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於2006年制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我國則在2014年訂定並發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以維護身心障礙者在社會、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層面的權益。隨著法規與相關政策的制定與推行,全台各大校園建設無障礙環境已行之有年,法律也明訂:「學校須依身心障礙學生需要,提供無障礙環境。」
政大在經費與空間的多重考量下,陸續增設了廁所、坡道、電梯等無障礙設施;然而,至今仍存在許多未經改善的問題,甚至在改善後,因不符合真實需求而遭閒置。《特殊教育法》第十八條規定:「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之精神。」政大校內所提供的無障礙設施真的符合身障者的需求嗎?身障者在學校遇到什麼樣的障礙?校方的回應和相關措施又是如何呢?
空間設計小細節 不易察覺的障礙來源
哲學系重度視障生蔡孟毅表示,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樓梯」,對視覺障礙者、輪椅使用者以及懼高症患者的行動而言,相當不理想──有正常視力的人可能難以想像,不過對於視力薄弱的視障生來說,樓梯每道階層的界線其實非常地模糊、難以分辨。為了讓樓梯的邊線更容易被辨識,就需要加裝顯眼的黃色邊條設計,校內許多樓梯原先並未加裝黃色邊條,而現有的黃色邊條也大多是經由蔡孟毅爭取過後,校方才同意增設的。

蔡孟毅也提到,校方的施工成果並不完全符合他起先的預期:「中正圖書館大門口的銀色邊條,我很後悔當初說只要反光的顏色就好,沒想到他們漆出來是灰色的,比較不明顯。」他表示,校方認為只依據踩踏時的觸感差異,視障生便得以識別樓梯邊界,因此排斥使用較不美觀的黃色,但對視障生、輪椅使用者、懼高症患者而言,邊條顏色是否足夠顯眼,其實有著很大的差別。
「我們身障者下樓梯其實很依賴下半部視野,但在看不到黑(深)色邊條的情況下,看到的樓梯其實完全都是黑色的。」法律系肢障生紀同學也提到,樓梯邊條的顏色選擇,對身障者來說相當重要,若邊條顏色不夠明顯,就很容易導致意外發生,他自己及一名使用輪椅的友人,都曾因此發生跌落樓梯的事故,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且對身障學生而言,校內的「障礙」,並不僅止於樓梯邊條。蔡孟毅提到,校園公車站牌的跑馬燈掛得過高,會使視障同學看不清楚上面的內容;而紀同學也表示,資訊大樓教室前的門檻,常使得他的輪椅無法順利通過──在校園當中,這些一般學生甚少留意到的細節,在在造成身障學生們的諸多不便。


被忽視的困難 暗藏阻礙的校園生活
教育系視障生許家敏說明,為了降低行動的風險,她在剛到一個新環境時,必須仰賴家人從旁協助,或是請專業人員帶她進行「定向」訓練。專業人員會在勘查校園附近的地形後,為許家敏設計出安全、好走的路線,再教導她如何運用導盲杖提供的聽覺和觸覺輔助,以及地圖APP提供的資訊,適應周遭環境。

已完全失去視力的許家敏,平時以導盲杖作為行動的輔具,杖頭作為觸覺的延伸,讓她能夠更清楚地感知到路面狀況。「要擁有自由行動的權利,我就要提高安全意識,不能讓自己有危險。」即使許家敏本身小心謹慎,也經過專業老師的訓練,但在政大校園中,她仍遭遇導盲杖被路過同學踩彎的意外。她回憶道,那次很幸運地沒有傷到杖頭,否則她的行動能力也會因此大受影響。

許家敏提及,剛開始住宿時,儘管她對宿舍內部的環境配置記得很清楚,然而出了校門後,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在剛入學的那陣子,她還是得請媽媽在假日北上,帶她逐一認識附近的環境,錄製沿途會經過的餐廳、商店和街道等。「媽媽來的那一兩個月,我那時候情緒很不好,會對她不好,想起來我覺得滿抱歉的。」她坦言。
校園之內、教室之外 身障生的難解課題
除了活動上的不便,在教室內也有許多視障生必須克服的困難──許家敏因為全盲的關係,考試需要使用電腦輔助,也得將教科書掃描成電子檔,以便在電腦上閱讀;但是,若遇到無法將教材掃描成電子檔的課程,她便得額外請求教授在課前提供簡報檔,或重點整理的筆記,來作為替代方案。

同樣是視障生的蔡孟毅,在課堂上會使用擴視機與單筒望遠鏡來輔助視力。然而,跟黑板與投影片相比,白板的對比度較弱、且反光嚴重,如果教授使用白板教學,無論用再大的擴視機或單筒望遠鏡,視障生的學習效果都會受到影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蔡孟毅曾向資源教室申請筆記抄寫員的協助。不過由於人力有限,資源教室通常傾向將抄寫員的員額,優先分配給課程板書量較多的法律系、會計系及應數系學生,因此申請並不容易成功。除此之外,他舉例,過去曾因為抄寫員使用淺色鉛筆和牛皮色的紙抄寫板書,導致他難以閱讀筆記。個別抄寫員的做法不同,讓蔡孟毅得花費更多心力磨合與適應。
另外,蔡孟毅也提及,政大雖已提供擴視機輔具和抄寫員等協助,但尚未能提供錄製有聲書的相關資源。因此,他會在寒暑假預先確認好課程讀物,並交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有聲書圖書館,錄製成有聲書,以免因大量閱讀文獻而用眼過度,造成視力退化加速。
在課堂學習上,聽障學生同樣會遇到困難。法律系聽障生王士愷表示,空曠的教室容易產生回音干擾,使助聽器無法完全發揮功效,「回音是前後的聲音重疊在一起,一般人分得出來,我的機器沒辦法分辨,類似於同一時間聽到兩個人在講話,會很奇怪。」因此,當回音產生時,他便需要往前坐,或請授課老師另外配戴FM訊號的發射器,讓老師的麥克風聲音不必藉由空氣傳播,而是能直接透過專屬的無線電頻道,清晰地傳到他耳朵配戴的接收器當中。
但王士愷也說明,使用FM輔具,需要向政大資源中心提出申請。經過臺北市政府社會局、高雄啟聰學校等機構的行政處理流程後,大約會耗費三、四個月的時間,資源中心最後才能將輔具送達他手中。王士愷提到,上學期還沒拿到輔具時,他就無法請老師在上課時協助使用。
同樣地,對於肢障生而言,學習的路上其實也充滿了許多障礙──長期使用輪椅的紀同學便舉例,上課地點是否有配置無障礙設施,是他選課時的重要考量。這樣子的條件,卻也大大地限縮了他的學習範圍──像是大智樓和大仁樓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而大勇樓的坡道只能抵達二樓,且三棟大樓都沒有裝設電梯,所以,他便需要盡可能地避免修習開設於這三棟大樓的課程。

無奈的是,法律系許多必修課就開在大勇樓,紀同學曾在冒險徒步下樓時,踩空並拉傷左手,至今仍在復原當中。「他們很常給我的回覆是沒錢、沒經費、工程施作困難。」事發前,紀同學就曾多次反應校園坡道和教室大門空間不足的問題,但直到意外發生後,法律系的系主任出面和總務長反應,改善工程才立刻開始。「本來跟我說沒錢,忽然間就有錢了!」對此紀同學認為,行政單位的疲態是政大無障礙環境持續不友善的主因之一。
小從黑板與白板之間反光性的差異,大到無障礙設施不足,一般大眾若沒有特別留心身障學生的處境,並不會意識到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碎需求,與複雜多元的難題。但是,作為處理相關問題的各行政處室,在發現身障學生面臨困境時,是否能確實回應他們的需求?而在校園無障礙環境落實及安全空間推動的課題上,校方又應做出哪些改善?

無障礙校園欠缺整體規劃 改善之路仍漫長
在政大,身心健康中心裡的資源教室負責輔導、協助身心障礙學生適應校園生活。資源教室社工師張文妮說明,資源教室的日常工作,包含關懷身心障礙學生的狀況,協助他們向政府、社會單位申請各項輔具等。為因應不同學生的需求,資源教室也有聽打員及筆記抄寫員等協助機制。張文妮說明:「我們會定期招募我們的助理人員,不過目前人力原則上足夠與同學溝通需求。」
「同學來到這邊上課、上學,是他的就學權益,我們不希望同學因為身心障礙的狀況,使他的權益受到影響。」張文妮強調,資源教室不只為課堂裡外的校園生活提供必要服務,也幫助學生向校方傳達未受關注的需求。藉由資源中心的協助,張文妮期望校園的學習環境變得更加友善,使身心障礙同學在修課時不須顧慮外在因素,與其他同學享有平等的權益。

資源教室雖已提供許多輔助措施與協助,但校園中依然有許多需求,只能在每年舉行兩次的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議上,向總務處提出。張文妮說明,資源教室雖然是面對學生需求的首要處室,但卻沒有充足「資源」獨力解決問題。因此,她期望學生在遇到相關問題時,除了向資源教室反映,也可以同時申報總務處,讓校方真正體認到學生的訴求,做出實際改善。
目前政大校園中,有許多大樓因建物過於老舊,無法進行無障礙設施改善工程。即便針對需求進行個別改善或是增設,能在短時間內看見成果。

「學校其實在行政方面,也存在著許多阻礙。」總務處營繕組技士張一之表示,除了建物老舊等因素外,政大無障礙設施無法及時進行改善的原因,可能也來自於行政單位的分工──校內無障礙設施的處理流程,從調查需求、規劃改善、申請預算,到最後的實際執行,需經歷至少三個處室的行政流程。程序的耗時、以及各處室考量的差異,皆是無障礙設施改善計劃一再延宕、遭到忽視的原因。

資源教室雖已從輔助措施減少身心障礙學生的不便,但仍有許多困難,需要校方實際改善硬體設備才能解決。然而,政大面臨著建築物先天限制、行政程序耗時、實際改善不足,甚至是改善不符合需求等多項問題,離真正達成無障礙校園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實踐平等的下一步──
消弭受教權益隔閡 落實通用校園藍圖

蔡孟毅說,政大申請人力資源協助的流程十分繁瑣,「有需要什麼協助,大多都要填專門的申請書,還要給資源教室審核。」由於政大能夠提供的人力資源相對較少、且申請繁複,導致身障學生的需求無法立即得到滿足,進而影響學習上的表現與體驗。他也補充,其他大學會有學伴資源,由另一位同學提供身障學生日常上的協助,而政大卻是傾向依照不同需求解決個別的問題。
當身障學生遇上困難而有所需求時,除了特定申請流程耗時,有時更需要自行到處室協商。蔡孟毅提及,因資訊大樓目前沒有電梯,所以他當初與相關部門協商,若需要前往資訊大樓二、三樓時,可以由工讀生或保全協助解除電算中心的警戒門,以便乘坐電梯到達目標樓層。即便如此,仍發生過保全忘記解除警戒,使警報器大響的狀況,而當課堂結束時,保全則以警報器損壞為由,拒絕協助蔡孟毅通過警戒門搭乘電梯,並要求他:「自己想辦法。」
「明明是他的問題,他卻不承認,為什麼好像是我要來受罪一樣,我就覺得很委屈。」蔡孟毅表示,這些不理解與不友善,都是身障生所面對的困難,即使他已經與處室協商,仍會發生因警報器壞掉,而不能搭電梯的問題。
兼顧全體師生權益 無障礙服務難面面俱到
吳崇維補充,資源教室會根據同學整學期的課程規劃,在第一階段選課後,與教務處、系上協調溝通,商量好合適的教室。但若遇上加簽,老師增加課堂人數上限,便難以顧全大局。談及公平與權衡的兩難,心理師陳正嘉也舉例:「綜院的電梯本來會有語音引導同學進去,但教室離電梯很近的時候會(對課程)蠻有影響的,就變成這很兩難。
當身障學生遇上困難而有所需求時,除了特定申請流程耗時,有時更需要到處室協商。對此,張文妮解釋,申請流程與評估是為了確保每一位同學實質上的公平性,就所提供相關專業服務而言,由於相關專業資源有限,資源教室會根據身心障礙學生的年齡、需求、可能成效等進行評估, 提供有特殊需要學生較多的時數服務,而非形式上提供每位學生極少數而無成效的直接服務。
其中輔助設施也會依照需求量,以及各方的建議進行增刪,張文妮也提到,建築物與校園建設的規劃雖有未竟之處,不過皆有符合當年度法規,而資源教室也會在彙整同學新的需求後告知總務處。
「但大型工程需要符合教育部的需求來申請補助款。」張文妮轉述總務處在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上的說明,學校曾在去年申請補助但未通過,今年再此提出申請後,補助款才有著落,她說明:「這些行政流程有些時候是要經過好幾個月,所以我現在才能告訴你通過了。」
因此,資源教室也會事先幫同學做心理建設,幫助同學在遭遇無法預期的困難時,能更妥善地解決問題。面對身障生日常難解的課題,陳正嘉提及,資源教室提供給同學的配套,並非單一管道,社工師與心理師會與同學討論、評估出最合適的解方,他舉例:「有些輔具的申請需要較長的流程,申請到時,課堂進度也上完了,我們會建議同學使用B方法。」
雖然資源教室較難掌握學生的個別狀況,但當同學願意主動提出需求,資源教室也會即時做出調整、檢討。「我覺得我們還是在訓練學生溝通的能力,會希望他們跟任課老師或身邊的人主動提出需求。」陳正嘉指出,資源教室傾向從讓同學先主動執行,再從背後提供協助,擴充彈性與可能性。
「他(同學)願意使用服務的話,我們會先用比較快、適合當時情況的方式先幫忙,雖無法立即得到最滿意的解方,但問題本身會被解決。」張文妮說道,資源教室在給出服務後,仍會持續追蹤同學的使用狀況。「我們會根據同學最理想的狀態改善,但我們進一步會想要跟學生討論的事情是:『你未來在外面遇到這個環境之後,要怎麼去應對。』」張文妮強調。

建造無障礙校園並非一蹴可幾,在校園整體規劃過程中,政大身障學生長久以來所面對的困難很容易被忽視。若能在前端空間規劃上即著重通用設計原則,並持續透過軟硬體之間的配合,彌補空間設計上的不足,就能最大程度上地保障每一個人平等的權益,攜手創造一個更完善的「無障礙」校園。
從心出發 助身障生邁向下一哩路
「我們資源教室就是協助同學在出社會前適應這個環境,這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的理念。」陳正嘉坦言,資源教室的老師並不會干預太多同學的決定,或給予包山包海的幫助,因為老師們都希望學生在嘗試過程中,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並明白未來要面對的社會,或許是比現在的大學生活更加複雜。
資源教室雖然會盡力處理同學所有的問題,但他們也希望同學能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解決途徑,其實不一定永遠都能滿足同學的想像,「同學在開始學著獨立之外,老師與家長也要學著放手,這樣才能協助同學適應大學生活和一般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陳正嘉認真地說道。
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賴香伶則說明,為保障身障學生的受教權,教育局目前已核定35所大專院校,提供改善校內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其中,「U-CAT」網站(註:台灣大專院校無障礙校園地圖)也預計於今(2022)年的上半年開放使用。網站啟用後,將提供迅速查詢校園無障礙設施位置的功能。
賴香伶認為,校園中的無障礙設施應採「通用設計」──所謂的通用設計,強調設計包容力、建立友善環境,來消弭弱勢族群與一般人的隔閡,不論男女老幼或是身障人士,皆能快速上手,共創平等的校園行動環境。
建造無障礙校園並非一蹴可幾,在校園整體規劃過程中,政大身障學生長久以來所面對的困難很容易被忽視。若能在前端空間規劃上即著重通用設計原則,並持續透過軟硬體之間的配合,彌補空間設計上的不足,就能最大程度上地保障每一個人平等的權益,攜手創造一個更完善的「無障礙」校園。
記者/王華琳、張瑀曦、劉沐恩、李元熙、王穎琳、江 昇、葉晉嘉、程 心、何 予
攝影/吳珮甄、于子玹、范氏玉欣、 何 予
編輯/黃子瑒、黃暐哲、余積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