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合病 ─大學整合,死路還是活路?

政大、台科大校門。 圖/黃堃睿、孫晨哲攝
政大、台科大校門。 圖/黃堃睿、孫晨哲攝

你的大學也正和其他學校談合併嗎?受到少子化衝擊,大學合併不僅能增加學生,更能擴大規模,一舉提高世界排名。然而,兩校合併如同結婚,不僅得雙方你情我願,如何磨合更是難題。紅毯之路,阻且長。

近年各大學屢傳婚事,陽明與交大愛情長跑15年遲遲沒結果,清大與竹教大卻皆已通過合併案,即將共結連理,南藝大則抵死不從與成大的聯姻,政大更是無預警地宣布和台科大「情投意合」,卻遭對方冷回應。幾樁婚事鬧得沸沸揚揚,教育部正是那位積極的媒人。

民國100年《大學法》修正通過,明訂大學得擬訂合併計畫,後報教育部核定執行,隔年教育部制定《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欲促成囍事。為鼓勵合併,教育部一邊畫出「新世代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的五年五千億誘人大餅,一邊將部分學校列入合併或退場的觀察名單,蘿蔔和棍子雙管齊下。

教育部表示,併校是為了因應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學生變少而大學太多,致使學校招不到學生,而兩所學校合併後領域互補、規模擴大,更有助於提高競爭力。然而,婚姻之事急不得,儘管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已於3月7日要求全面暫緩大學合併案,教育部早已吹皺一池春水。

以結婚為前提 互補仍待磨合

許多合併案都聲稱併校能帶來互補效益,但怎麼個互補法卻是一大問題。交大希望借重陽明醫學專長,共同發展生醫領域。交大主任秘書裘性天表示,陽明與交大兩校的畢業生有不少領域重疊,除了生醫領域可以互補,兩校缺乏的人文社會資源也能藉由合併加強。

另一方面,分屬人文社會與理工技職龍頭的政大與台科大,則期待不同領域相遇,迸出新火花。2月17日,政大校方寄給全校師生一封公開信,宣布正與台科大「熱戀中」,信中提到政大向來以人文領域著稱,與台科大科技優勢相輔相成,透過合併打造「人文科技創新大學城」。

教育部高教司經營管理科科長曾新元舉過去清華大學與交大的合併案為例,指出若兩校專業重疊性太高,推動將十分困難,故挑選時會以互補性高的大學為優先。陽明與交大的學術領域還算接近,但政大與台科大的互補,則是將不同性質的學校整併成一所綜合大學,是否能達到互補效益,學生也有不同看法。

「台科在人文外文商類資源明顯不足,以我的系來說,經濟學、會計學等皆為外派教授,若合併資源更多。」台科大工業管理系學生徐家琇表示。政大政治系學生葉育昕卻認為對較缺乏數理基礎的政大學生而言,自然組課程門檻高,修習不易,老師會不知如何教學,互動不會好。

若只是為了學術資源互補,現行跨校修課、圖書流通、遠距教學等方式皆能辦到,何有非併不可的理由?裘性天認為,合作與合併最大的差別在於一套或兩套行政體系的運作,如果是合作關係,兩校就算再密切也免不了行政障礙,若合併則皆用同一套行政體系,資源調度和政策施行方便得多。

政大理學院院長許文耀認為,學門互補「概念上」是好事,理論上可行,整合和跨領域也是國際趨勢,但國外也曾有談很久仍失敗告終的例子,政大與台科大若打算合併,需要多少年溝通磨合?合併後又想發展出什麼特色?

除了併校後是否能因領域互補而加分被打上問號,資源分配、校名等同樣備受關注。政大社會系學生許方瑜質疑,合併後人數變多,對通識或選修的需求必定增加,「但政大歷經課程精實後,學校都已經縮減開課量、管控教授員額,有辦法負荷台科大一萬多名同學的加入嗎?」

合併後新校該取什麼名字也爭吵不休,許多學生及校友深怕自己就讀的大學「滅校」,交大與陽明最終雖拍板定案,取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更強調「沒有誰併誰的問題」,卻也爭執許久,最終陽明還是打了回票,看來兩所學校要順利步入禮堂、套上戒指,可得先跨過重重阻礙,彼此磨合,才能成事。

硬專02
資料來源/兩校官網、教育部 資料整理/吳品杰 製表人/詹蕣瑗

 

出身不同 教育部強作媒硬湊對

「藝術創造力需要自由」、「系統扼殺藝術,藝術教育不能沒有南方觀點」百餘位南藝大學生3月7日北上教育部抗議與成大的合併案,高呼南藝大為南部唯一的藝術大學,與理工、醫學為主的成大,以及重視期刊論文的體系格格不入,堅決反對教育部牽起的婚事。

抗議學生代表、藝術造形研究所學生鄭翔宇認為,藝術學校體系與一般大學不同,藝術成果沒有數據上的產值可言,倘若合併,恐無法配合成大的產學要求。他指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缺乏基本文化素養的培養,學門互補或增加學生藝術素養都成為痴人夢話,「如果國家看不見特色大學的『專業特色』或『獨立必要性』在哪裡,便是文化教育的失敗。」

教育部長吳思華事後回應學生訴求,宣稱南藝大有三不好:財務不好、評鑑不好、招生狀況非常不好,直問:「出路在哪裡?」他認為與資源豐富的成大合併才是辦法,但南藝大不少師生卻不認同,直批教育部帶頭違反《藝術教育法》。

根據《藝術教育法》立法目標,藝術教育是為了「培養藝術人才、增進全民藝術涵養、提昇文化水準」。目前全台共有三間藝術大學,其中台灣藝術大學與台北藝術大學皆為位於北部的藝術專業學校,學生因而擔心南藝大併入成大後將喪失自主性,對南部珍貴的自由藝術環境百害而無一利。

但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卻認為,近年很多理工大學意識到人文社會教育的不足,因此回頭重視這一塊,南藝的藝術資源若帶入成大,可以改變生態,而藝術創作也有很多東西需透過科技展現,成大有很多資源,南藝也能有更多演出機會和能見度,合併不一定不好。

相較藝術大學與綜合大學的爭鬥,政大與台科大則分別為一般大學與技職大學,兩校合併案同樣招來技職體系被普通大學吃掉、高職生升學管道窄化的憂慮。雖然兩校皆申明如果合併,雙方招收名額維持原狀,但台科大營建工程系學生江昕穎指出,論學生數和科系數皆是政大多於台科,就算維持招生名額,也難免令人有傾向一般大學之感。

硬專03
資料來源/各校官網、教育部 資料整理/吳品杰 製表人/詹蕣瑗

世界排名掛帥 大學合併搶嫁妝

公立大學整併(公公併)一大目的,即是透過「規模經濟」提升大學的影響力與聲望,事實上國際也正在吹大學整併風。舉例來說,芬蘭將赫爾辛基經濟學院(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赫爾辛基科技大學(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以及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合併為奧爾多大學(Aalto University)之後,QS排名大幅躍進50名,成為極具競爭力且首屈一指的大學。

而台灣教育部同樣於95年編列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簡稱頂大計畫),希望「至少將一所大學推進世界百大」;然而,政大資訊管理系主任李有仁指出,台灣沒有本錢推動高端學術研究,例如培養諾貝爾獎人才,所以應該建立綜合大學以拓展學生視野、爭取更多經費激勵人才、提高QS排名,合併正好能辦到此事。

舉例來說,政大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主,在重視論文期刊數的世界大學排名上不吃香:根據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公布的2015至2016世界大學排名,台大排70名、台科大260名、政大名次則落於651至700名之間。政大在頂大計畫中僅得約新台幣11.8億元,相較台大150億、成大81億元明顯有段落差。

教育部也承認,排名高低是資源分配其中一項參考指標。隨著頂大計畫105年12月結束,教育部加碼畫出五年五千億的「新世代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大餅,部長吳思華更曾於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表示主動配合合併案的學校會有額外補助。如此利多,也難怪政大急著想與台科大聯姻、提高排名來搶「嫁妝」。

然而,一味追求世界大學排名早被詬病甚久,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批評,五年五百億看不出具體成果,「台大拿了30億,為這個社會做了什麼事?如果砸大錢僅為了在大學排名上往前幾名,如果論文可以用錢砸出來,那以後就比誰錢多就好。」

交大主秘裘性天認為,學校應先做好研究、提供高品質的教學,藉此提升大學排名或獲得聲望,若反過來就是本末倒置。政大政治系學生葉育昕說:「我進政大從來就不會考慮或去了解排名在哪邊,而且即便你提升排名,也不代表實質教學品質提升,排名高低與否我完全不在意。」

高教司科長曾新元檢討頂大計畫,他坦言計畫的確造成各校資源差距擴大、學校喪失特色,「每個學校都重視論文發表,好進入頂大,資源才會比較多。」因此新提出的後頂大計畫中希望「校校有特色」,重視各校在特定領域上的「聲望」,不再獨尊排名。教育部話雖如此,但聲望高低仍得看排名,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排名掛帥的風氣依舊存在。

儘管批評不斷,但政府以排名作為給錢的一項標準,各校只好繼續遵循這套遊戲規則,合併成了衝排名、搶資源的手段,一所大學的競爭力被過度簡單地量化為名次,不僅造成「重研究輕教學」的氛圍、論文品質未見提升、還可能損及師生利益,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

「QS排名是一條路,但政大一定比不過那些有理工醫的學校,既然我們以人文社會著名,那是不是應該思考如何培養出引領社會思潮的學者或領袖?」政大理學院院長許文耀表示。他坦言,學校為了搶資源無可厚非,畢竟生存是很實際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追求publication(論文產出),那有沒有這個骨氣走不同的路?」

硬專04
資料來源/教育部 資料整理/吳品杰 製表人/黃翊庭、吳亭彥

 

硬專05
資料來源/QS官方網站 資料整理/吳品杰 製表人/吳柏萱、詹蕣瑗

 

少子女化 危機還是轉機?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有158所大專院校,但在少子女化趨勢下,105學年預估的大學新生比前年度少了兩萬人,117年甚至可能跌至15萬人,104學年高達67所校系註冊率不到三成,各校面臨無生可招而倒閉的危機,學校供過於求的結果,整併似乎是不得不然的趨勢。

許多專家學者指出,83年起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使許多技術學院、專科學校升格成大學,造成的高教過度擴張是罪魁禍首,如今面臨少子女化衝擊,教部推行公公併更被批評為「用錯誤政策彌補當初的錯誤政策」。

弔詭的是,儘管學生數逐年減少,生師比卻沒有相對應降低。民國95年至今,公立大學生師比穩定高達26以上;換言之,平均每位學生分得的教師資源並未增加。既然少子女化沒能降低生師比,代表老師的數量降得比學生還快,這與私立學校近年大量裁減專任教師有關。

硬專06
資料來源/高教工會 資料整理/吳品杰 製表人/詹蕣瑗、黃翊庭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台灣私校占七成五,相對公立學校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補助,財源穩定,私立學校得靠學費運作,加上學校為董事會財產,基於成本考量而少聘教師減少支出。

目前台灣大學生(含碩博)約130萬人,專任教師約5萬人,在可預期的未來,大學生數量將降至90萬,在教師數不變的前提下,生師比就能回到18的水準。林柏儀指出改善生師比的方式有二:一是招聘更多的老師,二是減少招生數量。

「教育部在這個時候藉由併校來引開媒體,避談那些他們不想談的資源問題、少子女化帶來的私校退場問題。」林柏儀認為政府應鼓勵「公私併」,推動私校公共化並維持專任教師數。然而,他也坦言,現在大學多以商業邏輯經營學校,成本能低則低,增聘教師得增加支出,減招學生會減少收入,恐沒有想像中好推動,除非政府願意挹注更多經費並積極介入,否則生師比問題依舊難解。

教育部表示,目前推動方向是註冊率不佳的學校減招,辦學不好的退場,而「競爭型經費」是其中一種手段。高教司科長曾新元表示,某些經費的申請條件是要達到一定的註冊率,註冊率不佳的學校為了要達到標準,就會自行減招,如此一來就可以達到引導效果。

東海大學師培中心助理教授江淑真表示,藉由市場機制決定大學是否存續,恐怕是較好辦法,才能把錢真正花在刀口上。北藝大校長楊其文同樣認為,如果學校都要做類似的事,教育資源就要平均分配,反而造成浪費,應該把力量集中在各領域幾間具指標性的大學。

少子化趨勢難擋,各大學看似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危機,卻同樣是降低生師比、精實高教環境的一次轉機。相關單位推動合併時,都應好好思考為何而併?如何合併?有何利弊等問題,否則原本大學聯姻的喜事,終恐又淪為一場荒唐的高教鬧劇。

記者/陳品丞、洪與成、高鉦詠、張方慈、吳品杰
編輯/吳亭彥、吳柏萱、詹蕣瑗、吳婉寧、黃翊庭
攝影/孫晨哲、黃堃睿

(本文刊登於《政大學聲》雜誌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