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友好」的情盲與媒體操作

你今天「台日友好」了嗎?

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續引發的海嘯造成嚴重傷亡,當時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台灣的捐款金額更排名第一,許多日本民眾感念台灣人民的援手,自主性發起感謝活動。今年2月發生高雄美濃地震後,日本「報恩」的新聞更是令不少台灣民眾大感溫馨。4月日本發生熊本地震,台灣同樣基於這份「恩情」給予協助,台日關係似乎有相當大的進展。

來源:網路圖片
來源:網路圖片

察覺到這現象的媒體當然不會放過「讓台日友好」的機會,隨便在搜尋引擎上打上「台日友好」四個字,跑出來無數類似的標題:「台日友好!大恩永不忘 日本站長掛牌感念311援助」、「台日友好!屏縣政府盼贈香蕉撫慰災民」、「職棒交流為賑災募款 球迷高舉台日友好」。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台日友好當然不限於災難時的相互援助,更擴及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台日友好又一發 紅色京急電鐵彩繪列車12日上路」、「台日友好!赴日參加辦公椅競速 日人為台灣隊加油」;更甚者,只要和日本扯上關係,都可以來台日友好一發:「台日友好!日本冰品出口量激增 台灣排第一」、「台日友好!知名拉麵來台4周年 無限量加麵」。

看到這裡,你或許也感到莞爾,冰品出口激增和拉麵店的促銷活動,竟也都變成新聞標題中「台日友好」的鐵證。日前網路流傳一張台灣黑熊攙扶熊本熊(日本熊本縣的吉祥物)的漫畫,也被媒體拿來當素材,內文除了描述漫畫內容,還有網友再次高呼台日友好之外,沒有其他新聞點,媒體濫用這個詞彙的程度可見一斑。

如果只是沒事喊喊,那就罷了,但當台灣媒體報導和日本有關的新聞時,十篇有六篇是「報恩」,三篇是像上述的「鬼扯」報導,且通通建立在「台日友好」的基礎時,不僅使台灣的日本新聞有嚴重正面偏向,更僵化成一次又一次的報恩內容,形塑出某種對日本的特定意識形態。

這樣子的意識形態,在沖之鳥護漁事件更明顯,當時台灣與日本為了沖之鳥是「島」還是「礁」吵得不可開交,於是出現這樣的新聞標題:「台日友好?日主播嗆:沖之鳥是島不是礁」、「說好的台日友好?強扣我漁船 綠委砲轟日本令人痛恨」,甚至還出現「台日友好用錯地方!日籍女夜市偷鞋遭逮 企圖咬店員抵抗」這樣的標題。前面才說台日友好,後面隨即批評日本令人痛恨,頗值得玩味。

我們都知道,國際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尤其關乎國家利益時,更不會留什麼情面,但從上面的標題我們隱約可以查覺,台日友好儼然已經成了某種「社會共識」,當兩國發生利益衝突時,就違背了它,是一種「背叛」、「傷害共同情感」的行為,應予譴責;也由於台日友好在媒體強力放送,當日本違背「恩情來往」的邏輯時,更容易激起台灣民眾的反感情緒。

情緒,是許多媒體報導最擅長操弄的東西,也很好產製,只要激起讀者的喜悅、悲傷、憤怒或同仇敵愾,就能大幅地增加點閱率,記者也無需花費心力分析事件,尤其在災難新聞、重大社會案件時更是如此;然而,如此操作手法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低劣的,因為讀者無法從中獲得任何有助於他的訊息,更無法釐清事情本質、促進對話。

下次當我們再看到「台日友好又一發」的時候,除了感到心中一陣暖,對日好感up up提升之餘,不妨多花點時間思考,除了台日友好,日本這個國家沒有別的面向了嗎?這樣的認知是否已深植心中,像戴上有色眼鏡看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或甚者,台日關係真的如媒體報導得如此「友好」嗎?

(陳品丞,政大新聞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