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植花甲的少年 駐校藝術家──王小棣

 涼秋的傍晚,在藝文中心三樓的討論空間傳來此起彼落的議論聲,學生圍在圓桌旁討論著田野調查的結果,他們時而感性傾訴、時而來回辯駁,在討論到一個段落時,總會有一道溫柔而有力的聲音響起,有時會直搗重點,有時會趣味地問道:「有沒有人還有不同的意見?」

 他是王小棣。1979年,王小棣踏進台灣影視界,開始了他長達將近四十年的編導生涯。今年秋天,王小棣有了新的身份──政大第十七屆駐校藝術家。

從片場到教室 王小棣走進政大

給學生的第一課:事關小而美

 「為什麼你要認識這些環境?」王小棣看著同學的眼睛問道。

 這裡是駐校藝術家計畫中的一環──「他者是誰」工作坊。王小棣和同學並肩坐在木地板上,他要求同學觀察政大周遭環境,尋找自己有興趣的題材進行創作,王小棣說明:「在我們的影視科系,同學小時候拍片都會拍很大的題目,但你如果把眼光收近一點,看一下你的週遭,甚至你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故事等等,去做你週遭小範圍的深度認識呢?」

 王小棣認為,若人們只是淺而廣泛地接觸拍攝題材,可能無法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特色或應該追求的方向,「所以說,『事關小而美』是我追求的基本信念。」他笑著說明,這就是為何他將駐校藝術家計畫的主題設定為「事關小而美」。

 什麼是事關小而美?王小棣說,這個概念來自於一本由經濟學家舒馬赫的書《小即是美》,「這本書是我的聖經,」王小棣說明,「他(指舒馬赫)沒有這麼大的主義要實踐,但他有整個關於工作、關於人方面,更落實的一些想法。什麼都不能太大,大就是會有很多不必要的建設或浪費。」王小棣表示,這本書帶領讀者去反思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一直奉為圭臬的中心思想。

攜手政大 搭起世代間的藝術橋樑 

 從去年10月開始,藝文中心便主動向王小棣聯繫。起初,他並不願意接受成為駐校藝術家的邀約,來來回回推辭了三次,一來因為工作非常地忙碌,二來也覺得自己根本不是藝術家。王小棣皺眉地問道:「藝術家不是應該畫畫、美術什麼的嗎?」與他接洽的駐校藝術家(暨表演)企劃張湘瑩說:「老師認為『藝術家』這個角色太莊嚴了,他覺得自己只是一位用影片紀錄人、土地及周遭的人。」

 那是什麼原因讓王小棣點頭的呢?

 「其實原因是非常私人的。」王小棣坦言,當時他得知正在推動此計畫的是藝文中心主任侯雲舒時,才一口答應。「侯主任的爸爸是侯佑宗,是非常有名的京劇老師,我曾經上過他幾堂教導京劇鑼鼓點的課,算是人生上過滿珍貴的課之一。」

 「如果侯佑宗老師的孩子在大學環境裡做這件事,好像有提醒我,其實我應該去為這個大學環境做些什麼。」王小棣強調,為了讓政大學生能更認識自己的學習環境,他在設計課程時,是以其拍片多年的經驗為基礎,陪著他們走入田野,而非只是停留在教室和校園中。

 為籌劃課程,藝文中心與王小棣的稻田電影工作室來回討論了很多次。反覆溝通的過程中,王小棣不斷提到,焦點不該在他身上,而是在他的工作團隊、所拍攝的角色及其生命故事。張湘瑩表示:「從開幕以來,老師都是一個樣貌,非常地謙虛,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態度。」她認為「謙虛」是王小棣的一份堅持,也是在他身邊工作的人所能感受到的真誠與謙卑。

王小棣的駐校日記 一窺活動巧思 

 不同於以往,過去的駐校藝術家任期為一學期,王小棣進駐政大的期程則為一年。上半年度,藝文中心規劃了一系列前導活動,下半年則有王小棣親自參與的「他者是誰」工作坊、「和他們一起活過」展覽、「從我的第一個劇本談『功過相抵』的人生」專題演講、影展以及其他系列活動。

闔上21本書後 掀開思維新扉頁

 其中,王小棣也為政大學生設計了一套書單,包含《目送》、《玉峯觀止》等21本書。談起這套書單,王小棣說,他所揀選的書單是具有互動性的,有些是他欣賞的創作,其中包含作者對人性的觀察;有些則是能激發讀者反思的作品,或許有點難懂,但他認為,在精神上能有適度的刺激是一件好事。

 「比如說,大家可能會埋怨蔡明亮的電影看不懂,但人生你真的懂嗎?」王小棣問道,他認為一個人「不懂」並不代表他的價值、格調不足,「你不要覺得某些藝術形式你不懂就是不值得看,其實人生你也不懂,你多有一些不懂的事情讓你常常想去懂,這基本上就是好的。」

 「起碼這個書單對我來說是有不同層次的,能為自己保持一個思考的習慣,」王小棣坦然地說道:「有的書是讓我對別人的創造力覺得很讚嘆、有的書我還沒太懂,是能促進我思考的。」

田野調查:探索指南小故事

 為使學生更深入瞭解自身週遭的環境,王小棣也設計了「他者是誰」工作坊,帶領學生進行田野調查,走訪社會住宅「安康社區」、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光明戲院,以及愛滋關懷民間團體「關愛之家」等地方。廣電四的李亞潔是這次工作坊的學員之一,她認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王小棣的話不多,也不會刻意指示學員們要注意哪些地方。李亞潔也分享,王小棣進行田野調查時有種獨特步調,總是在沒人留意的地方駐足,例如戲院附近的陳舊空房、社區居民的生活樣態等,使他找到更多與別人不同的視角。  

 在工作坊的提案中,李亞潔原打算以「懷舊」角度呈現光明戲院,經實地走訪後,王小棣對她的想法提出質疑:「妳不覺得這棟建築很醜嗎?它的工程結構是完整的嗎?光明戲院有保存的意義嗎?是否有時老去、更新是應該的?」這給了李亞潔另一種思考方向,也提醒她創作時在個人情感之外,也須考量作品的現實面,以及能否引起他人共鳴等問題。

 在帶領政大學生進行田野調查時,王小棣將自己界定為「陪伴」的角色,除了在看法上會提出不同的點去刺激同學思考外,他也避免讓自己的既有經驗、概念框架住學生的提案。「同學年輕時就是可以做些將來工作後就沒時間做的事,就算現在看起來有點浪漫、有點偏什麼的,但只要他對這件事有興趣,我們就一起去聽。」王小棣笑著說,他認為陪伴同學去完成他們的創作,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工作坊中的一名學員、歐西二的秦佐,目前正在創作一部以政大為主題的小說,走過兩次田野調查,他表示自己「走出舒適圈,有開啟到一些新的場景的想法」。秦佐分享,進行田野調查時,王小棣總在旁默默聆聽、靜靜觀察,回來討論時卻又能提出精闢的見解,「就覺得『咦,我剛剛自己看到什麼?為什麼我都看不到那些面向?』」秦佐說,這樣的衝擊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更敏銳,看見一件事想要盡力去深化、細想。
 

 「雖然感覺得出來他自己心裡有他一套理念或是他的立場,但是他的立場很穩固卻不會侵犯到別人。」秦佐認為,王小棣非常尊重學員們,意見完全是平等交流,「老師講過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我覺得自己很有福氣,因為我的眼中一直有別人。』」

走到他的身邊:政大畢業生看王小棣

緣分與養分 團隊裡的「政大幫」

 王小棣除了是本屆的駐校藝術家外,也是政大廣電系的兼任講師,與廣電系其他老師熟識。許多政大學生受系上老師的推薦,進入王小棣帶領的工作室,王小棣笑稱:「整個工作室有一段時間只有我不是政大的!」

 「其實也是人的關係啦,盧非易(廣電系副教授)老師推薦很多很好的畢業生(到工作室)。」王小棣說,過去有一段時間,到工作室實習的大學生都不會做事,只在片場旁邊看著,「但我覺得可能是教得好吧,(政大學生)來到這裡做事是不輸人的。」他說。

 一路走來,王小棣培養出許多影視界的知名導演、演員,其中也包含畢業於廣電系的廖士涵與外交系的范宸菲。談到與王小棣相處的深刻經驗,廖士涵回憶,有一次劇組因為他的失誤壓縮到原定拍片時間,所以他就被王小棣叫去罵了一頓。

 當晚收工時,廖士涵一直站在片場外圍、不願進去,沒想到王小棣主動跑來找廖士涵,表示他自己想了之後,能理解廖士涵為何會這麽做,他還說:「你下次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早點告訴我。」廖士涵直言,他聽了後當場落淚,「覺得委屈被『摸到』了。」從王小棣身上,廖士涵學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今天問題來了,就表示你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 

 談到王小棣是如何引導演員,范宸菲說:「他不會給很死的建議或是直接說出正確答案,而是給予方向。」在參與其中一場王小棣協助拍攝的戲時,范宸菲飾演一位精神科醫生,排戲前王小棣還特別向她分享了他去精神病院的心情,「那是很畫面性的,彷彿可以跟著老師的敘述身臨現場。」范宸菲認為王小棣的用心之處在於,他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提供一些參考資料或是線索,讓演員能跟著他進入到角色的世界。

「美玲是你?」 發現率真王小棣

 「他很像小朋友,有一顆赤子之心,」與王小棣合作超過15年的工作室成員曾鐵蛋描述,有一回王小棣打電話給他,興奮地告訴曾鐵蛋他買了一台車,說下午要帶到工作室給大家看,「我當時想說,你是逛菜市場嗎?怎麼隨隨便便就買了一台車,」回憶起當天下午見到王小棣時的場景,曾鐵蛋好氣又好笑地說:「老師出現的時候,帶著一台雙輪的電動滑板車。」

 對王小棣來說,這台滑板車似乎也是他用來紓壓的工具。在曾鐵蛋受訪的同時,王小棣也在進行當晚於政大的展覽演講,「他當時因為晚上的演講很焦慮,他說『我怎麼會訂這個題目!我現在不知道怎麼講,不行,我要出去繞一繞!』」曾鐵蛋描述著當天下午的場景,王小棣就踩著滑板車在工作室前的巷子晃著,「我走到茶水間,透過落地窗就看到老師在外面踩著車、背著手,慢慢滑過去,然後再滑回來,邊滑邊思考。」

 畢業於廣電系、目前在工作室任職編劇的張可欣也透露,王小棣有天天都要喝黑咖啡的小習慣,也因此有源源不絕的精力。她笑道:「我覺得老師和鐵蛋是一樣的人,他們可能都覺得這世界很好玩,有很多事情可以去探索,所以不太需要花時間在睡覺上。」

 「老師很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張可欣表示,有時附近鄰居會向王小棣打招呼,王小棣總是很親切地回應,偶爾也會主動和他人聊天:「像他看到『美玲早餐店』,就會問店員說:『美玲是你嗎?』」

傾身聆聽更多聲音 王小棣談政大

跳脫思考公式 引領學生開拓視角

 「以前我在舊金山念電影的時候,什麼都可以講,中午在廣場吃個飯,有人在罵甘迺迪、有人在議論國際時事……各種都可以討論。」王小棣說,他認為國內外大學對於人文風氣的培養方式相差甚遠,「其中差最多的是校園的自由風氣吧!」

 王小棣回憶,當他回到台灣時,也曾對「有事不能講」的情況感到困惑,因此,在工作坊的上課過程中,王小棣除了針對學員的個案進行討論外,偶而也會發表自己對國際時事的看法,並和台灣的現況做比較與分析,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學員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個案,也顛覆了大眾對「藝術家」的想像。

 在一次工作坊中,王小棣帶著學員一同拜訪了社會住宅「安康社區」後,便與同學進行議題討論。過程中,許多學員都會以關懷貧富差距、社會階層的角度切入,然而,王小棣認為這樣的討論不夠完整,除了「感性」、「同情心」、「對公家機關的批判」等立場外,學員應試著從更多角度去探討議題,「比如說,關於互動、關於生命價值、關於這些被標籤化的公共機構,其實有很多事是可以去探討的。」

 經過這幾次的演講與工作坊,王小棣也觀察到,參與活動的陸生非常積極。「我覺得陸生是有轉變的,現在年輕的陸生越來越活潑,會有自己的個性而且勇於表達。」王小棣表示。當工作坊討論到各國學生生活步調時,台灣的學生除了自身經驗外,也提到他們與西班牙學生的交流,而陸生另也會有他們的一套見解,學員成長環境的多元化,豐富了工作坊的討論角度。

給政大生的鼓勵:「不要厭世!」

 在開幕演講中,王小棣想和學生談談「黨校」這個標籤,於是他臨時換了原訂題目。「或許這個議題有一些禁忌,但是他並不會因為這個原因便不願多談,他想和大家分享他的看法,這是讓我們敬佩的地方。」張湘瑩表示。

 王小棣顯然對「黨校」這個標籤感到新奇,「貼上這個標籤、又是優秀的學生,他們怎麼去看待這個社會,社會又怎麼看待他們,我倒是沒想到這點。」演講中,他也給予政大生鼓勵:「不要為了『黨校』難過,這是環境很好的地方,好好做些事情,不要厭世!」王小棣希望政大學生能重新看待學校的歷史,不要認為這只是一個標籤。

 在幾次的田野調查過程中,王小棣也細細地去觀察了政大的地理環境,他指出:「(政大)前面有河道,後面有茶樹、茶農,應該算是木柵這一帶的中心吧!」王小棣鼓勵政大的學生能更積極地珍惜、保存特有的自然環境,並從中找到屬於政大的獨特性。

 「以前廣電系找我來上課時,我都匆匆忙忙跟同學討論,或和老師開會,沒像這次的工作坊要帶他們去走、去認識這個環境,」王小棣說:「我發現政大環境真的滿好的,其實大家應該珍惜,應該去想怎麼樣透過師生間的互動把這個校園弄得更好。」

「駐」足政大 花甲少年的初心

 走進藝文中心的展覽「和他們一起走過」,角落的牆上播放著王小棣的電影,細述著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展示台上的劇本手稿、劇照皆佈滿歲月的痕跡,歷經六十餘載的淬煉,王小棣仍抱持著一份初心,他坦言,雖然當前台灣的影視製作條件很差,但是,他仍會堅持拍片這條路,這就是屬於王小棣的溫柔革命。

記者/簡毅惠、陳貞蓁、鄒鏡涵
編輯/詹蕣瑄、吳卓玲、周慈萱
攝影/林傑立、謝昕宸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