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他方——都市原住民的尋根之路

 「我害怕穿那樣的族服,因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長這樣,要怎麼穿,有什麼樣的故事。對我來說,他沒有文化的重量,我不要穿那樣的族服。」來自泰雅族的黃昱正站在台上,訴說著自身與族服的故事。族服,不只是一件普通的服飾,更是原住民族「尋根」之路的鑰匙,多少原住民自小離開部落,在漢人的教育體制下成長,過程中,他們或遺失了族群文化,或對自身的族群認同感到困惑,在這一團團的迷霧中,究竟他們想說的什麼?

 「你覺得我到底要怎麼回部落?」太魯閣族的林夢祖說,曾有個學弟如此問她。對於都市原住民來說,尋根並不容易,族語、族服,這些維繫文化認同的事物對他們十分陌生。

 「當你被說是原住民的時候,你又了解你的文化多少?」林夢祖對自己都市原住民的身份,提出了這樣的反思。即使政府推動族語認證,試圖使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但長期生活的斷裂,豈是如此容易就能填補?都市原住民究竟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族群認同?

 在政大也有許多的原住民學生,他們都有著獨特的成長故事,並在都市生活中,堅定自身的族群認同、尋回自己的根本。

族語斷層危機 文化傳承陷困境

 語言是人們慣用的族群辨認指標。不只是不同原住民族,連同不同部落的族語都會有差別,黃昱認為去學族語才可以傳承部落中較生活化的說法,「因為文化很多東西不能用中文解釋,但族語可以讓你知道、體會它。」

 然而,現今許多原住民面臨學習與傳承族語的困難。隨著部落的漢化,族語的意義越來越不被人們所重視。江孟展提到,自己曾被部落中的原住民小孩問說:「哥哥,為什麼我們要有族語名字?有漢語名字不就好了嗎?」

 「族語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前搭蘆灣社社長葉王靖感慨地說,當他回到部落也以國語跟同齡的朋友聊天,因為大家從小的教育環境一路上來都是講國語。他父母也因為自小離開部落,完全不會說族語,可以說是「失根的一代」。

 張勻的爸爸過去在部落會講族語,然他後來為了謀生而到外面工作,就漸漸遺忘了如何說族語。張勻表示,時代背景不一樣,上一輩在部落長大,所以「他們不會特別覺得要學習自己的文化,謀生都有困難了,無法再去追求傳承族語這件事。」

 現今離開部落讀書的原住民學生,在慣用國語的環境裡,學習族語並不容易。曾嘗試自學族語的張勻就表示,因為能和她用族語對話的人很少,儘管小時候學過族語,現在使用上還是會有困難。

 有些學校會開設族語課,但黃昱提到自己國小族語課時,學校沒有族語老師,只是把族語相近的原住民學生集中起來,一起使用網路資源學族語,學習成效不高。「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網站資源也不多。」江宇軒說,現在學族語能取得的資源與管道很有限,就算他想學也很困難。

 而今不少原住民開始學習族語的契機是為了「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以下簡稱族語認證),林夢祖就談到,她原先沒有特別想接觸族語,但為了去考族語認證,在國中跟高中都有去學族語。現在同時學習第二外語的她說:「要不要學族語是自己的選擇。」

 「族語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的目標。」江孟展說,但是很多原住民都只是把族語檢定當工具,學了族語並沒有增進他們認同其中的文化。黃昱對族語檢定的看法則較為樂觀:「至少(族語)檢定是個開頭。」他認為,因為青少年還沒了解他們學習族語的原因,所以族語檢定在現在還是必要的,能給他們接觸族語的機會,那就是很好的效益。

 現在有些政大原住民學生會參加母語歌唱比賽,在搭蘆灣社一起練習不同部落的族語歌曲,也有人會主動修習台北各校開設的族語課程,儘管生活在以國語為主的溝通環境下,學習族語不易,但他們依舊堅定接觸族語文化,是為了能更接近他們所認同的部落。

族服維繫族群認同 誤用現象盼嚴謹檢視

「我覺得族服跟認同是一起的,」江宇軒表示:「如果我從小在部落長大,我不會叫它族服,我會叫它衣服,因為穿族服(在部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對原住民族來說,族服維繫著族群認同,是在他們的文化裡看似日常卻具有重要意義的存在。

「以前也是覺得穿族服很帥啊,」但江宇軒在聽過朋友的想法後,這樣的心態便有了扭轉。「會覺得說要穿應該是要有意義的,而不是因為想拍照留念才穿。」黃昱也認為,在不了解自己部落傳統族服的情況下,如不清楚服飾的樣貌,或不明白顏色、織工以及背後代表的文化意義,便不敢隨意穿上去,「我真的把它放在身上的話,就跟我隨便穿一件衣服沒有差別,但應該是要了解它背後的故事才能穿上去。」黃昱強調,著族服者自身必須瞭解其背後的文化涵義,才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正因如此,誤用族服的事件極易引起原住民族的反感。對此,江宇軒表示並不會將「誤用」直接歸因於社會不尊重原民文化,他說:「在不尊重之前是無知,我是採取『溝通不成才生氣』。」他認為大眾沒有付出心力去理解才會發生誤解、誤用的情形。江宇軒說,現在自己所處的大學環境是同溫層,每遇到歧視就會有人跳出來平反、解釋,但在校園之外,人們常下意識用既定觀點看待原住民。儘管社會上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無所不在,但他會嘗試為大眾逐一釐清、解答,而不只是一味的謾罵。

江孟展也表示,當遇到族服爭議時,他會先詢問服飾的來源。「如果是其他部落來的,我就會給予尊重,但如果是從服裝公司借來的,那就真的應該要再進一步確認。」他提到自己曾拍下電視上出現的泰雅族服給部落長輩,「老人家們也覺得很好笑,因為根本就沒有這種泰雅服飾。」江孟展說,原住民族服長期以錯誤的形式被展現,不僅是對文化的不尊重,也扭曲了大眾對族服的認知。

張勻對「誤用」則採更寬容的態度:「遇到族服爭議時,當然一定會生氣,但更重要的是互相學習,我覺得這是一個彼此瞭解的機會。」她說,只要大眾不是以惡劣、反彈的態度拒絕與原住民族溝通,她都會感謝這個機會,「如果他們今天沒有選擇這項表演,就不會穿錯,我們也不會因為他們穿錯而有契機表達我們的想法。」

黃昱則非常強調對族服的尊重以及最初的文化意義,如他所說,平時搭蘆灣社受邀出席活動時,並不接受外界使用「表演」這個用詞,而是認為「這件事是在帶來祝福」,如搭蘆灣社參加母語歌唱大賽並非在展演,而是在回溯文化。他也對某些活動誤用原民服飾感到憤怒,「對於你不知道的東西,為什麼不去學習怎麼做這件事情?都要等到用錯再檢討,這樣是不可以的。」

他解釋,如果顧及了活動的所有細節,卻忘了尊重另一個族群,那對彼此都是傷害,「不了解一件事情就拿來用,那就是在消費,要尊重文化本身,你可以不了解,但不能不尊重。」

踏出教室 走入原民運動現場

「我把部落的議題帶回台北,也把台北的議題帶回部落,產生連結。」葉王靖說,長期投入原民議題讓他體認到,只有先回到部落學習,講出來的話才會厚實、有底蘊;若欠缺回部落的經驗,便難以用整個文化的方式去思考與回應。

黃昱則提及搭蘆灣社每年為展演所做出的準備,「我們社團會回部落田調(田野調查),回來做一個表演給大家看。去年就是演一個劇,讓大家知道現在的都市原住民都遇到甚麼樣的問題。」黃昱回憶,那次劇情內容跟自己的故事蠻像的,「都是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直到有一天才發現很多部落的東西都不見了,因為沒有人去問。」 

對原民議題的關心與行動,不僅僅實踐於校園當中,還有一群政大的原住民青年決定走上街頭,表達自己對原民政策的訴求;另外,也有人在反思議題後,將思考的果實帶回部落。

回憶起去年2月因「傳統領域劃設不公」引發原住民的抗議,葉王靖說:「我自己有帶搭蘆灣社上凱道。那時候沒事的話,我也會一直待在那裏。」與他同行的江孟展也提到:「我們一起在上百人的凱道上跳舞,為的就是支持前輩們的行動。」當時,還只是大一新生的林夢祖也參與了這次社會運動,並在凱道上與社運發起人一同討論,「正是因為那一次的參與,讓我對原民議題有了長期投入。」她坦白。

此外,林夢祖也提到了去年11月爆發的「反亞泥,封路守護山林家園」行動,她表示,抗議當時她恰巧回花蓮老家,路上會經過亞泥採礦場,「附近有紅布條,其實附近的居民還是有人支持亞泥。」林夢祖無奈地說:「亞泥對他們來說是他們的生計。」  

面對部落長期受政府壓迫的現況,張勻有些感慨地說道:「我告訴阿公阿嬤什麼政府的法案通過時,他們老人家都會很消極。」她解釋,因為老人家從小就是受壓迫的那一方,所以總是覺得自己無力改變,「但當我告訴他們社會其實沒有像以前那麼慘時,他們其實會很開心,」張勻邊說明邊補充:「很多事部落的人其實都不知道,都是法案推動後,部落才開始被迫改變。所以凱道上的人們在做的就是關注並爭取自己的東西。」

原民青年的告白 談部落的再定位

「我該回去部落嗎?」,這幾乎是所有北上求學的原住民青年心中曾浮現過的問題。對他們而言,部落既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分,更是他們思索未來時無可迴避的羈絆。

「我自己也是想回去(部落)做一點事。」江孟展篤定地說,由於長期跟隨民族系教授官大偉在各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他發現:「其實許多部落的智慧並不是沒用,只是沒有好好善用。」他說明,如部落會在許多土石崩塌處,採用加強種樹的傳統方法改善土地環境。「我希望自己可以再多知道一些這方面的應用。」江孟展期許自己能再研讀相關知識。

「我一定會回去,要去把以前的東西慢慢找回來不要讓它流失掉。」黃昱表示,但他不急著回去,因為自己從小在都市長大也已經習慣這裡的生活,「當你真正遇到很重要的事情才會回來找你的文化。」黃昱說,部落裡很多事物都在流逝,如果他們這代不去傳承,傳統文化就會從此消失。 

「其實我們部落的年輕人為了生計,出走得都很嚴重。」林夢祖說明:「雖然目前的我不會回部落生活,但媽媽在那邊養老,我還是會常回去。」張勻則是站在部落的立場反思:「現在的我回部落幫助不大,待在台北,我反而可以接收到很多原民議題相關的事。」

與張勻的觀點相似,葉王靖也回應:「回去部落是一個很美好的想像,可是若不能幫助(部落)更多的話,那回去對我來講就沒有意義了。」他點出青年回部落生活,往往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而是攸關整個家族對未來的規劃,「與其說回去,不如說怎麼繼續跟部落產生連結,繼續對部落真正的幫忙。」葉王靖強調,回去部落並不似表面上那樣簡單。

漫漫尋根路

 即使與部落血脈相連,長期遠離部落生活已讓都市原住民對傳統文化變得陌生。然而,林夢祖說:「了解文化這件事永遠都不會嫌晚。」穿回傳統的族服、找回自己的族名、尋回部落的族語,如同葉王靖所說:「要追尋認同就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也是我願意的。」只有在深入瞭解文化後,原住民才能尋回自己的根。

記者/蔣濬浩、周經綸、萬巧蓉
攝影/鄭宗祐、林傑立
編輯/傅婧文、楊姝姍、杜芸、江宇軒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