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藝術季於10月27日在粉專發布貼文,揭露「若真」僅為臉書的虛擬帳號,說明此為一項藝術行動,許多學生對此表達震驚與不滿,並於網路掀起廣大討論。隔日,藝術季針對輿論發表聲明,向受影響同學致歉,同時,也對藝術體驗介入日常的程度提出思考。心理系副教授楊啟正提醒,網路發達的年代,情緒被堆疊的力量不容小覷。
「如果不是在反串的話,她極為可能需要被關心。」歐法一張芸裳表示,當時認為若真可能罹患精神疾病,需要關懷;經濟四施奕丞也提出,此行動喚起自身負面經驗,造成內心極大衝擊。但傳院一根國軒卻認為,整體感受是有趣的,並未受到太嚴重的實質影響。而針對同學情緒的強度落差,楊啟正回應,情緒並無優劣之分,僅是看待事件的角度不同。
此外,施奕丞表示,由於行動缺乏事前告知,大家無權表達同意與否,有被迫參與展演之感。民族一張育嘉也認為,如果是透過邀請、通知的方式會恰當許多。對此,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級約聘教學人員張博智建議,藝術行動應適時引導觀眾,讓其意識到自己正在進入作品,理解所產生的感受是「參與藝術作品當下的反應」,便能減輕觀眾因日常與藝術界線模糊,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楊啟正也補充,此次展演發生於校園,相較於博物館,同學對參與與否的可控性較低,尤其此行動並非僅為呈現創作者個人想法,而是將他人的反應與情緒視為作品的一部份。因此,他建議,未來若規劃相關行動,應儘量設想可能引發的反應,並提出配套措施。張博智則鼓勵同學,在面對藝術創作時可保持開放心態,試著接納作品想傳達的訊息。
記者/程心、何予、郭宇璇 台北報導
圖片來源/政大藝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