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上的執「棒」者—— 無畏人生變化球 王清欉的杏壇歲月

 還記得雄鷹布條事件中,代表體育室出面回應的那個名字嗎?王清欉,前任體育室主任,長年在政大任教於棒壘球教學。如今在杏壇默默耕耘、背負各式評價的他,竟也曾經一位馳騁紅土場的體壇好手,更以國家代表隊的身分兩度奪下世界盃冠軍,那些輝煌、波折兼具的棒球經歷,始終銘刻在他心中。

踏遍風浪 沉穩作風來自棒球歷練

 去年12月,大專籃球聯賽(UBA)首度於政大舉行,賽期間卻因球場旁以學校名義懸掛政治人物布條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主辦方之一的體育室,在沉默了幾小時後,才出面拿下布條,同時對外澄清無政治考量,當時體育室的反應遭外界非議。近年平權意識高漲,原校內棒球課常年限定男生選修,2017年爆發此修課規定恐違反性平疑雲,最終,事件直至開課端決議棒停開棒球課才宣告落幕。但另一方面,2018年,政大棒球聯盟排除萬難的成立了。

 這三起政大體育重大事件,背後都有一個人的現身——王清欉在校內開設棒壘球體育課、同時身兼校棒教練的前體育室主任。

 2005年至今,王清欉已然兩度接任體育室主任共8年,待在行政職的時間,幾乎佔去他教職生涯的六分之一。學生眼中正反評價兩極的他,肩上擔著經手過的許多爭議與功蹟,在受訪過程仍慢條斯理、不卑不亢的回答著每個問題。王清欉的每個反應看似謹慎,卻從未在臉上顯現出一絲畏懼,他清了清嗓子,這麼說著:

 「最重要的是,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無論對錯)就去面對它。」

雄鷹布條事件 直面爭議的處世哲學

 「王清欉」這個名字,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侵襲,卻始終在體育室屹立不搖。

 藍底白字的布條在體育館內飄揚,各方輿論也隨之起舞——隨著布條風波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身為事件主導者的王清欉,也在一夕間成為各界焦點,媒體爭相採訪、網路罵聲不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不慌」是王清欉為自己下的註解。

 「我們自己不能亂,所以先穩住陣腳。再來找出為什麼會引起同學不滿意、又要怎麼把傷害降到最低。」平靜的眼神中,蘊含著歲月洗鍊出的智慧。48小時內,他沉著地指揮全局,撤下布條、召開討論、澄清說明,由他一一完成。

 棒球選課限制引起性平爭議時,王清欉在漫天質疑面前,毫不遲疑地站上風口浪尖,主動與學生進行約談,「因為各自有各自的立場,溝通才能讓彼此理解這個狀況。」困境當前,他比誰都清楚「逃避不是辦法」。

 冷靜沈穩、不躲閃,是王清欉面對困境的人生哲學,他說,確立這些面對人生的態度,「全都是因為棒球。」

 跟著王清欉走進他的的研究室,滿目所見是他曾在紅土場上留下的足跡:桌前三個棒球公仔,將球場上的姿態重現地唯妙唯肖;那些佈滿簽名的棒球,也一顆顆整齊地收藏在櫥櫃中;展示櫃的玻璃被泛黃的相片貼滿,張張都紀錄著當年在場上的神采飛揚。

 原來,平日坐在辦公桌前處理公務的王清欉,過去曾是一名活躍於體壇的傳奇棒球選手,而這些擺設,是為了記錄他熱血的青春年少。

兩度世界盃奪冠 棒球歲月擊出不凡

 1969年,台中市金龍少棒隊奪下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鼓舞了無數台灣民眾,也在王清欉心中埋下學習體育的種子。「當時台灣的外交環境很差,大家民心士氣都很低迷,就想像他們(金龍少棒)一樣揚威國際,讓民眾與有榮焉。」

 對家鄉的愛,讓王清欉踏上棒球之路,但他當時並不知道,這小小一顆紅線球,會就此成為他人生的核心。

 「其實以前沒有特別喜歡運動,只是教練覺得好像可以練,就把我帶過去。」王清欉感慨地低語,眼神望向遠方,思緒回到國小五年級的夏天:熾烈的陽光下,少年的球衣早被汗水濕透,練習揮棒的動作卻從未慢下分毫。

 「棒球訓練的時間很長、量又很大,但從中養成的刻苦耐勞,會內化成我面對任何困難時很有利的抗壓性。」提及選手時期的成長,他這麼說。

 雲淡風輕的語氣下,是曾經咬緊牙關的堅持,而今,王清欉堅毅的神情,一如當年。

 但面對漫長的訓練,器材問題仍增添不少艱辛,「你們大概很難體會,我們練習幾乎沒有真正的球棒,偶爾有打斷的,那就把它斷的地方再重組、或是加強一下。」匱乏讓王清欉學會感恩惜福,也加倍重視每次上場的機會。全神貫注的參與,更培養出他臨危不亂的處事態度,「畢竟球場上瞬息萬變,千分之一秒,你就要果斷地做出決定。」回顧從棒球中得到的成長,王清欉上揚的嘴角帶點感慨,也是他苦盡甘來的證明。1973到1977年間,他兩度代表台灣獲得世界盃冠軍,「當時自己期望的,後來自己也做到了。」閃爍著光輝的瞳孔寫滿自豪,當初為國爭光的夢想終於實現。一次次光榮戰績,不僅讓王清欉學會團體中「既競爭又合作」的互動本質,也奠定了他的體壇盛名,屬於王清欉的傳奇,就此寫下。

峰迴路轉 從紅土踏上杏壇

 但王清欉看似前途無量的選手生涯,卻在高中那年戛然而止。

 高中短短幾年間,接連遭逢手臂受傷和身高問題,讓王清欉從雲端跌落,「升上高中後,手臂過度訓練,五十公尺就投不到了,當下對我來講打擊很大,後來又發現同學都長高,我沒有長高。」驟然黯淡的雙眸裡,是王清欉難掩的失落,他無奈地笑了笑,微啞的嗓音中,藏著一道隱隱作痛的傷疤。

 是什麼讓王清欉走出選手夢碎的絕望?是一份乾淨而純粹的銘謝之意。

 「我能夠有今天,都是因為棒球。」他重重地點了點頭,目光柔和而堅定。感恩的心指引他回報體壇,即使不能走上職棒一途,王清欉仍不放棄用其他方式為棒球付出,「後來我開始想,不能做棒球(選手),我可以做什麼?於是我就立志,我要當老師。」

 其實,王清欉種種想回饋棒球的心,源自他兒時的一段故事。

 來自鄉下的王清欉,從小家境並不好,同學人手一雙、看似平凡的的棒球專用鞋,卻仍讓他急得發愁,幸好,一雙陌生的手將他從困境中救出。王清欉語帶感慨地回憶,當時海東國小一名長期關注棒球的善心人士,主動贈予他一雙釘鞋,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我後來有回去,想好好謝謝他,可是他已經不在了。」回報不了善心人士的遺憾,轉化成回饋棒球文化的動力。於是,曾經的體壇好手,就這樣毅然轉戰教職。1987年8月,王清欉來到政大教書,但棒球明星的身份,卻讓他遭遇不少困難。

欲打破體育污名 鐵漢教練的棒球柔情

 1996年中華職棒爆發假球案,當時,不只是球員與球迷信任受創,還有社會對棒球的觀感——王清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成長的。他認為這多是因教練過度訓練球員,卻忽略最重要拒絕誘惑、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當時,社會上就出現「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嘲諷體育人的說法。

 「雖然別人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在用詞上還是會感受到那個(刻板印象的)意思。」來到政大教書後,王清欉發現體育人還是不被理解。令他最失望的,就是教授不瞭解體育生的成長背景,還以「齊頭式平等」的方式要求他們的學業成績要與一般生相同。

 「今天你用同樣的學科標準來要求運動績優生,那是不是也要用同樣的運動成就去要求一般生,不然那個立足點就不一樣了。」王清欉語帶憤慨,同時也展現了想打破體育生污名的雄心壯志。

 除了幫運動績優生爭取權益外,王清欉也會幫他們安排課業輔導,「不然一定不可能跟得上。」王清從承認體育生以前花在課業上的時間較少,但他極力想要翻轉劣勢。

 「現在整個台灣運動普遍發達,」王清欉目光炯炯地說:「社會上幾個指標性的人物都起來了,大家就覺得運動不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尤其是頂尖選手。」經過反覆溝通後,現在大部分教授都能理解一般生與體育生的差異性,王清欉心中的大石已然放下 。

 為了讓球員不能只會打球,王清欉對於球員態度與成績十分要求。

 以選校隊隊長為例,「球技當然重要,」前任隊長黃俊瑋卻話鋒一轉、緊接著說:「但成績跟態度也是王老師選隊長的考量點。」他提及,王清欉除了希望球員能一起進步外,對球員也視如己出,每學期定期關心球員課業與人際關係,笑稱「如果被當太多或是必修被當,(他)就會去關心一下。」

 比教練做得更多,王清欉在多名校隊球員的描述中,總是像對待、關心自己的小孩一般,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另名校棒教練、與王清欉共事多年的謝啟豪提到,球員犯錯時,「為了不要影響球員的心情,王老師會以叮嚀代替責罵。」換作其他棒球教練,早就對球員直接開罵。

 校隊練習或壘球課時,時常會看到王清欉彎著腰、幫學生錄影的身影。多名校隊球員受訪時皆提到,過去豐富的打擊經驗,讓王清欉總是能對症下藥,一眼看出球員的壞習慣或癥結點。為了讓球員瞭解自身打擊姿勢的問題,王清欉更自願幫忙錄影並親自示範,讓學生能快速進步。

 校隊寒暑假移地訓練時,王清欉會規定回宿時間,不讓他們在外頭逗留太久;球員穿上球衣或出外比賽時,不能大小聲、罵髒話的規定也是他訂下來的。王清欉在秩序與禮節方面有嚴格的種種規定,營造了球隊注重禮節的氛圍,球員也都會配合,讓他們在球隊不只學到球技,也學到做人處事的態度。

 對球員視如己出的王清欉,也十分注重與他們之間的溝通。「高中教練不會理你,覺得你才打幾年而已,幹嘛要參考你的想法。」隊長江維祥認為,王清欉比其他教練願意傾聽球員的想法,「王老師會跟我們討論,如果他也覺得比較好就會採用。」王清欉與校隊間的感情像師生、也像朋友,讓球隊的感情非常融洽且緊密。

 王清欉對球員的種種付出,校隊人都在看在眼裡。黃俊瑋原先並無打球經驗,而是修習棒球課時被王清欉挖角,後更成為校隊主力。校隊球員選拔的測試會,王清欉也展現敏銳的觀察力,一眼便能辨明選手的臂上舊傷。

 就任校棒教練多年,王清欉也從中持續磨練自身的觀察力,「(這些)都是受棒球訓練的過程中學到的。」王清欉自豪地說,眼中充滿對棒球的感謝。

 因「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大眾觀感,王清欉曾感到失落且憤慨。他穿上教練鞋,開創屬於他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始終不忘回饋之心,30多年來,在培育體壇新血之路從未缺席。

日常囈語 念念皆繫棒球

 如今,除了褪去體壇明星的光環,王清欉也卸下行政職的重擔,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光,但那份對棒球的熱愛仍在他血液中持續流淌,浸潤過生活的每時每刻。

 說到日本,你會想到什麼?雄偉壯麗的富士山?典雅高貴的藝伎?對王清欉來說,答案是名古屋的棒球場。

 「踏上(人工)草皮的時候,心裡是很感動的,(因為)很軟,你就知道他們對設備的用心。」提及最難忘的旅遊經驗,王清欉的回答仍和體育經歷息息相關,對於日本在棒球文化上的尊重,他心中滿是感嘆與敬佩。

 「(日本)球員進場時都會敬禮、離開會場,都會把場地整理整齊,很值得我們學習。」王清欉邊說,邊將手指向紅土場邊的耙子,他眼中有著不容忽視的認真,「所以我也會要求他們(校棒球員)要把場地弄乾淨。」言語間,仿佛看見當年那個嚴以律己的中華隊少年。

 平時,王清欉也會收看電視台轉播的日本職棒,但和一般激動吶喊的球迷不同,電視機前的王清欉,神情總帶上一絲認真,彷彿審視著自己帶領的球隊,原來,即使面對閒暇時的娛樂,王清欉仍會從中分析球場戰略。

 「前幾天,火腿對上軟銀,軟銀一三壘有人,結果教練下達假強迫取分、真盜壘的戰術,這個通常是大學乙組球隊會用的,沒想到他們職棒也用。」他神采奕奕地分享。

 分析賽事時的意外收穫,更是王清欉樂此不疲的最大動力,或許對他來說,棒球本身就是一個解不完的地圖,永遠都有「發現新大陸」的驚喜,值得探索與期待。

 現在,長年投身棒球文化的王清欉,希望加倍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在前任中信兄弟總教練謝長亨的邀請下,王清欉開始協助推動「幼兒棒球協會」,期望將棒球推廣給6到9歲的兒童。「因為以前少棒大概都是9到12歲在打,啊這個部分(6到9歲)比較少。」將棒球教育普及至該年齡層,擴展國內棒球教育規模,是現階段的王清欉,想繼續為棒球做的事。

滾滾球衣傷痕 煉成堅忍一生

 11歲那年拿起球棒以後,王清欉始終在紅土場上前行。曾經,生理限制的挫折讓他迷失方向。但最終,對棒球的情感匯聚成牢不可破的堅持,讓他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與輝煌,不知不覺,已經數十載。

 如果這麼辛苦,為什麼不放棄?

 「因為棒球,是我的最愛。」王清欉一臉羞赧地說,如同回到當年初識棒球的小男孩,掛著滿足的笑容,眼裡有著千言萬語訴不盡的柔情與感激,「謝謝你們,讓我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故事。」此時此刻,過去種種化作一句簡單卻樸實的告白,那是王清欉最想對棒球說的話,也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即使曾因不夠周全的選擇而身陷爭議,王清欉依然試著從紛擾中重新站起來,努力成為一個稱職的教育者,每一個看似保守、實則謹慎的步伐,都是為了更踏實地描繪棒球教育的藍圖、傳承棒球文化的精神與感動。如今,回饋的心支撐他走到這裡,但王清欉的紅土之行還沒結束,繼續執教、繼續精進自我,這是他對自己永不停歇的承諾。從曾經的體壇巨星,到現在投身杏壇,王清欉的堅持,始終如一。

記者/林亭、邱亭珊、徐湘芸
編輯/周慈萱、徐華建、林昱辰、徐湘芸
攝影/江張源、鄭聿庭、林亭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