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The Magic Happens——創意實驗室的想像與精神

創意實驗室」對於許多政大學生來說,或許是個時常耳聞,卻不太知悉的神祕空間。倘若你願意一探究竟,或許會因此發現許多的未知與驚喜。而這樣的不確定性,也讓參與者得以在探索的過程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在「創意實驗室」的帶領下,一趟又一趟傾聽彼此心靈、尋找內在自我的旅程,正準備在此展開。

Swing The Wand:施展魔法的空間

「我一直覺得,創意實驗室是個『有魔法』的地方!」臉上掛著笑意,甫當選新任政大校長的資科系教授,同時也是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的李蔡彥自信地說道——在創意實驗室待了多年後,身為創意實驗室主要執行人之一的他,在這個學期,也準備要和同學們一起『畢業』、邁向生涯中的下個階段了。

創意實驗室的基地位於藝文中心四樓,是一個沒有門,沒有課桌椅,卻充滿奇思妙想的實驗空間:一大片窗面向河堤,為創意實驗室照進日光,每個人都脫下鞋,在木地板上或坐或躺。彷彿只要進了創意實驗室的空間,就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既能暫時忘卻社會角色,也能真正傾聽內心的世界。

「我們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都會被資訊淹沒。你們現在的資訊量很大,未來的更大。」X書院總導師、廣告系教授陳文玲提到,在創意實驗室待了十年後,她開始邀請了幾位教授,一同加入經營位在政大半山腰的創意實驗室──在這個科技不斷迭代更替的時代之中,他們希望能將「如何整理知識的方式」重新交予學生,進而提供同學們發掘自我的機會。

對陳文玲來說,她和李蔡彥、中文系教授曾守正三人,就像創意實驗室課程中的「小組」,也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小組作業。「所以你看見,李蔡彥老師象徵的是科技的容器,曾守正老師象徵的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容器。」三人的個性雖然迥然不同,但經歷四年來的磨合與相處後,他們除了煉成了一段深厚的友誼,在課堂中也能各司其職、發揮所長,將創意實驗室經營得更加立體。

「有一些同學,不見得他們在傳統的系所(大學教育)裡做得不好,可是他們有很多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需求需要被滿足。」對於許多人來說,自我探索和認識的過程,很容易被當成一種「迷惘」的狀態,因此,李蔡彥也十分期待創意實驗室能成為一個有彈性的教育空間,並透過提供不同的資源,來接納那些對於未來的不知所措、面對選擇的猶豫不決、在困境中找不到出口的學生,並給他們一個能夠自由探索、認識自己的地方。

Swing It A Bit Differently:如何揮灑創意的顏料

「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想辦法營造一個可以因材施教的環境。」李蔡彥解釋。創意實驗室就像一個有機的載體,隨著不同人參與,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故事──在創意實驗室發生的課程和工作坊或許有一樣的名稱和課程設計,但由不同學生所組成的群體,卻總能在每個學期,和彼此摩擦出截然不同的火花。

對許多學生來說,創意實驗室是個能夠揮灑心中那幅未知藍圖的空間,在這裡,老師與同學會褪去外在的角色身份、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創作──而在李蔡彥心中,創意實驗室提供、營造的氛圍,或許會讓學生感到迷惘、挫折、失敗,但在最後,創意實驗室總會嘗試將他們重新接起來,並鼓勵他們繼續做出大膽、多元的探尋。

「我們就是一群真實的人,雖然年紀不一樣、歷練不一樣,但共同來到這個地方、共同經驗這些課程,並尋找接下來想去的方向。」同樣地,對陳文玲也認為,在創意實驗室裡角色的互動無關年齡身份,而是歷練不同的人遇見後,能夠真誠地彼此分享。

對陳文玲來說,學生創作的技巧如何並不重要,只要有願意嘗試的態度,她都願意繼續支持與鼓勵學生。創意實驗室不會用制式的考試來評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因為經驗的學習不會只有一種解答。陳文玲說道,她鼓勵學生透過創作釐清自我、找到下一步的方向,無論過程中的困境有多艱難,只要學生有堅持下去的意志,她都會鼓勵他們繼續嘗試。

Cast The Magic Spell:故事從何展開

「在我上『意象與繪圖』前,文玲其實沒有開過這堂課,所以對我們來說那是新的課程。」創意實驗室助教黃彥晨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說明自己先前不太確定這堂課提供的確切內容,但在實際參與、嘗試後,無論是課程中的繪圖、自由書寫,或是「心靈寫生」等探索的歷程,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記憶。

對黃彥晨來說,創意實驗室就像是一個千奇百怪、時時充滿無限想像力的所在,他也笑稱,那裡就像一部魔幻電影,白天在一般的學校上課,晚上則到神秘的生物學校學習巫術。

「它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但對我來說,它也像一個家。」來自香港的傳院二郭博宇也說道,她在大二下學期的時候,每天到學校後,幾乎都會到創意實驗室上不同的課、玩不同的工作坊,所以創意實驗室對她而言,就好像她在異鄉的「家」一樣。

郭博宇隨後提到她在期末報告自由選題時,選擇「做一場屬於自己的演講」的心路歷程,她提及,在選擇要和眾人分享的內容時,其實時常觸動到一些她不想面對,或是正在逃避的事。但正因為選擇分享,所以她才有機會正視、紓解自己埋於心底的疼痛,並透過這個過程與自我和解。

而傳院二陳柔均也訴說了她在實驗室的小故事──當初她為了能加選課程,便與陳文玲交換條件、答應擔任課程助教,才得以進到創意實驗室。她提及,身為大二的她難免在擔任助教時感到不知所措, 幸運的是老師對她十分信仼,她才得以找到自主發揮的空間:「她(陳文玲)鼓勵我們自己去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狀態,我就用自己的狀態去調和、斟酌。」

Follow The Spell:引路人在何方

「創意實驗室有點像螢火蟲的角色,就是夜晚中微微閃爍的燈光,指引我去未知的地方和正確的道路。」陳柔均描繪出創意實驗室在她心中的形象,並舉例道,在創意書寫的課堂中,每個禮拜同學都要交一篇寫作,陳文玲也會依照每個同學從作品中呈現的心理狀態,安排下一堂課程的內容,並對她在寫作中提出的疑問,給出方向或啟發。

「如果有一些不一樣的嘗試好像也不錯。」目前擔任臨床心理師的創意實驗室校友蘇益賢說道,自己加入創意實驗室前,其實對它毫無頭緒,只是單純希望在升大二之前,能夠嘗試更多有趣的東西,意外地牽起與創意實驗室難忘的緣份。

蘇益賢回想起陳文玲所開設的「創意寫作」課程:「我們在某一堂課去動物園,老師希望我們能透過觀察動物園的場地,為動物園創造些甚麼。」而他也補充道,自己是因為這樣子的經驗才真正領悟到,原來創意和創作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想到就要去做」。

「很多東西不是老師來弄,而是老師會召集學生,然後讓學生自己弄。」蘇益賢說,創意實驗室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除了使他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經歷,也進而讓他從中發覺自己對於教學的熱忱:「老師教我們怎樣把這些東西教給別人,也讓我發現,原來我對教學是很有興趣的。」

從心理系畢業後,蘇益賢除了成為一位心理師之外,在許多時候,他也同時身兼企業講師的角色。他十分感謝創意實驗室讓他在大學時期,擁有探索和磨練的機會。他笑言自己第一次當老師的時候仍非常害羞,但創意實驗室的訓練,確實讓他在往後的路途上,擁有更加清晰的目標。

What Can You Do With Magic:從迷茫中看見曙光

「很多人在講到迷惘的時候,會覺得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蘇益賢提及,他其實一直都是個既來之則安之的人,當初選擇心理系也不是十分篤定,「比方說我到底要修什麼課?其實大學到處都是迷惘。」而他也坦承,創意實驗室其實並沒有在迷惘時,為他帶來解答。

「可是創意實驗室說『It’s okay』,你可以迷惘、迷惘沒關係、迷惘是很重要的事情、迷惘反而可以讓我們思考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蘇益賢回憶,創意實驗室總是容許、鼓勵他不用害怕迷惘,也總是給予他足夠的空間,讓他能夠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目標。

而黃彥晨也分享了自己初入社會的經歷:「當遇到一個新的邀約、工作機會的時候,在選擇的過程都是一個小小的迷惘。」對他來說,到底哪裡才是正確的方向並沒有絕對,但是他相信,在做出每個選擇的當下,就代表自己成功地走出了其中一個迷惘。

「我覺得人終其一生都在迷惘啊!」黃彥晨大方地笑稱,其實不論求學、求職,迷惘一定會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但他也認為,只要心態成長了,就能重新接受迷惘,並在迷惘中探索更多的可能。

The Magic Spell Without An Answer:尋找屬於自己的光

陳柔均分享道,如果自己不再將迷惘視為負面的狀態,而是嘗試去接受它的存在,或許就能藉由迷惘的過程,幫助自己找到一個新的定位、方向:「雖然在迷霧中待很久,但也不可能永遠在迷霧中,可能在一瞬間迷霧就散了,就能看清接下來的路。」

在面對迷惘時,陳柔均則喜歡用繪圖來抒發自己的狀態、心境,「它(指創意)不是去規劃的,而是突如其來的撞擊。」她說明,在經歷迷惘的過程中,她的創作就像在描繪內心最壓抑、最不可告人的部份,但這也讓她更有勇氣去正視自己的迷惘──雖然創意的過程不能為她提供答案,卻能讓她從中看見自己更真實的模樣。

「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很失敗的話,你可以去觀察一下,你都拿誰來跟自己做比較。」蘇益賢說,人們在社會框架下,不斷與別人做比較,很可能就會在過程中遭受挫敗,「你可以去想,今天如果你真的變成一個那樣的人,你會比較快樂嗎?」他也提到,很多時候,如果你把自己變成其他人的模樣,其實不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快樂。

「創意實驗室讓我們去暴露,其實沒有答案也是可以的,不知道也是可以的,迷惘也是可以的。」蘇益賢以心理學當中的暴露治療來舉例,他提及,如果你越有機會去接觸你害怕的東西,後來可能就會比較不害怕,因為你已經慢慢習慣這個狀態的樣子到底是什麼,而他也認為,迷惘其實是人之常情,我們不用刻意和別人比較,也不用因此沮喪。

Create Your Own Magic:活出自己的模樣

蘇益賢回憶,創意實驗室開放的教學方式,可能會讓許多學生感到無法適應:「作為一個乖孩子的學生,你一開始接觸到這些東西會很不服。」但他也認為,正是這些沒有提供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讓他得以逐漸探尋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和模樣。

「只要你喜愛創作,無論程度如何,都可以受到老師的協助,並且有所發展。」對郭博宇來說,在創意實驗室的作品,其實不只能讓她在實質上累積了自己的能力,也能透過彼此之間的對話和創作,更加認識自己,並發掘蘊藏已久的潛力。

「『X計畫』是整個學程在收尾、收合時的專題,而在專題實作時,我們也會期許同學去做一個他在大學裡面,曾經想做的夢。」李蔡彥以創意實驗室的課程為例,並解釋道,「X」代表的意義,是未知、跨域、自我探索,而在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必定會遇到許多無解的難題,但他也勉勵同學,不要輕易地害怕退縮,未來才能繼續成長茁壯。

「每個人做X Project都做得很痛苦,但從這個痛苦中,大家也都覺得很有趣、很有收穫。」李蔡彥比喻,自己就像同學們在做X Project的專題一樣,他也把如何經營這個學程、經營創意實驗室,當成了自己心中的X Project,並進而透過這些過程,虔心地與創意實驗室的彼此學習,能夠如何一起克服路上遇到的種種困難。

李蔡彥也接著補充:「大學這四年,正是一個『轉大人』的過程。」而他也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價值,其實就在於它能讓同學真正了解到自己能夠做什麼、並進而發掘自我的使命和意義。而陳文玲也提及:「如果上大學沒有帶來衝擊或不適應,那大學對你來說,就是沒有意義的。」其實在許多時候,那些讓你越不舒服的東西,也能為你帶來越大的收穫。

「創新跟創意本身,其實對學校或是對台灣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訓練,也有很重要的價值。」在最後,李蔡彥也回溯了彼此加入創意實驗室的初衷:「如果(學生)已經在學校準備好了,那將來會受的挫折,或是將來會走的冤枉路,就會更少一點。」如同創意實驗室所秉持的「X精神」一樣,他相信,無論是迷惘或是挫折,學生在創意實驗室所經歷的種種磨練,一定都能成為未來成長時的重要養分。

記者/張瑀曦、王穎琳、葉晉嘉、程心
攝影/于子玹、何予
編輯/曹育綸、賴弈安