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力說話的運動場——摘掉球場性別標籤 女性運動員奮勇向前

 政大女性運動代表隊的球員們,散發著朝氣與活力,在球場上大汗淋漓地奔跑著。排球、羽球、棒球等多項運動,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但由生理性別不同所衍生出的種種難題,是否會成為女性運動員們在場上的阻礙?運動場上是否又曾出現哪些不平等的現象?現在,《學聲》將帶您一探政大體育館中的性平大小事,瞭解女性運動員們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衝鋒陷陣的絆腳石:生理差距成場上阻礙

 今年三月,政大雄鷹籃球隊在大專院校籃球運動聯賽(UBA)拿下公開一級第五名的佳績,成功引起校內師生熱烈的討論、關注,但若將時間倒回2017年,當年政大校女排取得公開二級冠軍,成功拿下晉級門票,成為校內首支晉升公開一級的女性運動代表隊,這樣傑出的表現卻少有人注意,其中的落差令人納悶。

 此外,將視線轉向運動場,發現在政大數量豐富的運動代表隊中,僅籃球、羽球、桌球、網球、排球等五個項目,設有全女性的運動代表隊。因此,這次我們將聚焦於政大的女性運動員,分享她們在球場上揮灑青春的故事。

 一般而言,正式的運動競賽為求公平,在賽制設計上一開始就會劃分量級,並區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但在特定情境下男女同框,女性選手在場上與同量級的男性選手抗衡,常因明顯感受到彼此在體型、力氣與速度等方面的落差,而陷入苦戰,那麼,在「生理差距」這一主題上,政大的女球員們的詮釋與感受又是如何呢?

身高、力量與速度 女性球員面臨的最大困境

 在政大體育館內,校女排球員們踩著穩定的步伐,奮力地揮舞雙臂。紮著波浪捲髮、目光炯炯有神的洪雅雯,笑著提起男女的生理差別:「他們(男球員)都長很高。」同為校女排球員的王雅慧接著談道:「也跳很高,反應也比較快。」有著十年以上排球資歷的她,理所當然地說著。

 除了清楚可見的身高差距,校女羽球員陳心喻認為,「力氣」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還是臂力比較不夠。」心理系系棒少數的女性棒球員陳筱勻憶起之前系壘比賽時,遇到一位沒有接受過棒球訓練的男生,「他一揮,那個球就直接飛出去超遠,就是有些差異所在。」當時的陳筱勻內心震驚不已,看著這位還只是棒球生手的男同學,她覺得好像自己再怎麼努力,都難以企及他的高度。

 「還有速度啊,一定都有差。」校女羽球員胡宇鈞快速地說道,撇除身高與力量,速度也是影響比賽結果的關鍵,前桌球國手、統計二溫睿玲分享:「男生腳比較長可以一步跨台,我就要跑個兩步。」直覺的反應、無庸置疑的語氣,可見「生理差距」是從事各種球類的女性運動員們一直以來最深刻的體會。

當「輕視」的球襲來 她們心中的百感交集

 有時男球員可能會因為不信任女隊友的能力,頻繁去幫對方接球,「男生在旁邊,他就會一直想要主動幫你接,他們會覺得你不行。」校女排球員周鈺潔有些不耐地說。對此,洪雅雯則回應:「應該沒有到輕視那麼誇張。」不過面對男球員好意的幫助,仍然讓她們感覺煩躁,「就會覺得那你幹嘛不相信我?」王雅慧直截了當地說,眼神散發著不滿。

 有別於校女排球員單純不被男隊友信任的情景,校女羽球員則曾切身體會來自男球員的輕視。陳心喻分享,在校外零打場練習時,由於現場民眾多是付費前來運動,因此多數人希望對打時可以球來球往,但男女身高、速度上的不同,常出現男對手對女球員感到不耐煩的情況。「他就是會表現出不開心,就很不認真的感覺。」陳心喻無奈嘆道。

 此外,羽球場上常用來突襲對手的「婊球」,也經常讓女性陷入弱勢的境地,男球員憑藉臂力優勢,可以多次將球打到對手場域的邊際線,而女性在往後接球時,容易因此失去重心。胡宇鈞回想她在校外體育館打球的經歷,有些不平地說:「男生就會特別去婊女生球,因為比較矮。」零打場上男性對手輕蔑的態度,以及頻繁的殺球,即使令人氣餒,校女羽球員們仍選擇在球場上默默堅持。

 不過,身為女性運動員,在面對被輕視,或技不如人的經驗時,仍不免有陷入低潮的時候。在男女混合比賽的棒球隊裡,陳筱勻偶爾會感到無力,她坦言:「當我表現得不好的時候,會特別告訴自己,反正我是女生,能力沒有那麼好自然比較打不到。」生理差距的衝擊曾讓她渴望能在全女性的隊伍中打球,「我也有想過如果有女生球隊可以打,我才不要待在這,我覺得這是Level差距很大的感覺。」當委屈感襲來時,陳筱勻不自覺地以女性的身分來安慰自己。

 身為前桌球國手的溫睿玲在職業比賽中也常感到力不從心,她嘆道:「打男女混打的時候會有點無力感,就是覺得我怎麼都打不死他。」

 不論是哪種球類運動,在球場上勇往直前的女性運動員們,皆對男女身體上的差距有深刻體會,從身高、力量到速度的不同,她們早已司空見慣。而這些生理差異,也是常造成女性被男球員輕視、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對此,球員們抑或積極面對,抑或失望氣餒,卻仍希冀能透過努力,在球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深埋於紅土的性別偏見:女性在棒球場上舉步維艱

 不同特性的球類運動,皆需克服相對應的生理差距,隨著運動不再是男性的專利,體壇上可見越來越多女性運動員們優異的表現。不過在臺灣,發展最久也最受矚目的體育項目——棒球,卻鮮少有女性球員的身影。臺灣首位女性棒球裁判劉柏君認為,臺灣棒球發跡於日本殖民時期,受到當時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影響,這項運動長期由男性所主導,但她發現:「日本現在女子棒球其已經發展得很好,甚至有女子職棒。」然而臺灣女子棒球無論人數、資源,都仍與男子棒球存在著差距。

無法撕除的陳舊標籤 誰說女生不能當球員或裁判?

 政大校棒指導老師王清欉直指棒球與其他球類的差別:「棒球速度比較快,很危險,男生可能就比較適合。」劉柏君則表示,由於棒球對裝備、場地的要求較高,比賽又有組隊人數限制,因此「門檻比較高,不像籃球有一顆球就能打了。」再加上目前臺灣棒球場域中的男性球員數量遠大於女性,「女生會認為那不是我的運動。」她略顯無奈地說。

 心理系系棒球員陳筱勻分享,在她的棒球生涯中,雖然並無經歷強烈的性別歧視,卻時常感受到球場上隱藏著許多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她提及,不少以男性為主的運動隊伍,在招新時常會註明「也歡迎女生來當球經哦!」,但她認為球員、球經的身分本無性別限制,「女生也可以當球員啊!」於是,她曾連續兩年向政大校棒球員反映,請他們更改用詞,校棒也立即調整文稿。

 除了球隊招新時習慣將女性認定為只能擔當球經的角色之外,在2018年政大系際盃棒球比賽中,當時的棒球轉播組更策劃了一項系列報導「場邊嬌點」,專門採訪現場的女觀眾、女球經。陳筱勻憶起當時看到企劃時的心情:「難道女生只能以這種方式在球場上被看見嗎?」雖然從事棒球運動的女性人數相對少,但她不希望大家一想到棒球,就下意識地認為女生只能是場邊的啦啦隊或觀眾。

 女性不只難以「球員」的身分被認可,連考取、擔任無特殊性別限制的棒球裁判也困難重重。從小喜歡和父親一起看棒球的劉柏君,自小學起就曾以球員、志工、中華隊翻譯等多重身分,活躍於棒球領域中。2006年她決定報考棒球C級裁判講習,卻屢屢遭主辦方勸退,主辦方工作人員甚至對她說:「就算考過了也不會有人讓你去實習!」儘管氣憤,她仍不願放棄報考機會。

 即使劉柏君成功克服種種質疑,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棒球裁判。但在她執法初期仍遇諸多惡意,她舉例道:「會被說那個女生坐過的椅子我不想坐,或妳是女生不能碰球。」

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 女子棒球發展處處受限

 棒球不僅是臺灣的國球,也是國內唯一的職業運動項目,多年來職業棒球隊湧入大量資源贊助,如經費、設備等;臺灣青棒、少棒比賽也維持良好發展。然而「女子棒球」卻多年不受重視。

 「基本上女子棒球隊現在運作都是靠自己啦。」劉柏君直言女子棒球的現況,因社會關注度較低,導致女子棒球隊長期缺乏資金,球員必須自主募款,甚至自掏腰包解決球隊相關支出。資源如此短缺的情況下,不但不利於球員能力的訓練,也進而影響比賽中她們所展現的實力。雖然女子棒球從2001年世界盃引發棒球熱潮以來,陸續發展了十餘年,卻依然遲遲無法走出無穩定資金注入的困境。

 劉柏君推廣女子棒球多年,回顧一路走來的成效:「我是覺得開始有一些關注,但是還有很長的距離,因為現在女性的棒球人口還不夠多。」為了增加女性從事棒球運動的人數,她曾於2017年和台北市政府協商,由市府撥款,舉辦女子少棒體驗營等活動,提供更多女學生接觸棒球的機會,「希望可以把這個環境弄得更友善的話,這個運動人口就會增加。」

 反觀政大校園中女子棒球的推行,由於曾有學生在課間被棒球打到受傷,導致棒球課程全面停開,但過去棒球課自開課起,即訂下了「不收女生」的規定,王清欉解釋主要怕產生安全問題。對此,陳筱勻建議:「如果學校能提供類似初級體驗的體育課,那麼想打棒球的女生會不會變多?」王清欉便回應,未來若重新開設棒球課程,可能會考慮是否調整為男女合班。此外,劉柏君也呼籲,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可以成立女子組,「一方面可以達到推廣的意義,女生也可以展現她有的球技。」

 女子棒球發展至今,仍受到主流社會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棒球被認為是較適合男性的運動,「(推廣女子棒球)最主要的困難是大家會覺得沒必要,會說啊又沒有女生在打棒球。」劉柏君談及,社會的刻板印象可能間接導致女子棒球沒有足夠資源充分發展,而在缺乏經費、設備與場地的瓶頸下,女性棒球員也因此難以獲得嶄露頭角的機會,長久下來,女性在棒球場域中依然難以打破刻板印象築起的高牆。

當常識走火入魔 被性別刻板的你我

 臺灣棒球受發展脈絡、球類特性,及長久以來的社會氛圍等多重因素影響,造成今日場上多由男性稱霸,女性棲身場邊或場外的局面;然而,在 目前仍由男性主導的棒球場上,女性若不甘被定型為球經、球迷的角色,並試圖以球員、裁判等專業身分踏入球場,往往會因挑戰了該領域的傳 統價值,而觸動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敏感神經。

聚焦球場之外 關於那些「因為你是女生所以······」

 「是真的,女生比賽普遍沒那麼好看。」校女排洪雅雯不以為意地笑著,繪聲描述起過去看球賽,第一場是男生,下一場換女生觀眾走光的經驗,並帶出在這背後,由於多數人認為,女性選手先天生理條件較弱勢,相比男性更難在講求力量、速度的競技型運動中,做出好的發揮,也因此在同級別的賽事中,被認為「較不精彩」的女子組競賽,關注度普遍無法與男子組相提並論。

 然而,放在高度性別化的棒球運動裡,「女子賽事較不精彩?」的辯證,除了男女先天的生理差異,還須延伸出更繁複的討論。從體壇現階段的狀況來看,男生較常打棒球,而女生則比較常打壘球。兩者雖然大致上相似,但棒球的劇烈程度和技術難度都高於壘球,因此部分比賽細節,如:競賽規則、場地規格和比賽局數等,略有不同。

 「以同量級的選手來看,(女生)有些先天的能力⋯⋯一些體能的差異⋯⋯」王清欉仔細措辭後,謹慎地說:「是比較不足啦。」他解釋,因為棒、壘球的規則本身就不同,快速壘球需要跑的距離較短,在考量女性生理條件的情況下,他認為,如果是在同一個場地下進行,女生打壘球的精彩度,會比打棒球高。

 但針對「女子棒球隊在臺灣發展受挫,可能是因女生組賽事較男子組不精彩」的說法,劉柏君不甚認同地反駁道:「精彩度並非棒球運動裡唯一的重點。」她也反問,如果依此標準,全世界只有大聯盟有資格打棒球,政大體育社團打不贏別校、打得不夠精彩,就必須收掉嗎?她強調:「不能以他(選手)表現的好壞,作為拒絕他參與、否定他對這項運動熱忱的理由。」

 不過礙於學界始終缺乏「賽事精彩度與先天生理關聯性」的研究,無法進一步驗證類似說法的真實性;然而,將賽事精彩度歸因先天生理,並以此合理化「女子體育賽事較不受觀眾青睞」的說法,無形中強調了「性別」對選手的影響,但其他潛在的結構問題,如:「國內至今沒有甲級女子組棒球比賽;在特定運動項目中,性別會影響一個人能否在場上以專業身分被認可。」卻一直未得到充分討論與解釋。

(圖/李瑩瑩攝)

見山未必是山 刻板印象藏邏輯瑕疵

 「女子賽事較不精彩」是運動場上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而在體育相關的討論中也存在放大性別影響力、略過結構問題不談的痕跡。若以性別研究的角度來看,新聞系副教授康庭瑜指出,性別刻板印象的產生和固化,是因為人過於相信大現象、整體性的描述,所以在實際碰到個體時,常忽略考量他真實的狀況。

 康庭瑜舉例,一般人普遍認為,男性擅長知識交換,女性擅長情感辨認,「但這只是一個性別的平均得分。」假設今天有一份工作需要情感溝通,若面試者抱有上述對「男女擅長能力」的既定印象,在評選適任工作者時,便容易直接認定「男性不適任」或「女性一定比男性適任」,康庭瑜認為這兩種結論都是荒謬的,「因為很可能在所有應徵者中,最會情感溝通的是男生。」

 康庭瑜接著點出,「常識」裡往往藏著陷阱,會誘使人做出不精確的判斷。「像『女生體能一定不如男生』就是一個粗糙的說法。」她解釋,在預測體能狀況、運動能力或任何其他技能時,需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年齡、身高、肌肉強度、基因等,「性別」只是其中一個變項,只以一個變項推論結果不一定準確,因此她內斂地表示,「女生體能一定不如男生」的說法,「過度強調了性別的預測能力,在科學上是不精確的。」

 此外,性別刻板的眼光也並非全都來自外界。前桌球國手溫睿玲回憶在全女隊受訓時,觀察到相比男性選手,女性選手似乎更需要被照顧到情緒。她表示,面對賽前的高壓很容易發生情緒崩潰,「女生練一練就開始哭,教練可能要特別安慰她,但男生好像比較能壓抑情緒繼續狂練。」她提及,或許是因為「男生比較偏向處理事情,而女生比較會鑽牛角尖。」

 然而,同樣是全女隊的環境,校女籃教練鍾忻宸卻有不一樣的解讀。在擔任校女籃教練前,曾帶過政大雄鷹的他指出,球員情緒是否需要被照顧,主要還是看球員的個性。他溫溫地解釋,其實男女球員都有個性細膩和不拘小節的類型,「比例上男生可能大剌剌的多一點,但也只是比例,實際帶隊都需要去注意(球員情緒)這塊。」語畢他認真地說:「都是要花時間慢慢了解他,才不會跟選手有隔閡。」

 從球員、教練的親身經歷,可以發現性別對人的影響力常被過度放大,除了可能造成不精確的判斷外,在部分情境中,「性別」也可能成為導致待遇不平等的元兇。以棒球為例,傳統上由男性主導,長期以場外身分參與棒球的女性,試圖轉換身分為場上球員、裁判時,「有時候也不是惡意,但因為妳(女性)在裡面是少數,他們會不知道怎麼面對妳。」劉柏君指出,棒球圈對女性的不友善,可能是因為不存在先例,不知道如何看待女性突然的身分轉換,可能下意識衍生出不信任女性在場上的專業,或以「性別」為由將女性排除在外等問題。

 回歸根本,刻板印象原先都是被社會所認可的「常識」,然而以「工作性別化」的例子做引,康庭瑜指出:「人對『哪個性別擅長什麼』的想像太單一了。」有時候人對從事一個職業需要什麼能力的想像,本身就是性別刻板印象,「被傳統性別定位框限住,較難想像別的能力在那個職業裡也適用。」而僵化性別常識對個人造成的困境,在球場與職場中皆屬同理,一旦矯枉過正,便容易成為框限住人的想像、限縮對彼此的理解的「性別刻板印象」。

踏出性別框架 在場上就是享受運動!

 凡是人皆無法自外於「性別」的種種,面對性別刻板印象戳弄,除了叫屈,更重要的或許是充分理解自身處境、調整心態以及對現況做出回應。

 女性選手偶爾會為生理差距感到灰心,對此,校女羽教練楊瑞珠回應:「每個選手特色不同,不是說一定怎樣就比較好;選手要去想:『怎麼在場上把特色發揮出來』。」她也認為,如果可以試著用更樂觀的心態重塑自我價值,就不需要因性別而妄自菲薄。

 說起剛加入心理系系棒的自己,陳筱勻有些不好意思,因為觀摩、比較的對象都是男性,她坦言體能差異曾令她自卑,久了也變成消極練習的藉口。但回顧過去幾年,「明明其他球員在比賽時,從沒因為我是女生而輕視或禮讓,」講到這她忽然抬起頭,在鼓舞之外,不無幾分自嘲意味地說:「根本沒什麼好看不起自己的啊!」

 校女羽球員陳心喻提起剛摸羽球的頭幾年,常在零打場上感受到對手輕蔑的態度,但秉持「被看輕那就看回去」的精神,她在悲憤中擰出力量,說出「想要給他好看!」的語氣堅定自信,但也不忘保持客觀的心,「要跳脫出那個委屈感,如果太執著於『對方為什麼對我不公平』,就沒辦法追隨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同為校女羽球員,邱竹銥回憶第一年在場上給學長揹,到第三年卻換她揹人的改變,有些感動地說:「每一年的進步自己看得到。」隨後,像要為自己總結這幾年在場上所學到的,她真誠道,在場上不可以有「男生應該讓自己」的心態,「慢慢來,有天對方主動來擊掌、跟你說good或謝謝,這就是妳的成長。」

 「就像我的生命一樣啊。」講起最愛的棒球,劉柏君的語氣是醺醺然的陶醉,談到國中想成為球員,被師長以「妳是女生所以不行」為由拒絕的經驗,她沒有顯露出太多感傷或遺憾,「那時候就是接受,也沒想太多。」而在更認識性別議題後,當年的不合理待遇也沒有使她懊惱,反而更加堅定她對棒球的喜愛,「從沒想過放棄,因為那時候已經放棄過一次了。」她溫柔說道,性別平等,本就不是要追求什麼都跟男生一樣。「女孩子有時候不要太自我設限,妳也可以去爭取看看。」

 人是一種「性」的存在,這無可否認,「但同時也是很多其他的存在,像情感、專業表現等等」康庭瑜所言,切中球員們的心境,縱使挫折但不氣餒,她們銘記自己喜歡運動的初心,在幽谷中蓄積能量、持續成長,待「性別魔/婊球」再次飛向自己,她們將閃亮回擊。

(圖/林亭攝)

記者/黃韋筑、林子芸、徐平、李宜恬
編輯/詹和臻、廖翊帆
攝影/林亭、李瑩瑩、李怡嫻


(本刊收錄於《政大學聲》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