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老綠洲——老店說故事 Vol.2

 政大經常被譽為美食沙漠,但真的是如此嗎?身為政大人,你是否曾觀察這片「沙漠」的不同面貌?本期專題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沙漠中老綠洲,並細細聆聽埋藏其中的小故事……..

「只要是房租付得起,賺個吃飯錢就好。」季旭小吃 巷弄裡的家常溫暖

 季旭小吃是位於「政大ㄆㄨㄣ街」的家常小吃店,從民國83年開業至今,由季旭叔叔與淑貞阿姨共同經營,「我弟的名字是我爸以前找算命師算出來的,像我跟我妹的名字就比較菜市場名,所以既然他的名字算命師都算了,八字也不以就直接當店名。」淑貞阿姨說明。

 「我們是基隆人,一開始只有我媽在這邊開店,我弟弟(季旭)是在做水電的,我做711,後來我調過來,空閒的時候就會來幫媽媽的忙。」淑貞阿姨解釋,當時有一波台商赴陸投資的風潮,加上股市突然崩盤,許多人失業後便轉作小吃店,「政大ㄆㄨㄣ街」也就有越來越多餐館,他們也是其中之一。

 淑貞阿姨說,店內菜單大多延續母親的家常菜,最初只有賣炒麵炒米粉,而後因應同學需求才越出越多,「原本沒有賣湯麵啊,但同學就一直在問,我們又沒那個力氣去弄湯底,最後想說做清淡的,高麗菜啊,紅蘿蔔加一加,結果後來也蠻多人吃的。」阿姨接著笑說,許多同學畢業多年後回店裡吃飯,口味仍與唸書時相同,點的菜色也沒有改變,阿姨叔叔則會透過同學們家鄉的地名,記住每個熟客,「有時候吃久了會問一下他們是哪裡人,就會用地區來區分,比如說花蓮弟弟啦,台南弟弟啦。」

 為了體恤學生有限的生活費,即使在原物料飛漲的今日,季旭小吃的餐點仍無調漲,「我們也是商量好久,但後來就想說算了,我們算是半退休,只要是房租付得起,賺個吃飯錢就好。」淑貞阿姨一派輕鬆地說,若再次實施遠距教學,成本上難以負擔,就會把店面收起來,回基隆老家另尋出路。「叔叔跟我都想好了,他說他要回去做資源回收,我就去做餐廳廚房的工作。」

 在台北打拼的27年來,阿姨跟叔叔的生活十分規律、單純,阿姨透露,樓上閣樓是他們的住所,她喜歡待在家裡,出門備料則由叔叔一手包辦,有時鄰居看見阿姨出門,還會開玩笑地說:「好久不見!妳終於出來了。」對叔叔阿姨來說,季旭小吃是店也是家,而他們也持續以家常的溫暖,陪伴著政大人。

生活是甜蜜──政大茶亭的甘味記憶

 「老闆,我要一杯綠豆沙牛奶加珍珠!」在指南路上一間不起眼的小店前方,排隊人龍此起彼落的呼喊聲,正隨著後方果汁機和雪克機隆隆作響的轉動雜音,一起構成了飲料店「政大茶亭」的日常風景。

 茶亭在指南路上的兩間店面,分別是由一對表姊妹經營,一店的表姊最初是從高雄嫁來台北,二店的表妹則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我嫁來這裡,當初的行業是做美髮的。」茶亭一店的表姊說道,她一開始嫁過來,其實並沒有馬上開始賣飲料,但因為家鄉高雄十分流行「泡沫紅茶」,她才會在民國83年,也跟著在政大校園外做起飲料的小生意。

 表姊說,起初並沒有「政大茶亭」這個名字,是為了贊助學生,才正式取了名:「因為之前學生都會在外面拉贊助,可是我不知道寫哪個贊助商,我也沒有名字,後來才想說,一個亭子在那邊賣,那不然就寫政大茶亭好了,因為只要我們能做到的,當然都ok呀。」

 「很謝謝學生繼續支持我們,我們的價格會比人家便宜,就是因為我們(的客群)都是學生嘛。」茶亭二店的表妹說道,學生來這邊除了會待四年,有的後來還會繼續讀研究所,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也跟同學們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一提起政大的同學,表姊也開心地分享了茶亭和同學們的有趣小故事:「早期的飲料是用手搖,所以之前學生在排隊的時候,我們就會叫後面的來幫忙手搖,再給他特價,然後他們就會很高興,超好笑的!」

 「這是我這輩子工作最快樂的地方!」表姊一邊把水果切片放進果汁機裡,一邊笑臉盈盈地說,她只要看到學生,就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好像才一下子,中午就馬上變成下午了。

 在「政大茶亭」大大的招牌下,那一行一列令人眼花撩亂的飲料選項,除了拼出許多政大人的點點回憶,也悄悄地,在同學們的心中,留下了那抹難以無法忘懷的、只屬於茶亭的甘甜滋味。

「把東西做得好吃、做的乾淨才是最重要。」廢墟 便宜大碗的晚餐選擇

 位於麥側對面的「廢墟」(大胖小吃),原先以販賣臭豆腐等小吃為主,現在則以炒飯、炒麵等主食聞名。,「其實學生他們都是叫我們廢墟啦,以前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鐵皮屋,我婆婆做的那個時候,沒有很多人手,所以就是雜亂無章、沒有很秩序的。」第二代老闆娘說道。

 因為店裡的環境,讓學生們以「廢墟」稱呼他們,但這無法影響他們對食材衛生的要求。

 「廢墟」雖是因店內環境而得名,但他們對於衛生依然有著自己的堅持,「我婆婆覺得說,店名和裝潢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食材和碗洗得乾淨。」第二代老闆娘解釋,前一代老闆娘現在已經75歲,可她絕不將洗菜的工作交予他人,她認為「菜要洗得自己敢吃了才行」,雖然店面與其他餐廳比起來較為簡陋,但她常說「把東西做得好吃、做的乾淨才是最重要。」

 因應學生需求,店裡販賣的品項從一開始的小吃,到現在增加了許多吃得飽的正餐。「這裡主要客層是學生,(我們)覺得很開心可以服務學生,政大的學生真的很可愛。」第二代老闆娘真摯地說道,每次見到學生把在店裡吃飯吃得開心,還把所有的食物都吃光,就覺得「在這邊做吃的很辛苦,可看學生把我們的東西吃得很乾淨、很喜歡來,就覺得說那個成就感又起來了,就很喜歡。」,甚至也有學生之前每天都來吃,畢業了也帶著小孩子回來吃飯。

 長時間經營下來,雖然每天營業時間只有幾個小時,但從備料到開店幾乎24小時需要有人輪流,第二代老闆表示:「餐飲真的辛苦,我看有撐下來的,都是覺得做習慣了,就把辛苦當成是一種享受。」,如果將店裡的生意放下,就好像生活失去了重心,「我們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學生一直來吃,看到大家說肚子餓,就感覺有一個責任感在。」,第二代老闆娘強調未來不知道還能做多久,但在成就感支撐下,一定會繼續服務政大學生。

地道好味道──守望文山的來來快餐

 深入政大ㄆㄨㄣ街,白色燈箱上的四個大紅字「來來快餐」已在此佇立四十餘年,「以前台北有一家來來百貨,生意很好很有名,我老爸那時候想要開冰果室,所以就取名為來來冰果室。」廖老闆侃侃分享著父子一脈傳下的「來來編年史」。

 廖老闆是土生土長的文山人,也是北政國中第一屆畢業生,民國五十七年以前,廖家就生活在ㄆㄨㄣ街一帶的三合院聚落,後來聚落面臨改建拆除,從前的曬穀場就變成了老爸的洗衣店。「當時這裡最常淹水了,洗好、晾好的西裝掛在一樓上面都會被水淹過去,全部拿下來重洗,後來堤防做好淹水改善後,我老爸才改開冰果室。」

 從五十年代開始,洗衣店到冰果店的生意,廖老闆都是爸爸的得力助手,民國七十年他接手爸爸的來來冰果店,並考慮到這裡的學生族群,廖老闆就把冰果店轉型成快餐店,主打方便學生的家常料理。「我本來招牌要寫政大現炒科系。」廖老闆開懷大笑。

 廖老闆指著桌上的一罐辣醬,欣喜地表示它最近飽受東南亞學生好評:「這我太太做的,印尼阿、泰國的學生都吃得好香,一桌子坐得滿滿的。」廖老闆接著介紹起店裡的泡菜系列,說這是韓國的學生教他的,早年政大周遭的餐廳少,見到韓國的學生思念家鄉味,廖老闆就請教他們泡菜的製程。「所以我店裡一直放著兩種泡菜,看到韓國學生,我就拿酸一點的出來。」

 提到政大的學生,廖老闆眼睛就亮了起來,他笑著分享上禮拜遇到一位客人,一進門就問他還記不記得自己:「四十年多少學生畢業了,我怎麼可能記得?不過我太太說他有印象。」隔天,那個學生又帶自己的朋友來吃午餐,一邊吃一邊介紹「我三十年前吃的餐廳還在開欸!」,用完餐後兩人還打包了兩碗帶走。

 不過這幾年政大的新餐廳如雨後春筍冒出,同時在疫情的衝擊下,使廖老闆不禁感嘆來來快餐的生意不復往昔了「好久以前還有學生為了佔位子在我店裡打起來哩!現在人真的少了好多。」面對未來學校有可能實施遠距,廖老闆輕鬆的表示,畢竟還是有住校的學生肚子會餓,加減賣一賣也是好的。

 近來有不少學生向廖老闆反應,來來餐館那麼舊,為什麼不裝修一下?但他想著,這棟房子多舊了,弄一弄,房間牆壁都要被扯下來「你看這根柱子,上面的泥土和水痕⋯吼!民國幾年的水災弄得我都清清楚楚」廖老闆輕輕撫著柱子,本身有在蒐集文化古物的他,也從家裡帶了不少寶貝放在店裡擺擺飾,使來來快餐更添一番年代、古風感。

 「安九食堂裡的老阿嬤是我媽,滷味店是我大妹開的,販賣部是我小妹的店」廖老闆自豪的說著,他們一家在地生意了四十幾年,默默服務,提供政大的學生便利生活,學校福利社的經營,據說廖老闆的爸爸也有從旁協助。

 來來餐館對廖老闆而言,不僅乘載與父親的回憶,也見證了數十年來文山的發展。堅守著四十年如一的味道,水痕和泥巴是古早記憶的痕跡,學生的來去都是歲月如梭的證明。

十八年不變的醇厚好味道──舅媽の店

 「很多同學到了大三、大四也不知道這裡有家店。」舅媽の店是隱身在政大ㄆㄨㄣ街裡的狹長店面,老闆娘笑說,只要同學稍不注意,就容易錯過。

 舅媽の店起初只賣麵線糊,後來老闆娘陸續研發新的菜色,才出現豐富多樣的菜單。例如在一般小吃店家少見的肉醬義大利飯,是老闆娘親自烹煮肉醬的一道料理,她打趣地說:「這道菜有點中西式混合,不是正統的啦。」老闆娘說,很多同學喜歡吃炒飯、湯麵,是許多中南部學生習慣的家鄉味。

 已在政大營業十八年的「舅媽」其實正是老闆娘本人,從前老闆娘的大姑在附近開理髮店,小孩們都喊她舅媽,後來連理髮店的女店員們也跟著這麼稱呼,於是老闆娘就把店面取為「舅媽の店」。舅媽の店起初由老闆娘的婆婆和她共同經營,婆婆退休後,便由老闆娘一人獨自撐起店家的運作。

 「賺錢辛苦啊,不辛苦怎麼會有錢賺。」老闆娘通常會在一大早前往木柵市場或恆光街市場採買,不過,長時間的久站與勞動,卻也讓老闆娘的身體出現不適,時常需要在下班後趕去復健。「其實我最近想要退休了餒。」老闆娘坦言,因為身體健康出問題,再加上疫情、莊外宿舍拆除,使生意受影響,因此,老闆娘有計劃轉業其他較輕鬆的兼職工作。

 老闆娘提及:「我在這裡做快二十年,我的客人大都是熟客,他們常常來,很有親切感。」老闆娘笑說,她對經常光顧的同學都會有印象,之前遇過一位女同學常常來吃,後來弟弟也考上政大,姐弟都會一起來吃飯。

 老闆娘直言,每天開店的營業額並不比出去兼差高,「我開這個店就是想說學生嘛,消費能力沒那麼好,所以我都是平價,學生都是跟家長拿錢,我不想要賣人家很貴。」老闆娘遇到經濟有困難的學生也會偷偷幫他的飯菜加量,或是請他喝湯、吃水果,她堅持地說:「我們能力可以做得到,就盡量幫忙。」

 對老闆娘來說,開店最重要的態度是「老老實實地做。」在政大營業近二十年,老闆娘和政大的師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她靦腆地說,退休的規劃對熟客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會慢慢收啦!大概兩、三年吧。」在退休之前,老闆娘還是會用不變的家鄉味,陪伴一代代政大人。

記者/程心、葉晉嘉、王華琳、邱楷棋、張瑀曦、李元熙
編輯/黃暐哲、余積豪、黃子瑒、黃永翔、曹育綸、洪振嘉
攝影/何予、吳珮甄、范氏玉欣、楊翔棋、于子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