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打開母語課本──追溯民族根源 重拾母語獨特價值

去年九月,政大第215次校務會議通過了《國立政治大學國家語言振興暨授課補助辦法》(下稱《政大國語補助辦法》)草案,並交付委員會討論實施辦法。此辦法通過後,教授母語相關課程的老師將獲得來自校方的補助。母語是延續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精髓,國家語言振興辦法能為政大母語教育的現況帶來什麼轉機?以人文領域聞名的政大,其對母語教育資源與母語使用環境的支持,實際上又是否充分呢?

課程零散、資源不足 母語教育未受重視

政大一向被視為人文社會領域中的頂尖大學,校內除了擁有十分多樣化的外語教育資源,也為因應政府的雙語國家政策,開設了數門全英語授課學程(ETP)。然而,政大在積極透過英語授課來「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校方提供的母語資源與環境,卻時常無法符合學生的需求。

政大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的所有課程中,台語相關課程僅3門、原住民語5門、客語更只有1門。而根據《學聲》此次的〈母語教育在政大〉問卷調查顯示,在75位填寫者當中,高達84%的學生認為政大的母語教育資源不夠充足,且不少同學在該問卷中反應「很少接觸到母語課程」,或是「只有在寢室跟室友或同鄉的偶爾私下對話使用台語」。

進一步分析〈母語教育在政大〉問卷,想要學習客語和原住民語的學生各佔13.3%和10.7%,而想要學習台語的人則高達90.7%。雖然政大有極高比例的同學想學習台語,卻僅有8%的學生實際修過台語相關課程。另外,政大並沒有任何與台語相關的系所,也缺乏使用台語授課的課程,映證了校內母語資源不足的問題。

阿文二林智瀚提及:「政大的確有通識課程是研究台語的用字,但卻需要一些台語基礎,讓我感到有些可惜。」他說明,相較於政大其他的外文課程,例如擁有學年課的西班牙文、法文、日文等,校內的母語教學大多缺乏從基礎到進階的連貫性課程,使沒有基礎的學生難以參與其中。

「平時講母語的太少了,大家好像覺得母語都應該在家裡講。」中文碩一柯澤欽進一步補充:「希望校內能有活動推廣母語,讓大家覺得說母語是一件很自然、很光榮的一件事。」而這段話也間接點出,母語資源在大環境下頻頻處於弱勢,始終不被大學當作普遍的學科,校方也並未積極貫徹母語教育。

語言面臨世代斷層 文化傳承刻不容緩

「以前沒想到本土語言、國家語言要在課室裡面教,會想說『這不是你在家裡講、在家學就好?』但現在顯然家裡沒有辦法提供這個環境了。」開設客語通識課程「客家語言與文化」、並協助客家委員會建置客語語料庫的英語系教授賴惠玲認為,政大並不是不願開設母語課程,而是沒有意識到母語教育的急迫性。

賴惠玲以客語作為例子,說明近年的調查中顯示,客語使用族群的聽、說能力正大幅下降,三十歲以下使用者的客語能力更是呈現斷層的狀態,母語教育的急迫性顯然不容忽視。

相較於母語,台灣在英語教育政策的推動與規劃態度更為積極。教育部早在民國86年就施行九年一貫的英語教學,而鄉土教學到89年才有九年一貫的教學措施。王雅萍認為,因為教育政策長久以來來對母語的忽視,教育系統無法適時培養孩童使用本土語言的習慣,導致現今國家語言復振產生更大的困難。

前政大學生會學術部長劉亭妤對此表示,她自己就是母語斷層的一代:「我身為一個閩南人,可是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講,那這也會牽扯到連帶的文化傳承。」語言所教授蕭宇超則說明:「如果在家很少學習母語,現在你不講,那可能之後你的兒女也不會講,將來就會產生斷層。」他進一步解釋,語言本身其實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若語言的傳承產生中斷,便可能導致一個族群產生文化與身分的認同危機。

語言與民族共存亡 延續文化仍為當務之急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要了解民族文化,精熟其語言是必要的關卡,語言是文化、知識體系傳承很重要的載體,所以才有『語言滅,民族亡。』這句話。」對於民族學有多年研究的民族系教授王雅萍解釋,語言在民族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民族語言的流失,就等於文化的流失──民族語言與文化有著相對的關係,會一起茁壯、一起流失,因此保存母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說母語就是一種人權。」王雅萍以70年代鄉土文學運動時期的實際例子說明,當時台灣各個大學都有教授爭取以台語開課,像是成功大學醫學院的老師就曾用台語授課,讓學生能藉此學習如何解決與老年病患之間的語言隔閡,而台灣大學數學系的楊維哲教授也藉由用台語教授數學課,並自行編寫台語的數學教材,讓學生理解母語除了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也同樣能成為教學場域裡的溝通媒介。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時的政府在推行國語時是以多語進行的,譬如台語、客語,今天就不會是這個局面了。」賴惠玲說道。台灣因為過去的歷史,導致各族群語言的自然發展被阻礙,原本多樣的文化和語言特性,因此面臨了消滅及流失的危機。

王雅萍也提及,客語使用人口正以每年百分之一點一的速度在流失,現今年輕族群的母語能力大多也只能應付簡單的日常對話,無法用於演講、報告等較正式的場合,導致語言的使用逐漸開始產生世代斷層。而台語或原住民語雖然流失的速度不一,但也都處於相似的困境當中,因此,語言的傳承與保存,其實是刻不容緩的。

重拾身分認同 從復振瀕危語言做起

在當今政府正式正名的十六族原住民族中,總計有四十二個不同的族語語種,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嚴重流失、瀕臨滅絕的語言。台灣在2018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便希望提供更多元化的語言環境,改善語言危機、保持語言文化的多樣性。

「毀滅一個語言只要一個世代,搶救一個語言要三代的努力。」王雅萍表示,振興瀕危的語言雖不容易,卻並非不可能——她以2010年到紐西蘭考察的經驗說明,雖然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開始復振語言的時間相差不多,但因為毛利人對自我文化認同的堅持,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後,便成功復振毛利語。

近年,本土語言的保護行動,同樣是國際共同關心的議題——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表示維護與尊重世界多樣性的文化,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義務,而聯合國每五年也會通盤檢討各國在保護國家文化上所盡的努力。台灣為響應此宣言,2003年起也開始設立專案、專條等,透過接軌國際規範,希望進一步保護具有傳承危機的本土語言。

「多語言、多文化是國際的風潮,學習本土語言的人,也可以去學習國際語言。」王雅萍補充,在日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最本土的,往往就是最國際的,兩者並不衝突。她舉例說道:「台語與越南語是容易對口學習的兩種語言,都有聲調和羅馬拼音,所以越語相對會說台語的同學,是更容易上口的。」而菲律賓因為有被西班牙殖民過的歷史,所以兩國的語言多少有相似之處,可以作為彼此學習的第二種外語。

「在大學開設國家語言課程是重要的,開課代表國家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更是保存自己國家語言的能力和實力的展現。」王雅萍透過在政大開設「族語師徒傳承」課程,讓學生嘗試以書寫語言學習自傳,來自我檢視,反省國家、社會、家庭對語言學習的傳承和影響,進而擁有對母語傳承、保存的意識。

母語教育的下一步 教育與日常環境皆為關鍵

《國家語言發展法》當中,規定政府應特別保障「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並補助各大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政大學生會為響應此法,也在第215次校務會議上提出《政大國語補助辦法》草案,希望透過建立母語課程的補助制度,協助復興瀕危的國家語言。未來補助辦法正式通過後,教授若開設母語相關課程、或以母語授課,將可以得到校方的補助。

對於《政大國語補助辦法》何時能正式通過,教務長賴宗裕於七長座談會上說明:「草案已於第215次校務會議上通過,且已明確定出各項條文。」他補充,該法條要通過並無大礙,待下次校務會議上報告後,再提至教務會議上宣導,便能正式實施。

參考其他學校推動本土語言的進程,台大的《國立台灣大學推動復振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點》與政大近期通過的《政大國語補助辦法》草案,擁有大致相同的目標。台大雖已於109年4月通過此要點,卻因文化部尚未具體認定何謂「國家語言」,而遲未實行。

負責多項本土語言檢定和師資培育的台灣師範大學,也在近日宣布通過《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授課獎勵實施要點》——下學期開始,該校專任教師若在課程中,全程以台語、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或台灣手語等語言授課,便可額外獲得5成鐘點費作為獎勵。

開課意願不易提升 期待與現實尚有落差

「畢竟台語之前不是學術語言,所以備課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因為老師要確保自己在上課的時候用字都是正確的。」劉亭妤以她先前訪問台大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得到的經驗出發,說明使用台語或是其他國家語言進行授課,相對於中文或英文等主流語言,通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

「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沒有老師要用國家語言授課,因為就算有老師想要用國家語言授課,他可能也會面臨沒有學生的情況。」劉亭妤表示,即使補貼能夠提升校內教師開課的意願,學生端卻不一定會實際去修習、參與該類課程,因而產生開課數量與實際課程需求不成比例的問題。

雖然台大的國家語言補助政策目前仍未實行,但其實已存在數堂以「台語」作為主要授課語言的課程。例如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的「台灣近現代史」,和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峙維的「台灣音樂導論」,而在下學期,台大也預計會開設更多以「台語」作為授課語言的課程。

教室外的母語課程 從日常中學習母語

各校在推廣母語教育的措施上,大多都以補助方式提供誘因,提升以母語授課或是母語相關課程的供給數量,期望學生能透過參與正規課程學習、接觸本土語言。但除了正規教育以外,在家庭、校園等各場域中,也存在著許多管道,能讓人們認識、學習母語。

例如政大歌仔戲社,便在校園中開設了台語傳統戲曲課程,藉由劇本閱讀與台詞演譯,讓同學在接觸傳統習俗、文化的同時,學習台語口說與閱讀的能力。蕭宇超也補充道:「你要從文化裡去了解,你才會有動機想學這個語言。」他強調,透過傳統文化認識母語,除了擴展學習管道外,也讓母語學習更具意義。

除了透過周遭環境接觸母語,劉亭妤也提及:「推廣母語這件事,更快的方式可能是用音樂。」她說明,近年來日漸蓬勃的獨立音樂風氣,以及不斷上升的聽眾數量,使得越來越多人能夠接觸到母語相關的音樂內容。而當大量使用母語創作的音樂作品進入大眾目光中,母語也能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並藉此帶動大眾學習、認識母語的意願和動機。

「學習一個語言所需要的精神,不是一次要學多少,而是要常常練習、常常去講,並從文化開始了解,才是最有幫助的。」蕭宇超說明,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途徑,也是文化的載體之一。無論是透過其背後的文化認識、進而學習新語言,抑或是在學習新語言的過程中,接觸了它的文化,文化跟語言間的連結,都是密不可分的。

讓母語的種子紮根 續寫下一代的故事

「不管是什麼台灣國家語言,都在面臨斷層,年輕人應該要對這樣的危機有意識。」王雅萍認為,喚起民族語言意識,是當前最重要的第一步,也是語言復振的關鍵。此外,「除了知道本土國家語言之美,也要認識外國語言。」她認為,若學生願意從學習母語,多語言能力便可能成為搭起文化橋樑的重要支撐點。

蕭宇超也說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語言學不好,便難以體驗、體會多元的台灣。他強調,若沒有語言的輔助,文化便會逐漸凋零,進一步加速民族身分的消亡。因此,對於台灣這個多種族、多文化的海島國家來說,保護、傳承各種本土民族語言,便是延續多元族群文化和歷史最重要的工作。

「學習語言必須把它當作生活的工具,常常運用它。」蕭宇超提醒,若要復振母語,需要將其提升成生活中的必需品,若只把母語當成臨時性的輔助工具, 使用者仍會對語言日漸生疏。劉庭妤也表示,推廣母語這份重要任務,應該要從年紀更小時就開始扎根、從基本教育做起。

相應地,大學該推廣的理念,或許不應僅僅局限於「母語教育」本身,也要讓學生能夠同時認知到學習母語的「價值」何在——「母語意識的覺醒,是最重要的工作。」王雅萍強調,除了重新認識母語的價值之外,學生在有了母語意識後,才能夠進一步讓學習母語的種子,在每個人的身上扎根。

或許台灣的母語使用率,很難再達到昔年昔景,但正如同王雅萍所說,現階段只要能讓國家語言脫離「原民語在加護病房、客家話在一般病房,台語掛號中」的窘境,就是對民族文化保存最好的體現。她強調,若能喚起大眾對於瀕危母語的意識,並使其開始學習這些語言,都會是傳承文化、身分至關重要的關鍵。

記者/江 昇、葉晉嘉、張瑀曦、劉沐恩、邱楷琪、王華琳
編輯/洪振嘉、曹育綸


(本刊收錄於《政大學聲》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