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風吹起——東南亞語學習熱在政大

 隨著新移民社會來臨,目前台灣已有超過60萬以上的新住民,相當於在每40個人中就有一位新住民。新移民不論是因為工作、婚姻,或是學習而來台,他們的原鄉文化與生命經驗,都將乘著一股由東南亞社會文化形成的「南風」飄向台灣,豐富我們的文化。當「南風」吹進政大校園,能否拂撩起學生對新住民議題的關注,引發學習東南亞領域課程的興趣?

 政大於今年五月推出一套名為「南風四重奏」的特色大學計畫,欲吸引學生了解東南亞社會文化。而政大校園內也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師生,在他們眼中,這股「南風」是否真的能促進文化交流?讓來自南國的師生們帶領我們乘著南風,深入那些我們不了解的南方文化。

「南風」吹吹什麼?資源不足

 本學期政大「南風四重奏」計畫(以下簡稱南風計畫)正式啟動,此計畫團隊由副校長王振寰領軍,同時也獲得教育部的補助,開始為期三年的特色大學計畫。

 南風計畫以四重關懷—新住民社會、活絡在地經濟、教研方案的搭配改革、創業人才的培育為基調,而計畫所規劃的課程中,包含東南亞語言、文化、數位與創新創業等領域。校方欲藉跨領域課程模組、舉辦演講和工作坊,期盼協助學生關注東南亞與台灣在地的連結。

 目前學校裡開設的語言課程包括泰語、越語、印尼語,除這些語言課程之外,南風四重奏計畫助理林麗娥說:「計畫辦公室有開設政大尚未開課的東南亞小語種課程,如菲律賓泰加洛語Tagalog,未來也會開設柬埔寨吉蔑語。」

 「在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比在台上的教授還重要」,南風系列課程之一、「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老師李淑菁表示,他所開設的這堂課兼具理論與實作學習,不只讓學生建立基本觀念,更能讓他們走出教室進入田野,直接接觸東南亞飲食、燦雜貨店,與東南亞的移民工互動。李淑菁希望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中,練習反芻與反思。

 儘管南風計畫的發展面向很多,課程涵蓋範圍也很廣,然而對此,計畫合作機構之一、「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坦言,南風若能專注於某個領域較佳,例如他支持發展語言教學,因為政大外語學院資源豐富,校方可加以善用。至於其他方面,如創業部分,他認為可以暫緩,「畢竟請大學教授教創業,兩者還是很難連結,真正的創業家是很難培養的。」

燦爛時光負責人張正。(圖/黃堃睿攝)

 此外,來自馬來西亞的新聞四葉蓬玲有不同想法,她表示,南風計畫中後期以創新創業、產學合作為課程主題,有功利傾向的意圖,「希望授課者還是以有東南亞文化背景的人最好。期待能達成更多文化交流。」她認為,此計畫能促進在校生關注東南亞相關議題,計劃本身才具有意義。

當「南風」吹進校園 東南亞語成趨勢

 根據南風計畫本學年第二次檢討會議上,公布統計資料顯示,這學期有近兩百位同學選修東南亞語言,最熱門的語言課程則是越南語,全校共62 人修習。此外,校內另有開班授課的是泰文及印尼文。

 本學期修習越南語的外交一王梅心,談起選修動機,她說:「主要是台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和未來的就業方向吸引了我,因為台灣在東南亞語言這方面的人才很缺乏」,由於母親也為越南華僑,再加上越南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兩者文化差異不大,日後前往越南求學或工作比較不會文化適應不良。

 王梅心說,她申請了東南亞語文學分學程,學程修業年限為四年,根據越南文授課老師陳凰鳳分析,學生經過四年的培養,越文程度可以達到官方考試的高級標準。

 來自泰國的交換生、經濟一余美莉則認為,對於真正想進一步了解當地語言或是文化的學生,「最好的方式還是到當地做交換生。」

 如今東南亞國家經濟崛起,東南亞語也就順勢成為學生間爭相學習的熱門外語。然而除了商業利益為誘因外,國際社會間文化流動,與新移民人口移居來台等,更是台灣人需要關切的議題。

 全球在地化下的文化流動,正在打破全球與在地間二元對立的界線,進而創造出新的文化空間。政大校園內的東南亞籍師生,欲透過介紹東南亞電影、歌曲或文學作品,將原鄉文化與台灣人分享,以創造出更多交流與對話。

 大馬民情多元 《SEPET》拍出異族戀

 馬來西亞和台灣一樣屬於移民社會,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為其主要的人口族群。因為人口組成複雜,而造就出多元的語言文化,甚至不同族群間語言文化也互相影響,而產生出當地特有的「大馬式英語」與「馬來西亞華語」。目前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則是馬來人使用的標準化馬來語。

 「今天我想用『馬來西亞人』的身分,分享馬來文學和電影。」馬來西亞華裔、新聞四葉蓬玲開場時這樣說道。母語為中文的葉蓬玲在馬來西亞就學期間,同時修習英文與馬來文。受訪當天,她選擇談談台灣人最不熟悉的馬來文,分享馬來西亞本土的電影。

葉蓬玲分享馬來西亞電影《SEPET》。(圖/李承樺攝)

 頂著一頭俐落短髮的她,踏著輕快的步伐到來,一坐下便伸手擺出她想介紹的馬來西亞電影DVD。

 DVD 封面大標寫著《SEPET》,馬來文意指單眼皮,同時也隱喻華人單眼皮、眼睛小的特徵。這是2007 年第28 屆台灣金馬影展焦點導演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於2004 年拍攝的作品,電影劇情主要圍繞在華裔男性和馬來西亞女生的愛情故事上。

 「雅絲敏·阿莫厲害的地方,在於她從電影作品中,拍出很多馬來西亞現在仍存在的爭議性議題。」葉蓬玲說,《SEPET》不僅僅拍出馬華戀情的困境,片中也涉及探討馬國政府政策制定不公,導致非馬來人的弱勢,例如:獎學金分發制度上,女主角的中學畢業考試成績遜於男主角,卻因為馬來人身分加分而得以獲得獎學金到國外留學,華裔男主角則未曾獲取獎學金。

 馬來西亞族群組成複雜,且各族群間多自成群體生活,往來不甚密切。當馬來人掌權的政府於政策制定時,傾向有利於馬來人族群,就會引起其他群體的非議。

 「要不要學好馬來文其實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葉蓬玲解釋,在馬國境內,只要會說中文或英文大致上都可以與人交談,再加上馬國政治社會中存有馬來人優先權,所以大部分當地華人會因而連帶排斥學習馬來文。

 「但是出來馬來西亞後,卻滿後悔當初沒有學好馬來文。」她苦惱地說,自己曾在採訪時與馬國移民、移工面對面,卻發現自己不能更深入地與對方交談。這讓她深刻感受到:「多學好一種語言就是多一個更直接接收資訊的工具。」

 一種語言就是一種接觸文化的管道,葉蓬玲表示,期待校內東南亞語學習熱潮,也能帶起學生關注移工、新移民文化等相關議題。

黃金佛國緬甸 邊境《冰毒》暗藏危機

 被稱為佛塔之國的緬甸,境內四處可見金黃色的佛塔林立。和尚多、佛塔多、廟宇多為緬甸三大特色,可見其文化與佛教信仰緊密連結。

 「緬甸的大節慶像是孔明節、春節、潑水節等,家人朋友一定都會相約去佛塔拜拜,在緬甸最有名的就是『糾蘇吉剛佛塔』。」緬甸華裔、英文三李珍玉說。

李珍玉分享緬甸文化。(圖/李承樺攝)

 她隨手翻開幼稚園的緬文教科書,一首短詩裡頭便隱含著佛教思想,她開玩笑地說:「很洗腦吧,這詩講到,除了拜佛,每天早晨也要拜父母、拜老師。從開始教育小朋友待人處事、孝親倫理時,就與佛教經典思想息息相關。」

 來台讀書後,她就沒有機會再繼續進修緬甸文,然而,她卻難得在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的電影《冰毒》中,再次聽見演員們使用熟悉的雲南腔華語與緬甸語對話。

 「這部電影很特別,拍的方式像紀錄片一樣,感覺很貼近真實。」李珍玉驚恐地提到《冰毒》最後一幕,鏡頭真實地拍下血淋淋的殺牛過程。牛隻在此被隱喻成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影射出以販毒維生的人民,在資產階級的食物鏈下任人宰割的絕境。

 《冰毒》故事背景位於滇緬邊境城市臘戌。男主角原預計好以摩托車載客為業,賺取一些足以餬口的錢,後卻因女主角的引誘而染上毒癮,並且進一步幫助女主角販毒。

 「裡面拍到載客機車和黃牛犁田的景象,這些到現在還是可以在緬甸看到。」李珍玉說,熟悉的場景和台灣女演員一口標準的雲南腔口音都讓她感到驚喜。

 「現在久久回去,和朋友聊天時,都會被說台灣口音很重、很怪。」她無奈笑說,自己很久沒有使用緬語,因為在台灣的時日久了,口音也就不知不覺地改變。

 目前全台僅有暨南大學開課教授緬甸語,東南亞語學習風氣雖然逐漸興盛,但是緬文仍是屬少數語種中的少數。李珍玉表示:「還是期盼大家能多了解緬甸與佛教文化之間很深的關係。先對緬甸當地人的生活文化有好奇比較重要。」

萬島之國印尼 民族語言萬萬千

 印尼由34 個省、17000 多個島嶼組成,也由於島嶼眾多,印尼有數百種民族和語言。此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生活與宗教息息相關。

 「我來台灣就是為了見到你們。」印尼籍傳碩二王路易以一口流利的英文開玩笑地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印尼人,從小在印尼最西邊的小島嶼Nias 上長大,後來到印尼首都雅加達念大學。曾經在香港的國泰航空公司上班的他,現在來到台灣攻讀國際傳播碩士學位。

王路易說明宗教在印尼文化的重要性。(圖/林曉榆攝)

 「在清真寺裡,一位衣著明顯是穆斯林的小夥子正跪著祈禱,他親吻懷孕的女孩後向她道別。這是王路易介紹的印尼電影,《The Raid 全面突襲》中的第一個場景。「這是少數印尼在香港台灣上映的賣座電影,很神奇。」他說。

 在印尼,百分之九十七的大眾傳播媒體都受宗教支配,少數非宗教關聯的節目只在早晨或深夜播出。在《The Raid》這部電影中,也少不了伊斯蘭教相關情節,證明了印尼電影文化不乏宗教色彩。王路易說「印尼幾乎沒有人不信宗教的」,就連在身分證與駕照上都要寫明自己的信仰。

 「你看過 《Eat,Pray,Love》嗎?」王路易突然興奮地說。其實《Eat,Pray,Love》在台灣就叫《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雖然它並不是印尼電影,可是卻向世界展現印尼峇厘島的美麗。同時他也提到,有幾位印尼頗富名氣的女演員也有出演,算是另類的方式讓外國人更了解印尼。

 「我認為部分台灣人對於印尼人有偏見,認為印尼人就是傭人,實際上傭人只是我們文化的一部份。」王路易小心翼翼地說道。實際上,印尼沒有所謂的既有文化,因為印尼由34 個省組成,文化也就此分割成34 種不同的樣貌。而台灣的印尼移工只來自爪哇,因此便形成對印尼人的既定印象。

 省分的切割也使得語言系統產生差異,因此不同族群的人只會用印尼語對話。王路易也解釋,在印尼小學六年中會學上「在地文化」課,那時便會熟悉自己族群使用的地方言,然而英文只有在學費較貴的國際學校裡才學得到。

 離開印尼六年的王路易,侃侃而談自己家鄉的文化,他很鼓勵打破成見及刻板印象的交流。「語言,的確是認識文化最基本的方式」,王路易語氣堅定地表達他對學習印尼文化的看法。

「泰」浪漫 傳說中的鬼妻愛情

 泰國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國度,佛教歷史悠久,巫術和惡咒在民間相當盛行。泰國導演常將本地的宗教元素融入電影中,因此即使是不具有其文化知識背景的觀眾,也能從驚悚的情節裡感受到泰國的風土民情。

 經濟一泰國華僑生余美莉,在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中修習泰文及中文,今年才透過聯合分發來臺就讀大學。「關於泰國作品,我只看電影和電視節目。」她先是羞澀地笑了笑說,隨即打開她記載滿電影資訊的筆記本。

余美莉分享學語言的經驗。(圖/李姿萱攝)

 《Pee Mak》改編自民間傳說「幽魂娜娜」,是一部融合了恐怖、浪漫與搞笑元素的電影。余美莉說,劇中的鬼妻廟在泰國相當常見。無法用言語描述寺廟的模樣,她便拿起筆在紙上塗鴉,完成後便指著圖說,「就是這種小祭壇。」

 這部電影以戰爭頻繁的泰國拉達那哥欣第四代王朝為時代背景,男主角被徵召入軍隊,留下懷孕的女主角。戰爭結束後,他和四位戰友回到家鄉,與妻兒重聚。

 「其實主角的妻子早已因難產而死,他看見的只是鬼魂。」接著她語氣一轉,進入故事高潮。

 「鄰居們試圖告訴男主角真相,卻被女主角殺了。」余美莉專注地描述劇情,透露著她對這部作品的熱愛。

 雖然結局是男主角接受了妻兒以鬼魂存在的事實,但余美莉說現實不可能如此,「這讓我懂得更加珍惜身邊的親人,因為每天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和他們相處,死後就沒有機會彌補遺憾了。」

 「這部電影用的都是很普通的對話,但透過搞笑橋段和悲傷情節的落差,再加上感人的主題曲,兩人的浪漫愛情故事便更加地刻骨銘心。」她如此評論,接著再次振筆直書,黑色墨水在白紙上勾勒出飄逸的字樣:「你知道嗎?我每天都會到河邊等你。」她說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從這段話可以深刻感受到女主角對丈夫的愛。」

 除了泰語,余美莉從小便在學校學習中文。雖然如此,但因和身邊的同學溝通仍多用泰文,她認為,留在泰國學中文並非有效率的學習語言方法。「這就是我選擇來臺灣留學的原因。」她以個人經驗為例,期待大家能透過親身體驗去了解東南亞國家。

邊聊邊學習 「越」談越有趣

 越南因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所以當地人起初同樣使用漢文書寫。而後,越南慢慢發展出自己民族特有的喃字,越文才正式進入文書統一的階段。現今越南文字則是在法國殖民期間,融合羅馬拼音系統而形成,並沿用至今。

 「越南早期雖然受中國文化很多影響,但是長期發展下來,就會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政大唯一的越南語授課老師陳凰鳳說道。

陳凰鳳用越南歌曲介紹越南傳統觀念。(圖/徐湘芸攝)

 自小出生於越南胡志明市的她,後因婚配關系而移民到台灣。現今她在政大教書已超過十年,繁忙的工作行程讓她近三四年來都未曾回家鄉過。思鄉的時候,她就會聽聽越南歌曲紓解工作壓力。

 「有一首抒情的越南老歌我很喜歡,從小聽到大。」唸著唸著歌詞,她便順勢地哼唱起來,清朗的嗓音低聲響起,從她口中像是吟詩般地帶出這首情歌的故事。

 〈Lá Diêu Bông〉越南文裡指的是某品種植物葉子,「但是這種植物沒有人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有可能是女孩調皮,隨便說說的幾個音,然後告訴男孩子,『如果你找到Lá Diêu Bông給我,我們就結婚吧。』」但是女孩到最後還是年紀輕輕就另嫁他人。

 早期越南傳統家庭觀念裡,女孩只要到適婚年齡,就應該嫁人,若未及時完成婚嫁,女孩便會被視為不孝,女生為避免父母煩憂就會選擇早婚。

 「現在的越南流行歌曲當然就不會講這些,比較多寫男女自由戀愛的事。」陳凰鳳也曾於電視採訪中說,自己也是與丈夫通信相識而相愛,然後結婚、移居來台。

 居住在台灣的這段期間內,她致力於推動台人認識東南亞語言、關注新移民文化,而她認為最直接的推廣方法就是教課。

 「學習語言需要輕鬆地吸收新東西,一直練習說出來,像嬰兒學說話一樣,很自然地接收外來訊息,然後模仿。」陳凰鳳肯定地說。

因此,授課時比起長站在講台上寫板書,她更習慣站在學生座位中間。偶爾她會放下教科書,活潑地用肢體語言補強口語敘述,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對話內容。

 「原來老師的穿著風格變化,會影響你們上課專注力喔!」越文會話課上她笑說。當每位學生造樣造句,說說今天課堂中有甚麼不同時,學生們的答案總是令她開懷大笑。「老師今天穿著的黑裙子和以前不同!」「老師今天配帶著一條大大的項鍊也和之前有差別。」

 滿堂朗朗的越語聲夾帶在一片笑聲中。陳凰鳳在政大校園角落的教室裡,打造起熱絡、愉快的新文化對話氛圍。

結語

 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今聚居在台灣這個島國上,陳凰鳳說:「新移民第二代的孩子們,想認識自己父母親的原國文化,同時也在台灣長大,不同的文化在他們身上發展。這樣不同文化碰在一起,將會發展成台灣特色的一部份,是台灣獨特的一部份。」

 陳凰鳳表示,同樣具越南人生長背景,又來到台灣生活的她,就是如此期待新移民文化越漸長成「台灣的一部份」,並不分你我、外來、異國或本地。只有當台灣社會願意包容接納新世代的活躍發展,真正溫暖的南風才會吹進你我共同建造的新文化空間。

記者/羅文秀、李慈媛、李姿萱、阮怡婷
編輯/劉映彣、洪馨、阮怡婷、徐湘芸
攝影/黃堃睿、林曉榆、李承樺、徐湘芸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