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事「體」大——體優新制在政大

政大校方將今年(106學年度)定為「政大運動新元年」,這個亮眼的口號伴隨著校內體育館整修完畢,加上雄鷹籃球隊的成立,翻開政大運動領域新的一頁。然而,透過全國分發就讀政大的運動成績優良學生(俗稱體優生),在課業、運動、身分間的不完善制度,卻沒有被更新,新元年帶來的嶄新目標與願景,到底能否改變政大體育招生制度的不足之處?

運動新元年?體招舊弊病!

 隨著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的倡導,體育招生制度(詳見表一)成為一個納入人才的新管道,而體招制度源自於民國55年教育部發布的《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政大在106學年度以前,皆僅採用由甄試甄審委員會所負責的全國分發,但過去體招制度的不完整,造成學生長期處在課業輔導與訓練制度不足的情況中。

欠缺課業輔導機制

 「我覺得來政大最困難的是功課。」以網球體優招生進入政大的風管二朱哲廷感慨地說:「六年都沒有讀真的是差太多了,剛開始連要上課都覺得怪怪的。」大多數體優生因為國、高中時期花費大量時間練專業體育項目,無多餘的心力專注在學業上,到了大學,很容易面臨學習狀況不佳、跟不上進度的問題。「剛入學的時候真的有被嚇到,覺得同學們都讀得好輕鬆。」朱哲廷回憶道。

 羽球體優生、歷史三周怡萱贊同並坦言,課業負擔和她原先的想像差異頗大:「以前體育班的課業沒有這麼重,雖然大學可以自由選課,但對我們(體優生)來說每一堂課的份量也足夠累了。」她表示,相較於一般生的退學標準是雙二一(連續兩學期二分之一學分未及格),體優生的退學標準是雙三二(連續兩學期三分之二學分未及格),但對於不擅長課業的體優生來說,周怡萱表示:「就算有上述配套還是一樣慘。」

 儘管如此,朱哲廷無奈地說:「自己選擇進來政大就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體優生在入學後即被視為一般生對待,課業上也沒有任何輔導機制,導致體優生必須自行面對學業適應不良的狀況。

各系規範不同

 此外,同樣作為體優生、經由相同管道入學,他們卻因為身在不同系所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歷史系的周怡萱就提及:「系上的體優生都被灌檔必修校隊課程,也不能夠轉系。」相較之下,就讀風管系的朱哲廷卻表示,他能自由選擇要不要進入校隊,也不會被限制轉系事宜。

 政大體育室主任王清欉解釋,針對體優生的相關規定並不一致, 「甄試甄審名額是各系開放出來的,所以主導權在他們手上,體優生入學後要看各系自己的特別規定。」

 「雖然對自己的體育專長有熱誠,但其實也有想過嘗試別的運動校隊,灌檔後會因為練習時間的關係無法參與其他校隊,不能轉系更是一大困擾。」周怡萱不滿地反映心聲,各系不一的規定帶給體優生的困擾與不平衡,尚無明確的解決方案。

體招入學 體優身分仍須另行申請

 體優生擁有較為寬鬆的雙三二退學標準,然而若他們入學後,沒另外進行繁複的申請與審核,便不會有「體優生」的身分別,僅能適用一般生的雙二一退學標準。

 周怡萱就提及,她不知道自己原先的身分別是一般生,直到學期末細查後才發現自己的退學標準是雙二一。「跟學校反應就各種踢皮球啊,說是學校有自己一套體優生的標準,最後還是請教練寫推薦申請,才擁有(體優生)的身分。」  

 前段王清欉提及「體優生入學主導權在各系手上」,然當學生以體育甄試甄審管道入學後,卻需另外向校級行政單位申請體優生資格,甚至需要教練推薦才能獲得此身份,這番矛盾的認定,也造成體優生不清楚自身權利。

 雖原先申請程序繁複,然王清欉表示,檢定辦法《運動成績績優生學生認定標準》會在下次行政會議提出修正案。「會經過專業的認定審核,端看學生在校隊中的表現、教練的認可,再簽給教務處成為體優生,這是為了防止入學又不參與球隊訓練。」王清欉希望較為寬鬆的新規範能彌補舊規範的缺失。

 而隨著體育館的翻修計畫確定,加上達達企業董事長、外交系校友姜豐年的贊助,體育室做了一個新的嘗試:以獨立招生方式成立雄鷹籃球隊,希望解決前段問題,以提升體優生的高等教育,並增加學生與校友對政大的向心力。

體招新解藥?獨招在政大!

 上述的問題皆出現於政大的甄試甄審生,而本學期雄鷹的成立,則開啟了校內校內首見的「運動獨立招生」,為政大的體招系統增加了新的可能。

  「雄鷹籃球隊是國內第一個有全面性規劃的體育獨招計畫。」王清欉所說的「全面性規劃」,係指除了教練、練習場地、參賽補助等資源之外,更進一步在球員的相關需求上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安排。

 有別於以往使用《中等以上學校成績優良學生甄審甄試升學輔導簡章》的篩選制度,政大新訂定的《運動績優學生單獨招生簡章》,完全以籃球技巧作為入學的標準。「因為雄鷹籃球隊是競技導向的,必須得用獨立招生的方式,來尋找符合競技能力的球員,」雄鷹籃球隊運動創意總監兼球隊執行總監孫秉宏說明,公開組的比賽訓練強度較高,加上並非年年都有以籃球為術科項目的甄試甄審生入學,因此辦理獨立招生才能穩定地招募到需要的人才。

 「我覺得這是很正面、很有鼓勵性質的球隊。」世新大學校男籃球隊總教練何正峰對雄鷹表示肯定。不同於初出茅廬的雄鷹,世新男籃已有五年資歷,目前在UBA(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大專籃球運動聯賽)賽制中屬於公開一級,近年來招生表現穩定,在世新校內也有一定的人氣。

 何正峰也說,世新男籃在創隊之初並沒有獨立招生的制度,計畫從甄試甄審生中找到球員。但實際操作後發現,甄試甄審的學生也不太能符合教練們以「競技」為導向的需求,所以後來皆以獨招為主。

 但因今年為獨招制度實施的第一年,各系開放的獨招名額有所限制,雄鷹才會在本學期初舉辦校內選秀,開放給一般生報名,目前的球員組成也並非全是獨招生。「加上選秀進來的一般生,目前共十三人。」孫秉宏解釋道。

課輔機制新氣象 球場書本求兩全

 雄鷹利用達達企業所贊助的資金,減免獨招生入學後的住宿及學雜費,並由校方委託各系建立課業輔導機制,協助所有雄鷹的成員可以兼顧課業及籃球。

 「在單獨招生時,我們會跟他一對一溝通,講到政大對學業的要求,」孫秉宏強調,「一定要他們想學第二專長才會進來。」王清欉也提及,不同於甄試甄審生,校方替獨招生安排課業輔導機制,藉由尋找系上適合且願意的同學來輔導其課業,希望透過此作法減少獨招生在課業上的顧慮。

系所名額增彈性 轉換跑道更便利

關於新制帶來的優點,王清欉認為,過去甄試甄審都是依據志願分發,校方無法掌握入學學生背景。而由校方主導的獨招,則能於入學前了解個別狀況,並安排他們進入合適的系所。另一方面,也解決過去體優生資格認定的困難。

針對當前甄試甄審生的轉系問題,王清欉則說明:「就我們的立場,我們希望更多的系有這個意願(招收體優生),讓體優生轉系的彈性稍微大一點。」王清欉希望體優生有轉系需求時,也能和一般生一樣有轉換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適性發展。

體招嘗試新制度 雄鷹拓展舊格局

 除了增加課輔機制、放寬系所規範以外,校方還針對雄鷹新增其他的資源,願能組織一個更完整的球隊,並順勢將體育文化帶入政大校園。

 孫秉宏自信地提到,雄鷹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在後端,我們有防護師可以處理傷害;在前端,我們還有具體能訓練專長的助理教練,在受傷之前幫球員鍛鍊好,降低受傷次數。」希望政大的規劃能帶入更專業與科學化的訓練,並獲得球員的認同。

 相對於雄鷹,世新男籃雖然成立較久,在資源上卻略顯遜色。「防護師或是體能訓練師那種(資源)我們基本是沒有配備的。」何正峰說明,這類型的資源在公開組的球隊中是重要的,但是由於學校的經費問題,世新男籃的教練團只有兩位,且沒有常駐的防護師等資源。

 王清欉跟孫秉宏都提到,當初成立雄鷹是希望可以拋磚引玉,透過資源的投入,吸引更多優秀的體優生,進而增進比賽的精采度與曝光機率。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與校友對政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希望獲得更多校友的贊助及捐贈。

 而雄鷹引進的除了可見的資源之外,還為各系帶來籃球的訓練文化,像是雄鷹球員會協助系隊練球,但不被允許參賽。「大部分的球員雖然才大一,不過也累積近十年接受籃球訓練,應該可以帶給系籃滿多幫助,」孫秉宏補充,「畢竟這批雄鷹球員主要以校際的比賽來為校爭光,然後一樣能夠分享籃球觀念協助到 系隊。」

 同樣地,世新男籃也要求球員多參與系上事務。何正峰也說明,他鼓勵球員參加一開始的新生盃,但會要求他們避開之後的比賽。「之後的比賽就轉當系隊的教練、顧問就好了。」何正峰說,這也是體優生在大學中能夠帶來的特別影響。

新局現短絀 雄鷹爭出路

 儘管體招制度在國內行之有年,政大一直以來都僅採用甄試甄審分發制度,直至今年才辦理獨招計畫,但無論在制度或資源配置方面,都還有調整與討論的空間。

體學互斥 課輔成效未可知

 師大體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體育協會理事温良財指出,一般大學公開組運動球隊在經營上最大的困境是:長時間的比賽會嚴重帶走球員生活的重心,可能影響到課業水準的維持。

「像是籃球公開級的比賽,從十二月開始打,一路打到決賽的話就會打到隔年的三月份。」温良財舉例:「在比賽期間勢必要密集訓練,那這段時間同學在課業上就會更加辛苦。」高度競技導向的比賽,似乎也成為了體優生在一般大學之中的枷鎖,使得他們在兩者間維持平衡的難度變得更高。

眼前柴易找 百年林誰栽

  現今雄鷹的經費僅來自外界贊助,無論是比賽補助經費、防護師等資源要擴增或是維持,都無法和贊助商分割。而現階段如何妥善運用既有的資金去創造最大效益,是這支新球隊要面臨的考驗。

 以同為公開組的世新男籃做對照,他們尚需仰賴校方的補助,以及額外尋找贊助廠商,而雄鷹有來自達達企業的獨立資金支應球隊運作。

 何正峰表示,世新男籃雖然經費不充裕,但靠著推廣球隊的經營理念,仍爭取到許多贊助商的支持。「這些贊助商除了覺得我們有投資價值,當然也是認同我們球隊的理念,所以很願意給予我們這些幫助,」何正峰感性地說,「我常跟他們(球員)講,我們不是要打冠軍的,在過程中的努力最重要。」

 温良財表示,國內的公開組籃球隊多半仰賴學校經費來維持運作,能額外找到贊助商支持的球隊都要花費不少心力,有時也需要自行籌措資金。他舉例,師大曾經要賣紀念品,但銷量不甚理想,温良財分析:「雄鷹紀念品規劃團隊比較專業,相較於我們自己球隊內部來處理,應該會比較好。」

 不過,以雄鷹目前條件而言,「短時間內都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温良財說明,加上雄鷹與達達企業簽約,每年八百萬的資金共會持續五年,如果能在五年內拿出好的成績,將更可以保障未來資金的來源。

雄鷹能飛多遠  猶待時間檢驗

 在國內大專院校的球隊中,若雄鷹獨有的運作和行銷模式經營成功,便有機會帶起校際間的潮流,進而讓一般民眾能透過球賽支持自己喜歡的隊伍。

 王清欉樂觀表示道:「我一直有一個願景,未來在這邊(政大)打決賽的時候,電視會轉播,如果電視沒轉播,傳院也可能轉播。」他期許未來透過媒體,讓已畢業的校友也能看見雄鷹。他也提及,體育項目是一個很中性的項目,不容易引發爭議,又能凝聚學生與校友對政大的認同感,提高外界贊助意願,並將效益回饋到學生身上。

不過,温良財卻指出:「其實靠比賽轉播本身,舉辦方通常是賺不到什麼錢的。」他舉例,就連國內的大型運動賽事,都需要向運動頻道付出一筆不少的轉播金,即便在轉播過程中可以順利吸引到贊助,多半也只能平衡收支。不過,温良財仍看好這樣的形式能吸引學生更關注運動:「舉例來說,師大自己棒球隊的比賽,來看比賽的師大學生就會比較多。」

王清欉提到:「像美國就很明顯,美國大學的運動代表隊比賽是賺錢的,票都很貴,但台灣這個風氣還沒起來。」國內體育環境與國家政策有密切相關,何正峰指出,在制度上,應該要由國家帶領,然而他認為他認為現在選手訓練、經費上都補助不夠多。「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在學校培養一般學生關心體育的習慣,讓他們認同體育,以後才有機會回饋(下一代)。」

結語

 即便雄鷹帶來的獨招制度避免了甄試甄審制度的缺陷,但課輔機制能否讓體優生們,在體育活動與學業間取得最適當的平衡,一改舊制的不完善,尚待後續的觀察。

 另一方面,舊制也並非完全被取代,透過舊制所招收進來的體優生,校方除了放寬其身分認定標準,目前尚無其他實體作為去改善他們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學生不僅包括目前在學的,更包含將來依此管道入學的新生。在未來,相關應變措施是否能被更積極地訂定,使其更臻完善,則端看校方的態度。

記者/吳致亨、蔣濬浩、萬巧蓉、孫佾妘
編輯/詹蕣瑄、劉楷文、楊姝姍
攝影/李承樺、江張源

(本文刊於《政大學聲》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