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老綠洲──老店說故事 Vol.1

政大經常被戲稱作美食沙漠,但真的是如此嗎?身為政大人,你是否曾觀察這片「沙漠」的不同面貌?本期專題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沙漠中老綠洲,並細細聆聽埋藏其中的小故事……

「來政大你不認識我,白混了!」──殺人魔王燒臘店 一代政大人的共同記憶

剁——剁——,殺人魔王燒臘店老闆剁開肉塊,見學生難得上門搭話,好奇問道:「你們要訪問我啊?隨便坐,我請你們喝咖啡!」 30年的老店故事就此展開……

殺人魔王燒臘店原名同洋燒臘,原招牌因颱風而損毀,老闆便率性地不再設立招牌,靠著師生們口耳相傳,成了政大周邊30年來,屹立不搖的無名小店。憶起與政大師生的點滴,老闆笑說:「那個年代剛好流行港片,『人肉叉燒包』很有名,燒臘啊!他們(學生)就聯想到人肉叉燒包,黃秋生演的師傅又看起來很兇狠,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

開啟回憶的話匣子,老闆接連分享過去與政大學生的有趣互動:「記得十幾年前政大學生會邀請我進去講人生史,人還全滿欸!那時候會講一句話啦,『來政大你不認識我,白混了!』」老闆看向店內的休息室,回憶起從前同學跑到裡頭睡覺、休息的情景。他隨後提及,或許是課程改變,加上側門有段時間因疫情而關閉,大多數的學生僅有短短一小時的吃飯時間,從大門口到店裡並不方便。為了省時,更多人傾向選擇便利商店,因此,店內生意與以往相比,確實有落差。

「我也不怕你笑啦,我的心態本來就是說,做500算500,做1000算1000,混日子啦!」 老闆對於店內生意並不強求,牆上斑駁的價目表也從未更換,在食材的選用上,則有著「早上進貨、不留隔夜」的堅持。為了體恤學生有限的生活費,餐點的份量更是完全不吝嗇,讓學生在物價飛漲的今日,仍有「便宜又大碗」的選擇。

老闆身為文山在地人,30年如一日,他一派輕鬆地說道:「這個東西我現在閉著眼睛都可以做,2小時就可以準備好了,小孩也都長大了,沒什麼壓力,輕輕鬆鬆做就好。」儘管老闆對於店內生意抱持著「佛系」的想法,依然堅持星期六開店半天,為的便是與老顧客敘舊。

「以前那個年代的畢業學生,假日帶小孩去動物園玩,還會打電話來說要打包,他講一句話:『老闆你這個味道我要試一下,不然我會忘記。』我聽了真的很欣慰。」殺人魔王燒臘店承載了一代政大人共享的記憶,而此刻的老闆,臉上也笑綻出了紋路。

「沒有想過要離開政大。」──敏忠小吃店 三五好友聚餐的好所在

「敏忠小吃店」是位於政大側門斜對面的熱炒合菜店,店內大多擺放能坐四人以上的大桌。到了用餐時間,常見桌邊坐著三五成群的好友,一同相聚用餐。相比隔壁同樣歷史悠久的合菜餐廳——「四川飯館」,敏忠的菜單中有一人份的炒飯、蓋飯等餐點。因此即便是臨時想吃約不到伴,也可以獨身前往。

民國六十二年就開業的敏忠小吃店,做為家族世代傳承的餐廳,是許多代政大人的共同回憶。「從爺爺那代就在這裡開了,從爺爺傳到爸爸,再到現在。」老闆表示,自己也跟這間店一樣,都是土生土長的文山在地人,陪伴了政大學生近五十年的時光中,人流來來去去:「沒有想過要離開政大。」他認為,只要還能做得下去,敏忠就會一直在這裡,在未來繼續為更多學生提供餐點。

憶起往年和政大學生間的回憶,老闆說,以前常有學長姐會帶一群人來聊天,「有時候還會發生翻桌、吵架的都有。」店內人聲沸騰的場景,老闆仍歷歷在目。也許是時代漸漸改變,一大群來的客人少了,「加上現在又科技冷漠,很少會有人跟我們聊天。」雖然老闆眼中略顯失落,但他隨即補充,年逢校慶,「會有之前學長們攜家帶眷,一群回來敘敘舊。」這是他重溫往昔的小確幸。

學生之間對於政大周邊,有著令人會心一笑的共同印象——「美食沙漠」,老闆聽聞此一說,也覺得相當合理。「這裡的停車位很難停啊,我們客人其實也都是學生,或是一些住附近的熟客。」

面對與市區相比較差的營業環境,老闆觀察到,政大附近店家的汰換率一直頗高,「房價如果漲,加上菜價一直浮動變化,真的會撐不下去。」他坦言道,目前店內人手都是家族成員,因此少了一筆人事費用,如果加上人事費,可能也是滿緊繃了。「現在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吧。」

「為什麼?為生活啊!」──四川飯館 四十年老店的酸甜苦辣

至今已開業40餘年的四川飯館,高掛著黃底紅字的招牌,是楊樹芝從軍中退休後,於政大側門對面開立的餐館。儘管已高齡100歲,楊樹芝仍能侃侃而談,他隨手拿出一本「楊樹芝回憶錄」,說著一口道地的四川腔,滔滔不絕地分享著自己的從軍經驗。

楊樹芝表示,自己曾於抗日戰爭中擔任砲兵,民國33年,因為在黃埔軍校接受過無線電訓練的,被安排到砲兵團,「就是駕駛美國製造的無線電通訊車。」楊樹芝指出,靠著車上的發報機,便能與在前線戰鬥的步兵相互聯繫。而除了砲兵,他也曾擔任過憲兵、傘兵以及老上尉。

「為什麼?為生活啊!」直至民國70年,楊樹芝不再續留軍中,他解釋道,當初開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僅是為了餬口飯吃。而現在的老闆娘,是當時的合夥人,民國80年後,便由她接手經營。

老闆娘與老闆在廚房與櫃檯間忙得團團轉,一陣陣大火爆炒的香氣也從廚房竄出。在忙碌之餘,兩人仍不忘與楊樹芝搭上幾句話。老闆說,楊樹芝幾乎每天下午四點都到店裡,「但他都半夜看完電視或玩完電腦象棋,餓了才吃,100歲了,悠悠哉哉快樂就好。」老闆表示,楊樹芝的生活十分隨性,並無任何忌諱,當初會接手這間店,是因為楊樹芝體力已經無法負荷,加上面臨中年轉職,因緣際會下,便跟著老闆娘學習,共同延續餐館的好味道。

「你是我徒弟對不對!對要點頭。」老闆娘開玩笑地挖苦爺爺(楊樹芝),她笑著說,爺爺是個十分有原則的人。以前店面位於一樓,當他態度強硬時,便會坐在通往二樓的樓梯間抽菸,而老闆娘只能獨自兼顧內外場。「收攤的時候換我生氣,他就跟在我後面跑,說他以後不生氣了。」老闆娘說,所有員工裡,只有她能讓爺爺把態度放軟,現在想起來是好氣又好笑。

「我其實是跟另外一個師傅學習,爺爺一天只賣一個客人啊,所以那個師傅就走了,他(爺爺)不會炒,就叫我下去炒。」老闆娘說明,自己從20歲學起,一開始連鍋子都拿不動,便從八寸的鍋子及瓢子開始練習。因此,她表示,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她進一步舉例,過去在店裡打工的僑生,有不少人回家鄉後都自行開店了。

老闆也透露,在轉職之前並沒有餐飲業的基礎,「我來一個禮拜就學會了,每天炒,我老婆就在旁邊指導我啊,這家店最大功勞到就是我太太。」老闆看向老闆娘,談起這30年間,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6點半左右便開始備料,一路忙到晚上的生活。他表示:「長期就習慣了,做餐飲業很辛苦啦,下一代在外面有更好的前途的話,就往更好的發展。」四川飯館在兩人攜手經營下,找出了適合台灣人的新風味,老闆坦言,開餐館勞心也勞力,雖不確定未來是否有接班人手,不過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仍會常駐政大,持續裝載一代代政大人記憶裡的味道。

「我很感激這家店。」 ──美香味快餐 聽見外場阿姨的小故事

美香味快餐位於政大正門附近,店面沒有多餘的裝潢,是家容易不小心忽略的低調簡餐店。負責外場櫃檯的王阿姨是從印尼來台的新移民女性,根據王阿姨所述,她已經工作17年,而在她來台灣之前,美香味也經營超過10年,是政大周邊開業30餘年的老店。

王阿姨坦言,現在物價飛漲,未來並不排除微調價格,「我們有想過要漲價,現在有點難cover。」雖說如此,美香味的菜單上仍留有免費加淋咖哩醬及糖醋醬的選項,一旁的櫃上也持續提供無限暢飲的飲料及附湯。

餐廳外場平時由王阿姨負責,內場則有一位泰國廚師以及一位小幫手。而因為語言上的隔閡,阿姨與政大師生的互動並不多,儘管如此,她親切認真的態度,仍成為多數人對美香味快餐第一印象,更賦予這家低調的簡餐店,滿滿的人情味。

「我不知道其他人對這間店的感覺,我很感激這家店,因為這是上天給我一個賺錢的方式。」王阿姨笑著,一字一句地拼湊出自己對美香味的情感。來台灣之前,王阿姨並沒有做過其他工作,因此,她十分感恩這樣的工作機會,希望自己能在這邊,一直好好努力。

記者/程 心、何 予
攝影/陳鈺中、于子玹、吳珮甄、范氏玉欣
編輯/余積豪、賴羿安


(本刊收錄於《政大學聲》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