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能力屢遭質疑 學代盼平等參與校務會議

4月26日,第213次校務會議上,多名學生代表提案修訂《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設置辦法》(下稱校基會辦法),計畫在皆由教師代表組成的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下稱校基會)中,增設兩名學生代表,後經表決修為一名。在會議中,會議主席、校長郭明政數度觸犯會議規則,學生代表屢次對此提出異議,郭明政則反斥其過度干涉議程,更強烈質疑其意見的專業性,引發學生代表不滿。

本次提案共分為三案表決:原案(增設兩名學代)、第一修正案(減為一名)、第二修正案(維持零名)。而郭明政選擇優先表決的第二修正案,實質上等同校基會辦法的原條文。學生代表、公行碩三陳法霖對此批評:「修正動議不能否決原議案的效果,(若想否決)大可在原議案投反對票就好。」郭明政此舉,遭學生代表質疑不符會議規則。

「原條文早就在以前的會議通過了,不需要再被重新表決。」社會系主任黃厚銘也贊同學生的意見,認為二度表決原條文會降低討論效率。爾後,黃厚銘在會議中指出:「其實大家都知道,對於會議規則最熟悉的是同學們。」再度肯認學生的能力。此語一出,郭明政立刻反駁:「誰說的,我現在立刻否定你。」堅不認同學生代表的意見。本刊就此,曾寄信至校長秘書信箱,但校長並無受訪意願。

「最後決議不是我們不能接受,只是過程就是對學代的不尊重。」學生會會長、政治三黃承瀚表示,根據會議規則,會議主席應當保持中立,原則上不參與討論。黃厚銘也對此表示不滿,直指校長身為會議主席,卻經常在會議中加入討論,使其他代表的主張常被漠視。他認為:「他(會議主席)最重要的工作,是讓代表們可以好好討論問題。」因此,主席應節制自身的發言次數。

在討論過程中,部分教師代表認為,由於校基會討論的議案,諸如興建宿舍、整建校園建築、添購教學設備,皆牽涉鉅額資金的編列與運用,校基會代表需有深度的審計、會計知識,於內增設兩名學生,恐有專業性不足的疑慮。黃厚銘則指出,校務會議的各項議案,實際上都超乎每位代表各自的專業,「所以專業性是個假議題」。他進而強調,對會議的投入程度,才是衡量校務會議代表能力的重點。

而不僅僅是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更期盼深入參與校方各級會議。黃承瀚表示,提案校基會增設學代名額,就是希望平衡內部權力。目前校基會的內部成員,包含校長在內,是由十位學校高階主管,與校長提名的五位教師代表構成。黃厚銘指出,現行制度下校長掌握了校基會的組成,換算學費佔校務基金的比例,學生希望參與該資金的運用,本就不算過分的訴求。因此他強調,在15名代表中編列兩位學代,「絕對是合理的」。

此次事件也彰顯出在校務會議中,學生代表時常處於弱勢的現狀。陳法霖無奈地說道:「我們(學生)在很多地方都要做得比老師更好,才會被當代表看。」黃承瀚表示在過去的開會經驗中,學生代表的提案之所以常為教師、行政人員所接受,並運用在校務治理上,是由於學生代表在會議前均會私下集結,共同討論議案內容,做出充分的事前準備。陳法霖認為,這是大部分教師代表難以做到的。

「美國殖民地人民說:『無代表,不納稅』。既然繳了學費,我們也必須深入參與學校的每個決策。」黃承瀚再舉美國革命為例,重申校務會議中學代席次的重要性。陳法霖進一步說明,透過參與校園治理的過程,學生可以培養良好的公民素養,也符合大學法中「師生共治」的精神。

對於本次會議上出現質疑學生代表的言論,黃厚銘補充,若認為學生的意見較不值得參考,應按制度縮減代表人數;在縮減之前,學生代表和其他與會成員地位平等,他強調:「在校務會議上,他們就是校務會議代表。」進而表示學生只是學代的另一個身份,不應將校園內的師生上下關係帶入會議中。

記者/張愷丰、花清荷、江昇、郭宇璇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