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菸」一熄——大學禁菸措施廣行 吸菸自由應受重視

 吸菸區在政大一直是備受討論的問題,學生代表也時常提出與吸菸區相關的政策,公行系教授陳敦源指出,雖然吸菸區如同鄰避設施,但或許能成為平衡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的解方。而吸菸行為究竟為何會產生?吸菸者和不吸菸者各自會主張什麼權利?法律在這之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無菸校園「政」在施行 主管單位配套不足

教育部政策引吸菸區變動 吸菸空間有待改善

 政大校園中現存的四處合法吸菸區,分別位於憩賢亭、季陶樓前階梯下方、自強5舍旁涼亭、安九食堂後門外側,及一處試辦中、於綜院二樓的吸菸示範區。從原先多達十多處的吸菸區,至現今僅有五處得以合法吸菸的區域;究竟為何出現如此改動?在教育部無菸校園的政策下,政大推行了哪些措施?

 民國98至103年間,政大陸續刪減六處吸菸區,究其原因,駐警隊隊長蕭敬義表示:「教育部發公文希望學校要開始實施無菸校園。」105年因考量自強9舍及10舍周遭無吸菸區,增列安九食堂後門外側為吸菸區,107年為考量校園東西兩面平衡,因此於綜院二樓新增一處吸菸示範區。

 而政大山下唯一合法的吸菸區「憩賢亭」,位在校園角落、座落於草叢中。雖為吸菸區,憩賢亭中卻不見一般吸菸區應有的配備菸灰缸,只見一支掃把和一把畚斗。目前在政大就學、菸齡十年的社會人士小安(化名)表示:「雖然我們看到也大概知道就是要丟在那裡面,但從設備擺置上就可以看出,學校對這件事的態度真的很隱晦。」

 同時,憩賢亭周遭區域將在兩年內遭拆除,以興建法學院,但下一任學生會長、政治二黃承瀚表示,目前建設計畫中無吸菸區規劃,屆時校內員生最常使用的山下校區,將僅剩一處綜院示範區可吸菸。除此之外,隨著指南校區建築陸續落成,該區域人口也愈來愈多,但目前並無吸菸區設立,因此,黃承瀚認為,應於指南校區新增一處吸菸區。

(圖/林亭攝)

新增與否引正反討論 吸菸區設置反成兩全之道

 不吸菸者、中文四黃競緯認為校方應主動公開吸菸區資訊,如:吸菸區新增與刪減變動、吸菸區具體位置,而非讓學生無法取得資訊。但總務長室組員鍾秀慧回應:「因為有人反應這樣會助長吸菸行為。」因此在校內無吸菸區公告。不過,黃承翰也表明,應有足夠標示,讓排斥菸味的學生能夠主動避開。

 然不吸菸者、外語學院一年級戴同學(化名)持不同意見,她認為山下不應設立吸菸區,並表示,山下離校外近,吸菸者可直接至校外吸菸,避免影響校內員生。小安則坦言,雖然自己會儘量在校外吸菸,但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我站在路邊抽,也會擔心同學經過燻到他,覺得很不好意思,不如就多給我一個吸菸區吧,這樣我也不用在那邊閃大家。」

 「增設吸菸區不是在保護吸菸者的權利,而是在保護你(不吸菸者)不要吸到二手菸。」黃承瀚指出,校外人行道雖禁菸,但執法不力,依然可見吸菸人影,學生依舊受二手菸影響;他強調無菸校園並不能解決問題,若設立足夠的吸菸區反而能平衡雙方需求。

(圖/林亭攝)

菸防小組久未開會 吸菸區政策仍無下文

 為維護全體教職員工健康、避免菸品造成健康危害及環境污染,校方於民國99年成立菸害防制推動小組(以下簡稱菸防小組),負責校園菸害防制的推動與督導。菸防小組設副校長為召集人,並設學務長、人事室主任與總務長為執行長。

 身心健康中心主任楊建銘表示,在小組中,身心健康中心(以下簡稱身心中心)會提出由專業健康角度出發的看法及概念。他也表明身心中心立場:「在健康促進的角度來講,不管心理或生理健康,我們都是會希望大家減少抽菸的行為,那甚至戒菸就是最好的。」但身心中心衛保組護理師許珮瑜補充道:「我們是希望變成無菸校園,可是我們還是要尊重吸菸同學他們的聲音跟他們的權利。」因此政大校園仍保有吸菸區,並未完全禁菸。

 跨單位組成的菸防小組,會於每學期召開菸害防制工作協調會,決議學校未來整體走向,而參與會議的各行政單位及學生代表有權提案,但107學 年度起便無單位提案,因此至今已兩年未召開會議。

 現任學生會會長、法律四柯嘉偉表示,受疫情影響,為了減少行政單位負擔,以期儘速處理防疫事宜,因此108年度下學期並未提案。對此,黃承瀚質疑菸防小組運作模式,他認為無論各單位是否提案,都應定期檢討菸害防制政策及吸菸區問題,並舉例道,綜院吸菸示範區於107年推動試行後,便無開會決定後續是否變更為正式吸菸區,或者取消。

重新正視吸菸本質 錯綜因素不容忽視

 菸防小組成員之一的身心中心,明確地表示期望政大邁向無菸校園,楊建銘也補充道:「這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因吸菸的負面影響已有很多證據支持,「是我們一定要正視的問題。」

 「大學算是前成年期,有點灰色地帶,即使法律上成年了,但心智方面還沒那麼成熟,」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便可能是政府希望介入的理由之一,但法律上確實賦予了成年人選擇吸菸的權利,「所以教育部也不敢貿然說大學全面禁菸,而且大家的共識還沒有建立。」

唯有健康高?吸菸選擇仍回歸個人

 「我會閉氣走過去,覺得菸味很難聞。」戴同學認為吸菸是不好的行為,「第一,它會傷害周圍的人的健康,第二,它的味道會讓每個經過你的人都聞到。」戴同學也補充,家中有親人會抽菸,「他從小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抽,房間還是跟他小孩共用的,我覺得那二手菸對小孩子一定不好。」

 在菸害防制議題中,二手菸問題確實佔了重要的部分。許佩瑜解釋:「二手菸是指被動或非自願性吸入的環境菸煙,是菸燃燒之後產生並殘留的化學物質,造成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楊建銘也補充,孕婦即使自己不吸菸,二手菸、三手菸的危害也可能影響胎兒,並提高小孩患有呼吸道疾病、過敏的風險。

 「我會閉氣走過去,覺得菸味很難聞。」戴同學認為吸菸是不好的行為,「第一,它會傷害周圍的人的健康,第二,它的味道會讓每個經過你的人都聞到。」戴同學也補充,家中有親人會抽菸,「他從小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抽,房間還是跟他小孩共用的,我覺得那二手菸對小孩子一定不好。」

 在菸害防制議題中,二手菸問題確實佔了重要的部分。許佩瑜解釋:「二手菸是指被動或非自願性吸入的環境菸煙,是菸燃燒之後產生並殘留的化學物質,造成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楊建銘也補充,孕婦即使自己不吸菸,二手菸、三手菸的危害也可能影響胎兒,並提高小孩患有呼吸道疾病、過敏的風險。

 吸菸產生的健康問題,也不只是非吸菸者會有的考量。小安拿出菸盒,指著上頭印製的健康宣導圖片說道:「我們當然知道抽菸是一個對身體有傷害的行為啊!」她也補充,自己其實也是過敏體質,「照理說我更不該抽菸,連我自己也會忍不住跟自己說抽菸不健康。」

 明知自己的健康正受到危害,究竟為何仍持續吸菸呢?戴同學認為,吸菸者不戒菸是因為已經上癮,「就單純戒不掉,你必須要抽才能活下去的那種感覺,所以後來算是被迫的。」然而小安則說,雖然不否認自己有癮頭,「但它真的是一個可以讓我快速放鬆的方法,這真的很重要。」

 「我沒有時間可以放鬆,」肩負工作、家庭、課業的小安,在繁忙的日常中,情緒常維持在緊繃的狀態,「只要我有菸,我可以強迫自己在那五分鐘的空檔,完全放空不去想任何事情;又或是我可以在那五分鐘把很多原本想不通的事釐清。」對小安來說,吸菸是她追求心理健康的選擇,所以沒有打算戒菸。

 「確實當下吸完的幾分鐘內會放鬆、很舒服,可是呢,隨著菸癮越來越大,那快樂的duration就會越來越短,」邱弘毅說明,吸菸舒壓並不是長期因應之道。在健康促進的立場上,楊建銘則說:「當然我們還是會覺得有沒有取代的方式,如果需要壓力管理的協助,可以來諮商中心登記,由我們的心理師來帶領做一些減壓。」許佩瑜補充,身心中心也有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幫助同學以其他管道舒壓。

 菸齡近一年的阿其(化名)斬釘截鐵地表示,他不會參加身心中心的舒壓活動,「我在還沒吸菸之前,我舒壓主要是靠運動,但那時我要考研究所,又參加了跆拳道校隊,就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所以反而是因為運動帶給我更大的壓力。」這也說明吸菸者並不是不知道如何舒壓,只是有著時間上的考量,才選擇吸菸。小安也直言:「也許有些人做瑜珈就能放鬆,但我就沒辦法啊!我只想要用簡單快速的方式解決。」

 在生理與心理健康上的權衡、時間效率上的取捨,都促成了不同的選擇,而楊建銘表示:「選擇這件事還是回到個人,我們沒辦法說叫你完全不能,除非法令禁止,但以健康促進的角度我們當然是希望減少抽菸。」此外,吸菸帶來的交際功能與歸屬感等,也是生理健康以外的不同考量。

 「從心理學的角度,青少年的發展是從家庭變成到社會,脫離家庭,同儕團體變成新的認同團體,那在認同裡很重要的是:大家要一樣。」楊建銘表示,同儕間的影響力是在高中到大學這段時期最為顯著的。除了同儕,許佩瑜也說明根據108年身心中心問卷統計,同學開始吸菸的原因還有家庭背景、課業壓力,以及個人好奇。

 「開始工作以後,在工作的休息時間,我的同事們都去抽菸了,然後辦公室就只剩我們不抽菸的小貓兩三隻。」小安分享,最初是為了在工作上能融入群體才開始吸菸。而阿其則是在準備考研究所時,因為還須應付大量外務,「壓力有點大,就跟朋友開始抽菸。」他解釋,沒有戒菸的動機其實另有原因,「現在吸菸變得有點像,跟朋友應酬或者是交際的手段。」

 然而多數不吸菸者在談論吸菸議題時,並不會考量這些吸菸者的「文化」,或正視吸菸者開始吸菸的背景因素。隨著逐漸縮減的合法吸菸空間,吸菸者也控訴自身的權利正遭到漠視。

(圖/林亭攝)

被捻熄的菸權 吸菸者何處立足?

 「覺得蠻不公平的就是你要嘛政府就規定我國全面禁菸,你不要賣,」小安忿恨不平地說道,吸菸在台灣是合法行為,禁菸標誌卻隨處可見,「 我們當然也希望不要去影響別人,就像我身上都會帶那個『熄菸袋』,就是隨身的菸灰缸,我菸蒂也不會亂丟,」小安坦言,自身意識再高,環境對吸菸者愈來愈不友善卻是事實,「吸菸的人很沒人權欸我覺得。」她苦笑道。

 「與其讓他們到處偷偷抽菸,還不如給他們一個合法的空間。」不吸菸的黃競緯說道,既然市面上仍可取得菸品,勢必存在有吸菸需求的人,他認為吸菸區的設置是為了方便集中管理;「我覺得吸菸區是一個必要之惡,如果不設的話就變成到處都是吸菸區,很多人會直接開始亂抽。」阿其也認同,吸菸區若設置妥當,便能減低對不吸菸者的影響。

 「設置禁菸區同時,應該平衡地去設置相對的吸菸區。」吸菸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陳麒安呼籲,現今社會廣泛設置禁菸區,若不連帶設計吸菸區,將會是一種失衡,而這種失衡,可能導致二手菸更難管制。小安也無奈地說道:「如果有夠多合法空間讓我吸菸,我當然一定會避開你。」

 然而,也有聲音反映設置吸菸區可能助長吸菸行為,「假如校園的吸菸區有開放幾個,或越開越多的話,吸菸的人可能就會覺得這很方便啊,所以就不會停止吸菸。」戴同學表示:「我覺得比起設立吸菸區,學校是不是應該要勸導那些人去戒菸,」她認為學校的角色應該是教育、推廣吸菸為不好的行為,「而不是告訴他們說,好我就容許你去抽。導正才是更好的方法。」

 陳麒安則質疑大學的角色:「假如我成績不好,或是我沒有交到女朋友,我是也應該去埋怨學校沒有設立好的制度,來幫我把成績變好、幫我去交到女朋友嗎?」一己的健康,或是成績,「其實都是選擇的結果。」

 「政大如果真的自詡是一個人文社科頂尖大學,那是不是更該知道社會科學珍貴的地方就在於去傾聽不同的、多元的聲音,為什麼就不能聽聽抽菸的人的聲音呢?」小安感慨道。她也進一步建議學校:「打牌有牌品,抽菸也有『菸品』,與其一味地批評或壓制抽菸的這個習慣或行為,倒不如嘗試反過來宣導注重抽菸的『菸品』。」

 「老實說吸菸這個行為在生物上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可是很多社會環境的複雜因子是更需要去關切的。」邱弘毅總結性地呼籲,即便無庸置疑地,健康是我們需要關心的面向,但吸菸的整體脈絡仍需要通盤考量,方能邁向共識。

公益與自由相互抗衡 菸防政策仍需多方討論

多重利益彼此衝突 法律未盡持平

 《菸害防制法》立法於民國86年,邱弘毅表示,該法最初是以公共衛生的角度制訂,「基本上還是以保障健康為它最重要的目的。」

 陳麒安則質疑,《菸害防制法》在制訂之初,參與者即對吸菸行為帶有偏見,「當時制訂法律也是以公共衛生界的人為主,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待的話,當然會以平衡的態度(訂定)。」當公共衛生界以保障全人類健康為最大公共利益時,吸菸者的選擇自由卻因此遭受質疑。

 然而,若以法律角度衡量公衛和吸菸者的衝突,法律系副教授吳秦雯認為:「以消費者來講,他應該有能力可以進行理性判斷,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質疑吸菸就是不理性的。」但她也指出,因研究證實長期抽菸可能影響健康,故可預測未來可能需投入醫療成本在吸菸者上,「如果我們認為國家是要朝著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好的話,那人民是不是也有一些義務,應該把自己照顧好,來降低社會要為你付出的成本。」

 邱弘毅說明《菸害防制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管制吸菸產生的二手菸。不過他也坦承,當禁菸政策和吸菸者產生衝突時,「這種理想就沒辦法落實,」因此他認為,設置吸菸區是不得已的兩全辦法。

 對此,陳麒安則認為,在禁菸政策推行之下,「為了要保障非吸菸者的權益,必須要對於吸菸者的權益有所限縮。」同時,他更對吸菸區存在的理由抱持懷疑,「當沒有設置禁菸區的時候,是不是也沒有設置吸菸區的必要性?」

 吳秦雯指出,以健康權的角度,憲法並無要求國家需維護人民的健康,「在憲法的概念下,會認為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體。」若人民想要吸菸,則是人民的自主決定。她也指出,憲法雖保障人民有自主的選擇權,但發生私人對私人的壓迫時,國家就應該介入。

 「社會上有太多不一樣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權益、不同的利益,政府的功能就是在中間扮演一個權衡的角色。」吳秦雯表示,政府希望一方面保障吸菸者有吸菸自由,菸商也能持續販售菸品,另一方面對於不想聞到菸味的人,或是有欲戒菸的人,政府也會提供相對應的協助。

吸菸者需主動發聲 校方亦應訂定明確規範

 陳麒安質疑政府和學校在菸害防制中扮演的角色:「所謂的無菸校園,它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政策運作,」他認為,學校本不應該介入學生吸菸的選擇自由,「學校應該要管好的事,應該是去創造一個更自由、開放的學術討論空間。」但為了配合政府的政策走向,學校即必須提出相對應的措施。

 吳秦雯則表示:「大部分狀況下,人民都是順民,」但是當人民無法接受政府的決策,憲法即給予了人民反抗國家的可能性。「其實吸菸者也可以爭取自己的權益,」她呼籲,若吸菸者認為應該改變無菸校園政策,則需要由吸菸者主動爭取,「畢竟吸菸者他在目前的人口數上也是比較少的,如果不自己爭取權益就不會有人注意,一定是會被漠視。」

 現今學校僅設有《菸害防制管理辦法》此一法規,黃承瀚認為應具體針對吸菸區設立管理辦法,明確規範責任歸屬。而在組織層面上,政大吸菸區皆由菸防小組負責管理,黃承瀚對此也建議可參考台大政策,由各院館分別擔任吸菸區的權責單位,不僅責任歸屬清楚,維護與管理也較為容易。

 吳秦雯也提及,學校應對吸菸區訂定具體規範,「你讓想抽菸的人可以抽菸,不想聞到菸味的人就不要到附近去,這樣也比較好管理。」邱弘毅對此表示:「我覺得應該要有管理吸菸區的規範,比如說進去裡面菸蒂不能亂丟。」此外,他更指出,若大學校園希望在未來取消吸菸區,則須和吸菸同學討論、提供配套措施。

以溝通邁向共識    開創包容校園空間

 大學校園中的吸菸區存廢一直備受爭議,正反雙方意見常陷入衝突,但吳秦雯鼓勵吸菸者有所主張,並提出了分享空間的概念,「假設說整個校園中有百分之一的人在抽菸,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容許校園空間有百分之一是可以抽菸的地方?」但她也坦承,吸菸者畢竟占少數,要讓大眾接受這個論述,須面臨很多挑戰。

 「但是至少可以主張,已經在吸菸的人,他已經選擇吸菸作為一個生活方式。」吳秦雯指出,吸菸者有權主張,在不干擾他人的情形下,吸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應被尊重。她也表示,這個社會本就該容許不同人的存在。陳麒安更進一步說道:「應該要從社會如何去對待少數人,去評斷這個社會是否文明進步。」呼籲大眾須重視、尊重吸菸者的需求。

 而大學校園在菸害防制中究竟該如何定位?邱弘毅坦言:「我覺得是用這種說服、討論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用教條式地說這就是對你健康不好,就是不行。」他也期望政大學生可以批判性思考,透過討論建立一個共同的知識背景,並進一步在不同面向上交流意見。因此大學校園更應開啟溝通空間、瞭解各方需求,以此建立共識,讓雙方言論得以達成平衡。

記者/李昀璇、林立雅、邱芮盈、游九思
編輯/陳子瑜、廖翊帆
攝影/林亭
(本刊收錄於《政大學聲》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