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建築大體檢 建安隱疾診治了沒?

行政大樓海砂屋爭議未平,而學校大大小小的建築中,是不是也有某些建築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危險呢?校內部分樓院不時因為反潮而地板濕滑,每逢豪雨天內牆還會漏水,各式各樣的建物隱疾時刻困擾著師生們的日常生活。

政大校內目前總計有34棟供師生教學、活動與研究功能的建築物(不含宿舍),而這些建於不同年代的建築物,其實都代表了政大的歷史與發展,如四維堂即校內長久以來的指標建築,常有人出入辦理公務的行政大樓,也默默見證了各式各樣的發展。

不過,行政大樓於2013年被爆出海砂屋議題,引起眾人關注,至今行政大樓始終圍著施工中的護欄,卻遲遲沒有施工與完工的跡象。同樣地,在政大校園內,建築安全性的問題往往在問題爆發後才被提出討論,然而或許還存在著隱藏性的問題未被發現。

初步健康檢查:具體規範的審視

要檢測政大校內的建築,最基本應從既有的規範和數據標準開始檢視,並從不同面向探討。一棟建築的開始,需要有建築物相關的證照證明,可以檢視其合法性以及內部設備是否完整;在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而地震頻傳的台灣,耐震程度則是能具體化建築物的安全性,使人安心;使用年限則是提醒人們注意建築物是不是已老舊、不堪使用。下文以此三項作為法規方面的參考點。

建物基本證明:建照、使用執照

關於建築的證照,最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建照,二是使用執照。根據法規,申請建照除了提交建造人、設計人、土地持有證明等基本資料以確定法律責任之外,也需要將建築物之平面圖、結構圖、材料比例等安全相關資料提交審查。而先取得建照,才有建造建築的合法性,若沒有取得,則該建築就屬違建;至於使用執照,則是建築完成後得申請之,審查文件則包括消防設備、污水下水道、水土保持設施等等檢驗通過的證明及實地照片,審查通過方可得到。

總務處營繕組組長姚建華指出,目前所有學校建築均依政府主管機關所有建築相關法令辦理,校內亦沒有發生過因建築而引起的意外。至於一些年代較久的建築,如四維堂、風雩樓,也因在都市計畫發布前興建(景美、木柵區之都市計畫在民國五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開始實施,在此之前建築物並不會強制辦理使用執照也無此規定),目前尚沒有使用執照,但皆已申請合法房屋證明在案。
使用執照的申請需要備有諸多檢測證明及相關配備,例如消防設備安全檢查、無障礙設施、污水設備、耐震能力檢測證明(即耐震係數)、山坡地檢測紀錄等。在建物完成之後,使用執照只有在該棟建築需更改其用途時(例如宿舍要改成教學用的大樓),才需再認證或補申請。

至於目前沒有使用執照的建築物(如四維堂、風雩樓),姚建華則表示,校方並不會特意去申報,因為不是每棟老舊建築都有空間去做改善,以滿足申請使用執照的條件。姚建華指出,除了對校友來說較具有特別意義的果夫樓、志希樓、四維堂會保留下來申請使用執照外,而其他建築物,由於使用執照無期限問題,校方將會全面考量校園規劃後再作拆除與否的決定,如第八教室(即校友服務中心所在地)、風雩樓、新聞館。

若考慮到使用方便的問題,沒有使用執照的建築仍會因應需要,進行規模較小的整修。姚建華透露,校方現計劃在106年修繕憩賢樓,並在入口處建設無障礙坡道,而其他樓層會做升降平台掛在樓梯旁邊,讓輪椅族也可以輕鬆通行。

常見檢測標準:耐震係數

王清松也指出,建築物安全與否的標準,通常也會以耐震係數(CDR)作為標準。因為近幾年台灣地震越來越頻繁,故內政部營建署對此的規定,也就是建築物需達到的耐震係數也越來越高,目前若一棟建築CDR小於1,即需要補強;若小於0.5,則需要拆掉重建。若是考量到颱風天的建築本身安全性問題,他則表示其實一般鋼筋水泥即可抵擋。

姚建華對此表示,內政部營建署及教育部高教司有針對全國大專院校舊有建築進行評估作業,而學校的建築已在2010年完成主管機關所規範的作業,包括初評、詳評及補強,並經教育部解育部解除列管。所以校內全部建築都達到法定標準(耐震係數須達到五級以上),但沒有正面回答各建築的明確耐震係數。

超過使用年限成不成問題?

台灣的建築法令其實沒有明文規定建築物的使用年限,因為建築本身的使用維護、施工情形、甚至天災等各種變因皆會對其使用年限造成影響。而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財產標準分類」中為了讓公家機關方便管理,對公家的財產規定了折舊年限,在某種定義上相等於使用年限。在此規定裡,由鋼骨、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學校建築,使用年限為55年。

除了綜合院館,校內的建築均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而校內超過使用年限的建築,依據政大〈第132次校園規劃及興建委員會會議記錄〉的內容,共有四棟:果夫樓、志希樓、四維堂、第八教室。教育部秘書處王清松技正(註)表示,超過使用年限實際上不構成安全問題,若有疑慮,可以申請耐震係數等的安全檢測。

另外,王清松也強調,完工後的後續安全檢查還是最重要,超過使用年限與有無使用執照,都是屬於制度規範方面,若要瞭解最新的建築實際情況,在不同的安全檢測選項其實有各自的定期檢查頻率,依著這規定去檢驗即可。

臨床診斷:尋找現存的問題

校長周行一在五月出席學生會主辦的「七長座談會」時提到:「每天最擔心的是大智、大仁、大勇這些樓能不能撐過地震的侵襲」,總務處營繕組的陳郁蕙對此澄清,大智、大仁、大勇樓其實在民國99年,也就是前任校長吳思華任內,已完成耐震補強工程,並達到法定耐震程度。另外,也因耐震補強是做在建築物的外牆,如果有任何毀損、出現裂縫,有類似問題亦能憑肉眼看到,故大家無需擔心。

關於體育館建在斷層上的問題,地政系教授邊泰明指出,該斷層為死斷層,即是不活動地層,所以並不會有影響。再加上體育館這次整修會把耐震係數提升至現行的法規標準,無需擔心安全問題。他更指出綜合院館是以鋼骨為主要結構的建築物,抗震能力較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高,至少能用一百年。

其他細微問題如圖書館四樓中庭窗台外牆出現裂縫,圖書館秘書陳曉理後經詢問後承諾會再查看是否為漏水問題,可能會請結構師來進行深入的檢查。她指出圖書館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的民國93年,進行過結構檢查並完成結構補強工程,她亦坦言由於圖書館面積較大,若經常進行全面檢查會較費時費力。陳曉理表示,將請專家來局部檢查,並會在發現問題後馬上聯絡專家修補。而圖書館在11月上旬更因應總務處的全校年度維修工程,進行窗台壁癌防治工程。

哲學系助教郭大維表示,政大位在山上、雨量又多,百年樓的反潮在特定時節會特別嚴重,導致牆面潮濕、地板濕滑,「曾經差點滑倒過。」他說。哲學系主任鄭光明表示,在尚未整修前,百年樓地下室遇到颱風暴雨,就有固定地方會淹水。「其實是因為百年樓的抽水馬達無法正常運作有關。」鄭光明說。所以整修之後,淹水次數便不再如此頻繁。但最近的海馬颱風還是讓位於地下室的一間教室淹的如泳池一般,故現在正在進行整修工程,修復教室內的設備。

為外語學系行政中心的道藩樓,多系辦公室、還有些許教學用教室。阿語三王心妮表示,許多階梯斑駁卻沒有修繕、廁所有時會漏水,並且和百年樓一樣,長期潮濕導致霉味很重。「是個缺乏關心的建築。」她說。

至於眾所關注的「海砂屋」行政大樓,雖然外圍一直圍著鐵皮,但其實維修工程仍未正式開始。總務處營繕組技士陳郁蕙表示,目前維修案正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進行審查,預計明年會進行結構補強工程,希望能在107年完工。

評估結果:定期追蹤檢查

即使行政大樓修繕工程的緩慢引起爭議,校方仍在處理其他檯面下不被看見的建築修繕問題,如平時可看到各建築大大小小的施工,與體育館的翻新工程。

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會長戴雲發表示,其實這些完工後現行法規才對建築物所做的評估,都只能是參考而已,無法完全確保它的安穩。唯有事前監督,才能確實避免建安上的小問題發作。而建築安全是長期而重要的議題,正如同人不僅於生病時才需要進行治療,即使平時也必須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及時發現隱性疾病,並得以盡早接受治療。

記者/吳致亨、胡宇鈞、陳彩新、徐湘芸
編輯/洪靖雯、黃彥晨、徐湘芸、阮怡婷
攝影/吳郁芬、薛惟中、孫晨哲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