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相信一件無法被科學證實的事?對非教徒而言,宗教是焦距之外、怎麼也描不清輪廓的圖像。而在那模糊的彼方,教徒安然望進沒有神的世界,或希冀能接引世人、或期盼將價值散播開去。然而,兩個世界的距離,也許不是科學和宗教的斷層。面對信仰,若感受真切,自然不會去質疑;但若無從共感,其實還有一味避開目光交會之外,其他溫柔的選擇。

臆斷或客觀 校園中的宗教印象
「恐同」、「瘋狂傳教」、「很神祕」、「有點令人害怕」、「seafood」、「積極」……在《政大學聲——我們與宗教社團的距離》問卷調查中,學生對校內具宗教元素社團的印象,反覆出現以上關鍵詞,其背後可能掩藏誤解或是刻板印象。
歷史四陳穎芝提及,從朋友的經驗中,得知信仰一貫道的崇德伙食團會在早上六點半起床輪流上香、念經,她語氣中透露出震驚。歷史三歐蕙瑄表示,印象中佛教社團多半注重環保,以諸如淨灘或推廣素食的方式落實信仰。此外,傳院二Pepper(化名)則如此形容伊斯蘭教相關社團:「我腦中出現的畫面就是一堆帶著頭巾的人。」
Pepper也分享她曾參加基督教社團——真愛社,起初受室友邀請參加迎新餐會,她原先認為真愛社是「探討生命意義的哲學社團」,基於好奇才入社。然而她說道,「越後來發現他們總是把一切歸因於上帝,我覺得有點不舒服。」
其中,最令Pepper難以接受的是社員給她的「愛」,「可能是因為上帝要他們愛人,他們就會隨時對所有人散發愛,讓我覺得不真實。」她所認定的愛,是建立在時間之上,共同經歷種種而累加產生的情感,「他們讓我覺得我們一見面他們就愛我了,我不懂。」
此外,仍有學生在參與社團後給予正面回饋。公行一Sange(化名)說道,因政大附近的餐廳選擇少,在政大交流版上意外看見藏密佛學社的「週二無肉日」活動,便決定參加。從幹部的分享得知「做好事有好報」的理念,更是在參與數次後開始吃素,「我變得比較正向。」Sange堅定地說。她特別欣賞社團成員的積極,「我覺得他們充滿著善意。」
「傳揚教義」對基督徒來說是畢生的使命,也是其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方式。歐蕙瑄分享,她曾在路上被基督教社團攔下,邀請她一起禱告,隨後並向她介紹社團活動,但若她因趕時間直接拒絕,「他們也沒有再跟上來。」不過,Pepper卻無奈表示,遇到傳教讓她極有壓迫感,個性不擅拒絕的她,只好先將聯絡方式給對方,導致時常在社群媒體收到活動邀約,感到不勝其擾。
陳穎芝則進一步指出,社團在宣傳活動時應該先講明內容具宗教元素,「不要只說吃飯。」她因參與新心社舉辦的選課說明會,而認識社內的學姊,後來被學姊邀請一起吃飯,她赴約後才發現是基督教團契。
彷彿處在兩個世界、訴說著兩種語言,教徒與非教徒雙向的不理解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次我們邀請您暫時收起一切標籤,撥雲散霧,緩緩理解他們的故事。

且聽,我們因信仰相遇的故事
「雖然我們都是偏佛教光譜的團體,但每個社團、每個人學習佛教的方法,以及對於佛教的詮釋都不一樣。」政大慈濟青年社前社長陳尚君說道,有些社團透過研究佛經,有些社團憑藉禪修,更有些經由志工服務理解佛教教義,看似同為佛教團體,卻各有其修身之道。
「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出發點是我們想分享好東西,只是大家的方式不太一樣。」信望愛社幹部、廣告三王鈺齡認為,相異的「傳教」方式,就像每個人交朋友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與各個社團的風格有關,因此她對每個社團傳福音的作法,皆持尊重態度。
這些具宗教色彩的社團即使漆上同個色調,仍有教義詮釋與實踐的些微差距;然而風格各異的他們,卻也有著相近的愛與虔誠,接下來《學聲》將帶領您一窺信仰所揮灑出的多元面貌。

聖經真理研究社|徜徉於知識學海,傳承信仰真理
「信而受浸,必然得救。」這八個大字醒目地刻印在牆上,左右兩旁則紀錄已受浸教徒的姓名及受浸時間,將視線往下移,便可看見一個狀似浴缸的受浸池,這裡是臺北市召會第42聚會所,也是聖經真理研究社(以下簡稱聖真社)常聚會的地方。
「受浸」是成為基督徒的神聖儀式,「一般基督徒說『受洗』,我們召會說『受浸』。」聖真社顧問張證豪說明,將受浸池裝滿水,整個人浸入後再起身即完成儀式,受浸象徵著將過往埋葬,重獲新生。

聖真社的宗旨是帶領社員深入閱讀聖經,並將信仰傳播出去,每學期會選擇聖經裡的一卷作為社課主軸,讓社員分組輪流準備課程。社員Chuan(化名)自信地說,社課讀到《馬太福音》第五章,描述諸天之國的子民是地上的鹽、世上的光,能防止社會敗壞、照亮黑暗,讓他覺察自己的生命也很有價值,對身為基督徒感到喜樂。
張證豪分享,近年來聖真社的招新,大多是社員邀請朋友一同參加社團的餐會或讀書會,「我們現在是走溫馨路線,已經很少在路上傳福音了。」此外,「在路上傳教接觸到的人,實際入社的其實很少。」他指出,會持續參與社團的人大多是原社員的朋友。
針對同學們排斥基督教徒在校內傳教,張證豪回應,文山區是全台教會密度最高的地區,因此可能同時有數個教會團體進入校園中傳播福音,「有的時候不一定是我們的人」,他坦言,近年聖真社的社員較為內向,傳教次數已減少許多。他強調,如果同學沒興趣,明確拒絕即可,聖真社並不會用強硬的方式宣傳。
此外,張證豪期許社員要成為有時代奉獻的基督徒,「我們追求的是有信仰的學識,不是無知無識的宗教狂熱。」他語帶嚴肅地說。
慈濟青年社|手心向下種善根,從服務反思人生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一首慈濟的《一家人》從一壽精神養護中心傳出,從玻璃門外望去,可見政大慈濟青年社(以下簡稱慈青社)忙碌的身影及和煦的笑容,身著深藍襯衫搭配白色運動褲的他們,隨著歌曲旋律,雙手一次次地比劃著家的形狀,帶領病友們跟著音樂一起律動。

「對於慈青來說,我們最強調的就是『從做中去學』。」慈青社前社長陳尚君表示,慈青社主要透過志工服務,來學習佛教教義。「其實我在做志工的時候,會覺得不是我去服務對方,而是對方給我機會學習。」陳尚君心懷感恩地說,慈青社提供社員各方面「練習」的機會,例如:脾氣修養、關心他人,以及佛教中常提及的「縮小自己」。
慈青社畢業學姊陳憶玲談及信仰的傳播,她微微笑著說:「我覺得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希望是因為我做得很好,然後讓身邊的人打心底接受,願意跟著去做。」不論具有任何宗教信仰,只要對佛教知識或志願服務有興趣,都可以加入慈青社。
「很多時候我們旁邊就會有需要幫忙的人,可是我們從來都不會去注意。」陳尚君最後感慨地說,除了一壽精神養護中心,在政大學生所熟悉的廢墟旁,住著慈濟長期提供協助的感恩戶,他期許,社員們都能保有一顆謙虛的心,持續對社會產生貢獻。


中智佛學社|生活處處是佛法
政大中智佛學社(以下簡稱中智社)創社社長、統計三李姿璇,她責無旁貸,一心想將佛教價值傳遞給政大學生——「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在每週的社課中,成員們會先共進晚餐、誦經、靜坐後,再由中台禪寺精舍的出家法師為社員授課,「師父會用生活化的方式講佛法,所以不會像大家所認知的是很枯燥乏味的東西。」
「假如你要申請交換覺得很苦惱,我們就會用佛法去講,」中智社公關、企管三傳霖(法名)舉例分享,此類煩惱屬佛教的八苦中的「求不得苦」,師父會將佛法帶進生活,指引學生在大學生涯中如何面對不同的苦惱。

「我們的目標不在於讓人信教。」傳霖溫柔而堅定地說,只盼佛教價值能為日常生活注入一些安定的力量。加入宗教性社團,並不等於信仰某個宗教,也能是透過一種新的哲學來看世界。
中智社內也不乏非佛教教徒社員,「有些人來聽是當作聽一個新的知識,如果是像中文系或哲學系有在做研究的話,也會有興趣。」李姿璇分享道。「佛教徒你覺得自己是就是了。」她淡然地說,成為佛教徒沒有特定儀式,「看你自己想做到哪一步。」
儘管是出於善意,宗教似乎在校園中,仍是一道曖昧的命題。李姿璇提到,在社團聯展擺攤時,政大學生幾乎不感興趣,大多是外籍交換生會想進一步瞭解佛學。然而,擺攤時發放DM、平時將社課心得放在臉書粉專上,時而向身邊的朋友分享,「有興趣的人自然會來。」傳霖樂觀地說道。
李姿璇也補充:「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來這裡聽聽看也好、想了解也好,讓更多人學到一些可以降低煩惱的方法、過得更開心。」尤其是中智社的特色——「靜坐」,到社課中親身參與是較好的學習方式,也能達到更好的狀態,李姿璇期望有興趣的學生能勇於參與。

信望愛社|面對紛擾,我們用愛擁抱世界

「聖經裡提到,每個基督徒都是有信心、有希望和有愛的,所以我們叫『信望愛社』。」信望愛社幹部、中文二洪以樂語氣真摯,說明政大信望愛社成立將滿65年,初衷非常簡單而溫暖:「希望政大的基督徒有地方聚在一起。」
信望愛社每週社課會邀請各領域、同時信仰基督教的專家,帶領社團探討神學的各種面向。幹部、新聞三李芸分享,這學期的「政治神學」社課安排了模擬投票環節,讓她印象深刻,更教導她思考政治立場的差異,該如何在信仰的架構下被詮釋及看待。
信望愛社幹部、廣告三王鈺齡提及,由於神學博士將聖經扣合反送中議題的分享,讓她耳目一新,去年10月便舉辦了講座——「反送中之香港教會的回應與行動」。她說明,在反送中事件中,有許多教會公開向政府發聲,也提供抗爭者休息的場所,她感動道:「信仰有許多面向,但此刻最令我動容的是,可以承接和陪伴他人。」即便一場演講無法造成實質改變,但也能讓參與者嘗試從信仰的角度與社會溝通。
「我們教義的核心是愛和救贖,這是大家都需要的。」即便如此,王鈺齡表示,會向他人介紹基督教,通常是朋友主動詢問。然而,「非教徒可能聽到基督教社團,腦海中就出現既定的框架。」李芸舉例,非教徒與教徒談論同婚議題時,容易先帶入「基督教等於反同」的想法,但即便都是基督徒,每個人的立場也不同。
洪以樂希望信望愛社可以聚集有愛的人,「愛不是不會爭吵,」她笑說,愛是願意互相討論,就算意見相左還是能好好相處;王鈺齡則強調,信仰要能不斷與社會對話,共同成長,並時時顧念社會的不公義,除了實際的幫助,也為此向神禱告;最後,李芸期許,信望愛社可以用貼近學生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基督教。


法鼓山世界青年社|放下執著,我「禪」是自己
褪去競爭的心、調整呼吸,僅跟著自己的節奏,從政大操場、沿著醉夢溪,伴著秋意一路慢跑上山⋯⋯在政大法鼓山世界青年社(以下簡稱法青社)去年10月舉辦的禪跑活動中,社員、中文所碩二李珍瑋回憶當時輕聲說道:「在跑的過程不斷去回到當下、專心跑步的感覺,其實這就是『禪』的意義:把生命留在現在,而不是去攀緣過去或期待未來,是跟自己相處的過程。」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宗旨,而法青社便是在這樣的願景下成立,希望接引年輕人認識佛法,進而傳遞周遭。李珍瑋指出,社會對佛教燒香拜佛、求神問卜的印象,其實來自民間信仰,並不是真正的佛教,「佛教教義是很科學的概念,我自己了解過後會這樣覺得,是一種回歸我們內在自心的過程。」
法青社社課是由法鼓山僧團法師授課,這學期以生老病死作為主題,李珍瑋分享:「法師發給我們每個人一張紙,要我們將它分成九小格,再寫上:最想做的事、最重要的事、最常用的物品、最重要的物品、最重要的人等等,再撕成九小份,最後法師會引導:『現在拿你其中一張,把它撕掉。』」在取捨的練習中,她感受到生命的無常,也練習在生活中放下執著。

「我覺得我變開朗,」談及參加法青社前後的變化,李珍瑋語帶笑意,「佛法的教導是讓我們不斷去認識自己、開發潛能。」,她認為,在活動中放開心胸,是突破自我的過程,她也變得較勇於分享。「希望對人生迷惘的同學在這裡找到方向,照顧好自己,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進而將這份安定的力量傳遞到社會周遭。」帶著由衷的期盼,她說道。
此外,李珍瑋也呼籲,認識佛教,其實也能在非信仰的層次,當作是新的學習。她將佛教皈依儀式視為一種祝福,「像是入學註冊,成為正式學生;若只是想瞭解看看也可以『旁聽』。」從大學時沒有信仰的她,到現在成為佛教徒,「法青社是讓我生命更踏實、生活更充實的地方,也是在讀書或玩樂之外,讓自己有個沉澱、充實自我、回饋社會的地方。」她真摯地說。
崇德伙食團|經書前「食」光停駐,探尋生命歸處
「感謝天恩師德、感謝灶君、感謝廚師……」社員們圍著圓桌,將碗平舉至眉間,同聲念著感謝詞。這裡是崇德伙食團(以下簡稱崇德社)隱身在校外公寓裡的社辦,是個溫馨舒適的小空間,每天會由社員輪值廚師開伙,一餐不到50元就可享用豐盛多樣的健康素食。看著眾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崇德社講師邱泰淵笑說:「崇德社就像家一樣!」
崇德社講師王德偉說明,社員多信仰一貫道,在社辦聚會的時間,主要透過閱讀經典書籍,探究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並嘗試將其落實於生活當中。除此之外,崇德社也會共同搭伙烹飪,更是提供社員們住宿空間,期望將修行與生活結合。崇德社原名「崇德儒學研究社」,然而,因近年在社辦讀經書的時間減少,僅偶爾於餐間時分享,便決議更改社名為「崇德伙食團」。
崇德社社課名為「崇德之夜」,講師楊育慈表示,課程邀請社員或學長姊擔任講師,主題有趣多樣,這學期即有美食DIY、與音樂相關的「東西方異想」以及探索自我的「聊心療心」等課程。公行一Sange笑說,她對跨年夜的火鍋大會印象最深刻,參與的人很多、氣氛也很溫馨。
楊育慈認為,如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價值觀相互衝撞,她鼓勵同學要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未知的事物。「可以先從吃飯開始,來認識聊聊。」她堅定地說,了解生命價值是人生的必修課,而崇德社便提供了探索自我的平台。王德偉則分享,在崇德社裡所學的不僅是把生活過好,也是了解死亡後的去處,進而學習調適心態面對。
「希望崇德社能把學長姊的愛延續下去,」王德偉語氣認真地說,我們享用國家資源的同時,也要思考怎麼回饋社會,「放棄最容易了,但當你願意扛起責任,力量就出來了。」他以德蕾莎修女的名言勉勵社員:「這一生做不到什麼偉大的事情,我只能用偉大的愛做小事情。」崇德社希望能協助每個人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創造生命的價值。

選擇包容 我們跨越宗教藩籬
「如果把大學校園當作一個社會的縮影,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那在校園裡面學生當然也可以組成宗教社團。」宗研所副教授蔡源林指出,校內存在宗教性團體屬於自然、常態現象,社團的成立本身不會對校園產生任何必然的優劣影響。
在校園中,不同觀點的來往,難免會有摩擦。「信仰宗教的人確實跟主流社會有一些隔閡。」蔡源林提及,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會認為宗教是生命中的大事、生活必需品;但對無神論者來說,宗教則可有可無。
另外,蔡源林認為,「相信無神論」本身也算是一種信仰,「因為他還是有信奉的理念,所以他才會堅信神是不存在的,有一個前提讓他相信;雖然這個不是我們狹義定義的宗教信仰。」都是信念、都是人,而每個人也都有選擇信仰的自由。
「在民主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自然也有聽與不聽的自由。」蔡源林強調,基督教社團在校內傳教是基於教義,非教徒的同學若沒興趣,婉拒後離開即可。針對學生抱怨某些社團並未在宣傳時,講明其具宗教性質,他回應,社團必須要提前告知。
然而,蔡源林也無奈表示,宗教在媒體的呈現偏負面,大眾對宗教團體多有歧見,「這不是一個很健康的狀態,如果大家對宗教的偏見不存在,他們也可以比較陽光一點,大方地跟大家講。」
蔡源林語氣堅定地說,宗教應該是生命中正面的力量,「它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選項,人不應該被剝奪這個選擇。」他呼籲同學們應該以「尊重、聆聽、理解」的態度去面對與自己不同信仰的群體,並且不因某些宗教團體的負面行為以偏概全。
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信仰,也可以自由決定待人接物的態度,即使教徒與非教徒彷彿處在兩個世界、訴說著兩種語言,但若選擇以尊重、包容的心態,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許主動的善意將能化解衝突、消弭隔閡。在霧散之後,看見的是更多元、寬廣的世界。

記者/邱芮盈、郭宇璇、李宜恬
編輯/甄曌珞
攝影/趙姿涵、陳重宇、李瑩瑩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