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聲明「衣不蔽體說」取自史料 史學教授批文獻不應武斷引用

捷克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於8月31日率團來訪政大,校長郭明政致歡迎詞時,「400年前的台灣,是一個衣不蔽體的原始社會」一語引發爭議。學生會嚴正表示譴責,認為此發言有損以人文科學為傲的校風,呼籲郭明政應檢視己身立場,並要求其公開道歉。1日,郭明政發布公開聲明致歉,稱其敘述是依據「利邦上尉的日記」,並申明無貶低之意。

《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為17世紀的瑞士軍官艾利.利邦(Élie Ripon)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任職時,所記錄的亞洲風土民情觀察。郭明政於致歉聲明中表示:「若其記錄有可靠性,則說明在400年前,台灣的社會確實存在『衣不蔽體』的現象。」

然而,政大台史所兼任副教授翁佳音於個人臉書貼文中直指:「有歷史學訓練的人,不會像其他學科,性急直接引用內文當證據。」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雲也表示:「解讀史料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將史料當成事實。」尤其日記、回憶錄等,撰寫者詮釋所見所聞時,是透過個人角度詮釋,與實際情況必然存在差異。

李衣雲說明,利邦上尉在瑞士與荷蘭等地建立的認知架構,使其與當時台灣原住民對諸多事情的認知有所不同,服裝也包括在內。她進而舉例,利邦上尉所認知的「上帝」,並無法與原住民族的「祖靈」概念互譯。翁佳音也分析,郭明政引用「衣不蔽體」,是套用進自身框架解讀,將論述儒學化、漢學化。

學生會指出:「原住民文化在台灣經過長久發展,已是相當繁盛,絕非匱乏、更非原始。」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衣不蔽體」含有「衣服破爛短少,遮蔽不住身體。形容極為窮困。」之意,學生會據此表示,郭明政以現代的漢人本位思想,對原住民文化覆以錯誤偏見,以一個貶意詞彙以偏概全。哲學三陳長弘也認為,該句描述透露文化優越觀點,實屬不妥。

然而,外交系校友伍冠瑋認為,學生會發布譴責貼文是小題大作,他表示,郭明政僅想表達當時物質文明欠佳,並無意歧視原住民。陳長弘則指出:「身為富含人文社會底蘊的政大校長,更應保有對相關議題與發言的敏感度。」廣告三林同學則讚許學生會,認同其善盡對校方的監督,「也讓外人看到,政大學生對這部分是有sense、有敏感度的。」

李衣雲則以社會文化史的角度說明,更適合400年前台灣的敘述,應該是「一個尚沒有大貴族階級出現的部落社會」。她解釋,不以「原始」描述,是由於文化是多元的,而所謂的原始與進步只是一種分類的概念。因此,她表示,400年前與現今的台灣並不是不能比較,而是應以其他合適的面向。

陳長弘強調,面對文化與族群等敏感議題時,「敘述句並不只是敘述句,有時無心之過就是隱藏在日常的字字句句當中,對各種群體造成無形的壓迫。」他期許,郭明政發言應嘗試跳脫既有的視角,「理解到語言並不只是陳述世界本身而已。」

記者/郭宇璇、李昀璇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