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精實方案105學年上路,同時降低教師授課時數和學生畢業學分數,以達課程「數量減少、質量提升」的目標。為因應政策,各系所調整課程結構,並聘兼任師、博班生彌補減少的教學時數。
課程精實方案要求,專任教師每學年授課時數降低為12小時,平均一位老師一學期僅能開兩堂課。老師教學時數變少,各系所畢業學分連帶跟著調降,本學年度大學部除了會計系維持142學分外,其餘皆已降至最低128學分。
斯拉夫語文學系畢業學分過去為140學分,本學年起大幅調降。斯語系主任賴盈銓表示,精實政策下減少的主要是課程時數,將三學分改為兩學分,或將學年課變為學期課,而課程總數減少幅度不大,約在10門內。系上也藉機重新評估與調整必修課內容,例如減少會話課程、將俄國史列入必修等。
師資部分,各系多增聘兼任教師。社會系兼任教師萬尹亮表示,系所聘兼任師資多是為了支援課程,或是彌補較欠缺領域的師資,增加課程多元性。同時在逢甲大學任教的他,認為在行政或教學上,專兼任差別不大,惟兼任教師沒有研究室,且需來往不同學校上課,學生若課後有問題,較難即時得到幫助。
除了聘兼任教師,這學期也多了不少「函聘博」師資,即是博士班學生擔任講師。中文系過去為了支援龐大中文通識需求,函聘博講師行之有年。傳播學院本學期因應課程精實,也招聘不少博班生支援基礎課程。
傳院院長林元輝表示,函聘博有法規依據,各院可視狀況決定是否招聘,也不是本學期才開始實施。博士生未來多往教職發展,教學經驗是培養博士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傳院至少要有兩年教學經驗才可畢業。他指出,過往每年只開放兩個名額,要教書還得競爭,現只是配合課程精實後的教師需求,「門打開讓更多人來教。」
有學生擔心,函聘博講師的教學經驗不如專任教師,恐影響教學品質。林元輝倒認為,博班生和大學生的年紀較接近,所接觸的學問也較新,不一定會上得比專任老師差。他舉新媒體課程為例,年輕博班學生對科技的掌握度相對更好,教學方法上可能更為創新。
事實上,函聘博師資的聘任過程,與專任師資無異,皆得通過系、院、校三級層層關卡,課程大綱也有專門委員嚴格把關,確保品質。已有三年中文通識教學經驗的中文所博班生曾暐傑表示,會有不同專家學者給予課程大綱建議,經多次修改與試教,課程內容不會有太大問題。
曾暐傑補充,函聘博講師皆有一位專任教師從旁指導,交流教學經驗。他笑說:「剛開始我會太有抱負,有點貪心地塞一堆東西,老師就會提出『你真的教得完嗎?』、『作業合不合教學主題?』等等的問題。」他認為,雖然博士講師對教室氣氛和進度的掌握上可能不夠熟練,但這是每個老師必經的過程。
選課加簽難 生叫苦連天
每值開學之際,都會上演一場「選課大戰」,學生奔走於各課堂之間,只為尋求加簽機會;然而這學期許多學生於政大交流版上感嘆,加簽人潮湧出教室,成功機會卻不高,選課變得難上加難,有學生連跑數堂卻鎩羽而歸。

公行二林家宇觀察某堂兩年前曾修過的跨領域通識,加簽人數大爆滿,前所未見,而老師過去很樂意加簽,這學期也一概不簽。一連跑了幾堂通識,無論熱門與否,都是相同狀況。他忍不住直言:「課程精實還沒感覺到好處,就先覺得無奈。」
政治二莫玄認為,大班課變多,但有足夠空間的教室並不多,且課程變重與更有品質不能畫上等號。但他同樣認為,課程精實雖然影響整體環境,但對選不到課的影響可能沒有如此直接,需要進一步分析。
斯語系主任賴盈銓強調,課程精實要成功,相當仰賴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若老師單方面加重課程,學生不配合也沒用。教與學要達成默契,雙方都投入在課程當中,才能達到課程精實的美意。
校方則表示,課程精實剛上路,很多問題仍待觀察,學校正密切地評估政策的影響和成效。
影片於電影與國際關係課堂所攝。影片╱陳韻如提供
特約記者陳品丞╱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