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校園的各個空間拉上了名為防疫措施的封條,從校門、院館到圖書館及宿舍,不只景物與以往有異,通勤時或在教室中也可以觀察到,人與人的互動正悄無聲息地變化著。熟悉的校園畫面漸漸地改變面貌,《學聲》就此用鏡頭捕捉每一個片刻,留存一幀幀只屬於現在的相片。
2月新冠疫情爆發,從一開始的超商口罩被搶購一空,到之後的口罩實名制上路致使藥局門庭若市。各單位為了防疫,陸續推出相關防疫政策。而大專院校為防範疫情,紛紛延後開學。但開學後,學生們仍須踏出家門,面對因疫情而起的改變。
人潮聚集增感染風險 通勤人數銳減
疫情越顯嚴重,街上愈來愈多人戴上口罩,公車、捷運如今更強制規定必須全程配戴口罩,但大眾運輸工具仍存在一定風險,而非住宿生無可避免地必須日日面對。
「幾乎沒有人碰扶手,要碰也會把衣服拉起來、隔著一層衣服。」民族一劉昱邵一邊示範如何隔著衣服碰觸扶手,一邊描述通勤時間在捷運上觀察到的景象,「以往(即使)過了巔峰時間,我從港墘要搭到大安才有位置坐,但現在隔一站就有位置坐。」他補充道。為疫情所憂,人們開始減少待在密閉空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搭車人數因而大幅減少。
把守校園隘口 校門管制層層升級
下了公車,就來到校園防疫戰的第一道關卡:校門。而剛開學時校門口一如往昔,難以察覺校園因疫情的改變,「那時候給人還沒完全準備好的感覺。」傳院一孫瑀謙說。開學第一週時,校方並未於校門口量測體溫,而是在四維堂前設置體溫站,待學生自行前去量測,僅此便讓不少學生認為,學校尚未規劃出完善的防疫政策卻匆匆開學。
為加強防疫管控,在開學一週後,校方開始於正門和麥側為每位學生量測體溫。「證件拿出來、帽子摘下來喔⋯⋯」一入校即可聽見身穿藍色制服的駐警隊人員提醒學生們。「覺得駐警隊的叔叔阿姨比較辛苦,現在常常都要站一整天」中文一馬同學(化名)說。特殊時期使得駐警隊人員一天常要站立12小時;不過,駐警隊阿姨並無怨言,在炎熱的天氣,語帶關心地叮嚀同學多喝水後,以一句「同學們很配合啦!」微笑帶過。
不只駐警隊需長時間站立,接近上課時間,學生也需花費一定時間排隊。孫瑀謙指出排隊人潮雖會延遲進入學校的速度,「有點小麻煩,但至少可以把有點發燒跡象的人擋在外面。」然而到了晚間,「封了側門,但是(正)門口也沒有在量體溫,做了一沒有做二。」孫瑀謙指出校方許多防疫政策做得並不完整,有許多漏洞。不過,因應疫情升溫,總務處也已延長正門、麥側及東側門的體溫量測時間。

社交距離難維持——非開放空間內 師生各有顧慮
不比校門或院館出入口,人群流動速度快、空間也相對開放,課堂中,許多學生必須在同一教室待上數個小時,一度引起學生議論。雖教務處近期要求,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課堂須全程配戴口罩,卻仍難消除師生擔憂。
「學校的環境沒有很通風,每個人都想脫(口罩)又不敢脫,在那邊ㄍㄧㄥ,大家都愈來愈難受。」劉昱邵有些無奈地形容現在上課的情形。孫瑀謙則稱很多老師為拉開學生之間距離,會換至空間較大的教室,「雖然不知道有沒有實際幫助,但心理方面也比較安心。」
在人擠人的教室中,疫情帶來不小的恐懼與擔憂,也因此,人人各個變得謹小慎微,生怕一有疏漏便被病毒鑽了漏洞。「他(友人)經常和我說為什麼你手都直接摸臉口鼻,沒有洗手就直接摸這樣很容易出事。」法律四張德威描述同學提醒他的模樣,且稱同學不斷清潔桌子和口罩,不出四天便會用完一瓶50到150毫升的酒精。同時,孫瑀謙則觀察到,有些人從早到晚都沒有戴口罩,令她有些擔心。
疫情當前,人人都盡其所能地在教室內保持社交距離,讓課堂互動及授課方式有所改變,「請同學座位和我保持兩行距離是我的要求。」新聞系教授方念萱正色地稱道,除此之外,她也表示,為配合陸生需求,碩博班課程會以台生在班上課、陸生視訊的形式進行。
但遠距教學相比實體上課,總是「比較少互動,也比較容易不專心。」地政三董主心談起使用Google Hangout Meet遠距上課的經驗,師生互不見彼此,少了臨場的互動,學生更無法即時發問,大大影響上課品質。董主心也笑著提到遠距上課時發生的小插曲,「發生斷線但老師不知道,」後來經由同學打電話告知,老師才發現自己對著無人的遠端說了許久。

圖書館人流今非昔比 封館政策引質疑
以往下課後,學生們紛紛前往圖書館休息,或預習、複習課業。中午過後總是有著許多身影的綜院圖書館(以下簡稱綜圖),如今座位區的椅子被全數抬上桌面,空蕩蕩的地面讓圖書館顯得更加冷清。
各圖書館為應對疫情做出許多調整,校方表明經教育部視察,綜圖為高度密閉空間,因此完全禁止滯留館內。「但卻容許工作人員、清潔人員還有其他讀者進去借書,代表它其實能忍受一定的人數在裡面。」法律四張德威認為圖書館進出口的閘門其實就可以做到流量管制還有人事管制,綜圖的開放方式讓他難以接受。
另外,校方表示為降低人員接觸的機會和時間,因此夜間不開放中正圖書館地下室,但張德威質疑:「晚上12點到早上8點之間根本不會有什麼人。」且校方稱將於夜間進行打掃,「實際上打掃的時間是早上8點,工作人員來之後。」張德威覺得校方提出的理由不夠充分。

宿舍防疫意識低 密閉環境恐致群聚感染
馬同學也認為針對宿舍防疫的措施,確實做得不夠完善,「它(學校)把側門封住、希望我們從正門進去,然後自行量測體溫。」但她表示:「大家都直接走進去(不會自行量體溫)。」孫瑀謙也指出:「只開放一個門出入,但有人從裡面幫你開門就一樣可以進去,或說要杜絕訪客也沒做到,很多人有看到外人在裡面。」
除教室和圖書館外,宿舍內因人數眾多,且又為密閉空間,在防疫期間難免引起群聚感染的疑慮,孫瑀謙說起開學時,家人因憂心學校環境,希望她不要住宿。「這種情況被家人一講覺得好像也是有點危險。」對宿舍環境有所顧慮的孫瑀謙,開學後有一段時間都以每天通勤的方式上學。
「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宿舍會消毒,大家還是蠻自在地坐在交誼廳。」馬同學覺得大家回宿舍反而放下戒心,幾乎不會戴上口罩。「我上禮拜感冒,戴著口罩、坐在交誼廳吹頭髮,就是被當作奇怪的人。」她以自己的經歷,說明不少舍友較無防疫意識,不懈防疫的同學甚至會遭側目。

升高「心」的溫度——疫情險峻似嚴冬長罩 人情炭火暖人心窩
對正就讀大學的學生們而言,是有記憶以來第一次經歷如此大規模的疾病流行,防疫氛圍倏忽擴散至,將人們裹得密不透風。疾病打破了原先安穩的日常,甚至攪亂了生涯規劃,激起各種的情緒。
這並不是個輕鬆快樂的時期,但在嚴峻的情形下,駐警隊的辛勞、朋友間的叮嚀與關心⋯⋯這些原本不起眼的小事,反倒顯得異常難能可貴;於是我們期勉自己能夠記得,彼此是如何一起構造防疫時期的生活方式、如何對抗疫情,以及如何互相幫助與陪伴。

記者/林立雅、游九思
攝影/張愷丰、陳重宇、趙姿涵
編輯/陳子瑜
特別銘謝/邱海鳴
(本刊收錄於《政大學聲》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