牡丹,但皆追求不成,他惱怒之下,從此見到情侶必定拆散。
但廟方澄清,這傳言完全是張冠李戴。明朝王崇簡在《冬夜箋記》寫:「俗傳洞賓戲妓女白牡丹,乃宋人顏洞賓,非純陽(呂洞賓的號)也。」傳說的男主角其實是與呂洞賓只有一字之差的宋人「顏洞賓」。導覽員廖小姐笑說:「凡人做這種事(拆散情侶)都不該了,呂仙祖身為神明怎麼可能做!」為了破除流言,廟方特別打造「情人聖地」,眾情侶別再誤會呂洞賓啦!
樟山寺
政大師生即使沒到過樟山寺,也一定聽過它,只要搭校內三路公車至樟山寺平台,再沿步道走約半小時,即可到達樟山寺。
樟山寺建於民國20年,是政大老鄰居,據傳其十分靈驗,不少政壇大老是虔誠信徒。過去,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身陷特別費案時,幕僚曾至樟山寺求籤,當時抽到上籤,後來果然被判無罪。另外前政大校長、前副總統李元簇曾為樟山寺擴建,現任副總統吳敦義也是常客。
隨著交通日趨便利,樟山寺人潮漸多,成為一處新景點。然而,長年協助廟方的香客義憤填膺地說:「人太多也不是好事,很多人都把這邊(的資源)當作理所當然!」許多人常將家中垃圾丟棄於此、自私地將個人物品帶來清洗,浪費資源,甚至向政府投訴廟方服務不佳,儼然將樟山寺視為遊客服務中心。今年三月,廟前石桌椅還遭蓄意破壞。
樟山寺地處偏僻,平時環境全賴附近住戶維護。然而每次假日人潮退去時的髒亂,常讓住戶傷透腦筋。「希望大家記得帶走自己的垃圾。」幫忙的大姊笑著說,語氣裡卻透露一股無奈。
記者/許鈺屏、薛惟中、胡景月、徐湘芸、李宜蓁
編輯/劉映彣、李怡庭、黃翊庭、吳婉寧、徐湘芸
攝影/張方慈、吳郁芬、孫晨哲、許閔淳、吳婉寧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